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晓东 文/图
病人挂号看病,她的诊断间外经常挤得水泄不通,预约她的一个专科号得提前半个月。她就是被誉为“光明使者”的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绵阳市中心医院眼科主任王晓莉。
学术带头人
带出人才队伍
1999年,王晓莉任绵阳市中心医院眼科主任,在视光学与斜弱视领域里,她善于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于2002年成立了省内第一个规范的斜弱视治疗室,一年诊治相关病人数万人次,得到了省内同行的认可;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方面,她注重学术交流,紧跟国际国内眼科专业发展步伐,在省内地市州医院中氩激光、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系统,开展了眼底激光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大大提高了视网膜脱离等眼病的治疗水平。
作为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除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外,王晓莉还指导和组织眼科全面开展三甲医院重点眼科专业业务,而且带出了一批热爱眼科专业,具有敬业奉献、团结协作的人才队伍。
王晓莉于2001年组织成立了四川省第一个地市州的眼科专委会,2002年举办了玻璃体切割技术研讨会、绵阳市首届眼耳鼻喉医师规范执业培训班,为绵阳眼科界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促进了绵阳眼科事业的发展。
助苦难家庭重燃希望
李德余是北川某村村民,在5·12地震中,父母、孩子均未能幸免于难,仅剩下夫妻俩相依为命。
2011年的一天,李德余突然感觉右眼有个东西飘动,看东西模糊不清。为了不让怀孕的老婆担心,也为了节省钱,他没有告诉老婆,也没有去医院。一周后,他的右眼失明了。他拼命地干活,希望能给老婆多一点,给未出世的孩子多一点,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一个月后他的左眼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在老婆逼问下,他到医院做了检查,诊断出“双眼视网膜脱离”,右眼仅有光感,左眼视力仅0.05,且病情进展非常迅速,即将面临失明。
诊断结果对于这个饱经沧桑的家庭无异于晴天霹雳,近两万元的手术费更无力支付,而且手术并不能保证视力康复,整个家庭笼罩在阴霾之中。
王晓莉得知后,毅然表示愿尽一切力量挽救李德余的左眼视力,并减免眼科的检查费、治疗费和手术费。王晓莉实施的手术非常成功,手术第二天,患者的视力就恢复到0.15。7月26日,李德余出院时的视力已恢复到0.25,他万般感谢:“如果不是王主任,我的这双眼睛铁定瞎了,我的家也就完了……”
医患交流的良苦用心
还有一年,梓潼县有一位70多岁的张大爷患了青光眼,儿女却丢下患病的父亲外出打工挣钱,张大爷在老伴搀扶下住进了中心医院,经王晓莉手术非常成功。然而,张大爷身上的钱所剩无几,于是找到王晓莉请求出院。考虑到病人刚做完手术,可能有术后并发症的危险,王晓莉请求张大爷再多住几天观察一下,并主动承担了张大爷及老伴后期的生活开支。5天后,张大爷病情稳定出院了。临走时,张大爷老泪纵横:“王主任,要不是你,我这双老眼恐怕是再也见不到光了。”
由于医学自身的特点,医患交流并不容易。一个真正的医生,应该将专业的医学知识尽量通俗易懂地讲给病人听。王晓莉一直这样做,并且也这样要求自己所带领的科室。
在讲眼睛的生理构造时,王晓莉会把它比作是一架照相机,病人听了也很容易懂。曾经有一位患玻璃体混浊症的病人,医生让他多卧房休息,可他却时不时下床走动,说是运动有利于康复。王晓莉找到他,给他打了个形象的比方:“一潭石灰水,越搅动它就越混浊,如果不动它,水很快就会清澈,你所患的眼病也是这个道理。”听完这席话,病人终于明白了王晓莉的良苦用心,并且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施治。
八方病人排队求医
来找王晓莉看病的人,有许多是从北川、平武甚至广元、遂宁等地慕名前来的。为了能找她看上病,他们往往提前一两天赶来,一排队就是深夜。每到她专科的前一天,王晓莉都会10点钟准时赶往门诊大厅了解一下就诊病人的情况,作到心中有数。为了不让病人晚上排队受凉,王晓莉就要求收费员把号尽快挂完。有很多没有挂上号的病人为了能及时赶回家,甚至直接找到了病房,她也是来者不拒。
于是,在办公室、电梯间、食堂,都会看到王晓莉为病人看病的身影,至于加班加点地为病人诊病,那更是家常便饭。
有年腊月,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在眼科办公室找到了王晓莉,说是儿子“招飞”时因为眼睛有问题被刷了下来,请她看一下到底得的是什么病。此时,王晓莉却因患突发性耳聋躺在病床上输液。王晓莉请一位医生帮她举着吊瓶,自己拿上仪器就开始为病人诊治。检查完后,疲惫不堪的王晓莉躺上病床,向那位父亲解释说,小伙子没有什么大问题,让他们好好回家过年。目睹这一切,这位父亲感慨万分:“今天,我总算知道为啥有那么多人要排着队找你看病。”
王晓莉从医几十年,这样的事不知遇见了多少。她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并先后荣获卫生部“全国中青年眼科医生”奖、省“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省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省十佳窗口服务标兵、绵阳市科技奖多项,还多次到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参加学术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