乌龟石上惊雷响 上两老街是米仓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同发源于光雾山主峰的两条河在这里交汇。一条从寨坡乡溪口村曲折、蜿蜒,湍急流下;另一条经后坝村,幽静、平缓、涓涓细流投入大河怀抱,两条河在老街河坝处交汇后,形成一个凹字形的石底小潭。潭中有一大一小酷似母子乌龟的石头。小的在潭中时影时现,大的就静静蹲在这两股水的交汇点上,头颈向北,体态略成椭圆,上下微拱,维妙维俏如同乌龟的活化石。它就那么蹲着,很安详,任凭碧波荡漾,潋滟抚它而过后,翻下一道小岩坎,跌入下面一个绿悠悠的大石潭。潭面上有一座古朴的石板桥高高拱起,与它自身的倒影构成一道彩虹,在巉崖断壁,古树老藤映衬下,深邃而清雅,十分壮观。过路的人往往都要停下来小憩,歇歇脚,喝喝凉水,听听溪声。都会被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感到惊叹,少不了谈论这乌龟石美丽的传说。 不知从哪朝哪代起,先民们就发现了它活灵活现的奇妙,平时蹲在那儿,安安稳稳,如同忠于职守的“门神”;有时也会悄悄移动,(据传只有时来运转的凡夫之人才能看见)却又悄悄移回来,始终不肯离开那固定的“岗位”,不管多大的洪水都没把它冲走。同时,也是当地人观察天气的“睛雨表”,只要白色的浪花漫过乌龟石背,必定雨过天晴。世世代代就这么口碑流传,从古到今都是这么说。解放前,山里“走龙”,雷霆暴雨,山崩地裂稠乎乎的泥浆混和着山石,急泻直下,浩浩荡荡,席卷了沿岸田地,许多巨石都搬迁移位,为有乌龟石,却仍旧蹲在那里,安然无恙。 它,就是那么神奇。随着人们的代代相传,越来越奇,以至成为了一只能镇住风水,降妖除魔的灵龟了。再配上缥缈的意境幻想,说的人听的人都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一个无比舒松、无比惬意的魔幻世界。 我从小生长在大山深处的上两乡,童稚的天真还使我对它生存和神奇敬畏,长大后我阅历许多关于乌龟石传说,又使我发现它的奥妙所在,而更加真爱起它来了,还有那尊不能浮出水面灵动的小乌龟石,给这处原本就绚丽景色平添了一层神迷的色彩,人们觉得周围的东西也都有了一股灵秀之气。使得周围的生灵与自然显得那么奇妙;那么协调;那么和谐;叫人的思绪也流畅起来,精力也充沛起来,眼睛也清亮起来,胸怀也宽阔了许多。这大概就是乌龟石神奇所在吧? 有着大巴山人一样的性格的上两人,忠厚淳朴、勤劳勇敢、不畏强暴。早在1925年,木匠邓鼎侯聚众起事,反对军阀的苛捐杂税和地方豪强的剥削欺凌,杀死军阀头目,占领县城,开仓济贫,民众敬佩不已。“邓木匠坐知县”的佳话至今仍流传南江民间。1933年红四方面军解放了上两,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民众捐款捐粮,送子参军,打土豪斗恶霸,十分踊跃。1934年3月徐向前元帅就站在这块乌龟石上动员军民北上抗日,正因为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战斗两年多,剿匪惩霸,杀富济贫,开仓放粮,有着坚实群众基础的上两片区人民,似红军为亲人,父送子,妻送夫,十分踊跃参军,当天就有800多名青少参加红军,随红军到了陝北。还留下有赵明恩领导的红军火种——巴山游击队。在上两至桃园的莽莽林海中与敌人周旋,浴血奋战三个春秋。在家的父母,妻儿为了保佑红军打胜仗,祷告亲人平安,常在乌龟石旁边的三关庙烧香祀福,昐望亲人早日归来,有这样一首红军歌谣这样唱到: 高高山上一杆旗,红旗飘飘到陜西,
保佑红军打胜仗,亲人在家等着你。 南江是一片红色沃土。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之一。全县有2.2万名南江儿女参加了红军,1.6万多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南江人民为缅怀先烈,把红四门、禹王宫、将军石(乌龟石后来称将军石)和巴山游击队旧居等革命遗址修茸保护,如今成了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后人世代瞻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