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458|评论: 8

报批世界双遗产推进经济大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6 01:01 | |阅读模式
报批世界双遗产推进经济大发展
川北千年古蜀道谱写时代新篇章
——试论申报蜀道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重大意义
四川省遗产办专家组(主题发言稿)
时代的催唤和现实的机遇
     西部大开发新十年和“十二五”期间,国家发展战略重心正向中西部倾斜。大西部地区正在积极承接东南沿海投资与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倾力构建“大西三角经济圈”、“中国西部经济高地”和“中国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推进西部城市与区域的国际化、现代化进程。
     中国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方兴未艾,京昆国家高速公路西(安)汉(中)段早已通车与成(都)绵(阳)广(元)段接龙,兰海国家高速公路广(元)南(充)段、省级高速公路广(元)巴(中)线和成(都)巴(中)线亦已建成开通,高速铁路兰渝-兰成线、成都—西安—重庆城际轻轨快铁线、汉(中)巴(中)南(充)高速公路和汉巴南铁路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建设,使过去僻远闭塞的大川北地区甚至整个秦巴山地的交通格局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大川北地区乃至整个秦巴山地,一跃而将成为“西三角经济圈”的腹心地带,成为联接大西部南北的开发开放先行区域,成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西部经济发展前沿。随着以大西部成都、重庆、西安三个特大中心城市为支撑点,着力拉动整个川陕渝省际区域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推动中国西部经济高地异军突起的“大西三角经济圈”正将形成,原曾一度被边缘化的川陕革命老区,将迎来新一轮跨越式追赶型发展的重大机遇。
     国家十二五规划倡导重点发展的大旅游产业,是拉动相关多元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触发点,应作为川北广元、巴中等地优先发展的绿色产业和首要支柱产业,并将成为川陕甘省际邻界区域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川北甚至整个秦巴山地的旅游经济发展,必将迅捷提升区域知名度、美誉度和大大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开创省际经济发展新局面。
     大川北古蜀道系列景区,位于中国西部南北分水岭的秦巴山地-嘉陵江流域,山川锦绣,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民风淳良,风情浓郁,自然与文化(风景名胜)旅游资源富集,同构川陕省际旅游大走廊亮丽丰繁的自然人文风景线,令海内外游客心驰神往,预示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千年古蜀道以“剑门蜀道”为核心段的主中轴干道“金牛古道”、次干道东线“米仓道”和西线“阴平道”以及众多支线沿途,积淀、蕴藏着博大、精深、丰厚而彰显不同历史阶段多重文化年代层次结构、具有世界级文化价值影响力的历史文化资源,分布、罗列着神秘、壮阔、雄奇而卓具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化、地质-地貌-气象-物候丰富性的自然资源,是颇值重点保护、适度开发、精心打造的未来大西部旅游热点区域和价值不可低估的文化经济、生态经济、旅游经济富矿,亟待打开推向世界的门扉和窗口。
     2006年我省专家学者首度提出“推进川陕省际旅游经济联动,打造秦巴山水人文风情画廊”的动议。一石激起千层浪。2008年广元市委市政府组团考察西安、推介广元,喜获成功效应,“休闲度假哪里去,车流滚滚向广元”佳话频传,音犹在耳。
     但是,大川北地区尤其广元市域旅游资源多而散,长期以来,因资源缺乏有效整合而其优势殊难彰显,自然生态资源因趋于封闭而处于原生状态,历史文化资源因开发理念与商业模式缺位而难以变现,未能依托资源背景适时创新发展方式而形成项目群和产业链,没有及时强化同快速提升的交通条件和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旅游接待能力。一言以蔽之,根本在于没有一面最有号召力、影响力、凝聚力的旗帜和符号来统领世界级的资源。——何以解忧?唯有申遗!
     推进川陕省际旅游经济联动,打造秦巴山水民俗风情画廊,建设川北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挖掘与发挥大川北的文化与自然优势资源潜力,适时申报大川北古蜀道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积极推动大川北旅游经济开发上档升级,着力建设扶贫造血富民惠民系统工程,内外部条件已日臻成熟。
广元、巴中、绵阳、南充甚至德阳、成都等市域,联合申报大川北古蜀道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以蜀道为轴线、自然为背景、景区为主体、城市为节点、文化为精魂,开发建设古蜀道大川北旅游圈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对于大川北、秦巴山区甚至大西三角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蜀道源流及历史文化内涵与外延解读
广义的“蜀道”,是大巴蜀地区全部古驿道的总称,或者可以说是“南方丝绸之路”其中大四川境内路线的合称,也是“南丝路”的发端和最重要最核心部位。
所谓“丝绸之路”,是近代西方学者对上古、中古和近古中国开拓的三条非常重要国际通道的命名。“丝绸之路”(德语:die 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出自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也简称“丝路”。其名因了古中国曾以丝绸商品国际贸易著称于世。
中国古代三条“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分别从古中国的蜀地、中原或东南沿海口岸出发,经西南、西北或南海通往欧洲大陆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国际贸易往来的漫远通途。
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肇始于古蜀“五王时代”三星堆文化时期,相当于先秦夏末及商周时代;成熟于秦惠文王灭巴蜀,兴建古成都的周代末期;繁荣于秦汉唐宋;衰落于元明清及近代。古“南丝路”,承载着400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史。
早在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沿着“北方丝绸之路”到达欧州之前许多年,“南方丝绸之路”已将蜀锦、丝绸、夏布、邛竹杖、“三编”工艺品和铁器等,远销到地中海沿岸。古时蜀中“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南丝路沿途流金淌银,巴蜀地区经济非常发达,文化空前开放。因首创汉大赋而名动天下的大文豪、百科全书式的中华文化巨人司马相如,秉旨持金领命归蜀,文治武功双管齐下,倾力疏通南丝路,深度开发西南夷,强有力地促进了汉代国际自由贸易和巴蜀经济文化进一步勃兴昌明,功不可没,彪炳青史。
为促进古中国对外开放,开创世界上最早最发达的农耕文明、城市文明起过重要推动作用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自宋代始设茶马司起,其中川滇(南线、西南线)、康藏(西线)、川甘(西北线)等干线又正式别称“茶马古道”,甚至金牛古道也有了“川陕茶马古道”之别称。“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便是对“茶马互市”的生动写照。“丝绸”、“茶马”,是局部借代整体的生动代称。
“南丝路”从成都平原古城出发,其主干线是南向、西南向隐现于崇山峻岭先张开双臂环抱而行、后两路交汇合二为一的马帮驿道,即“西南夷道”,也称“蜀身毒道”,包括“南夷道”(又称“五尺道”, 其中一段称“唐蒙道”,其中一段又称“石门道”)和“西夷道”(又称“灵关道”)以及两道汇合后的“滇缅古道”。
西南夷,专指巴蜀盆地以南、以西的邛(今四川西昌)、筰(今四川雅安)和黔(即今贵州)、滇(即今云南)、越(即今越南)等少数民族“蛮夷”地区,有时也泛指整个大西南(云贵川藏)地区。
西南夷道最初以广汉三星堆为起点,南夷道经川南乐山、叙府(今宜宾)、云南昭通、宣威、曲靖向西递进;西南夷道后来由成都簇桥启程,西夷道经川西南新津、彭山(武阳)、邛崃(临邛)、蒲江、名山、雅州(今雅安)、筇州(西昌)、云南昆明向西南延伸;在滇中楚雄,西夷道与南夷道汇成一线,经大理、保山、德宏、瑞丽、畹町而南出缅甸,通往西南亚各国,最后经西亚辗转抵达欧陆地中海沿岸(古希腊)。
除起源最早通往滇缅的南主干线、西南主干线“川滇茶马古道”和通往长江三峡的东主干线、通往夜郎(今贵州黄果树一带)的东南次干线外,古“南丝路”核心部分的广义古“蜀道”还有西主干线、西北主干线、北主干线等线路。
南丝路其中广义蜀道之西主干线,即“川(康)藏茶马古道”,从西南主干线西夷道重要节点雅州(今四川雅安)分叉,西经甘孜康定,通达西藏昌都,甚而直至拉萨,抵达亚东口岸,实则是近现代川藏南线公路的雏形;南丝路其中广义蜀道之西北主干线,即“川甘茶马古道”,经都江堰向茂汶—松潘山地、若尔盖—红原草原,过郎木寺,通往甘南州、兰州,到达古“北丝路”的最初起点天水,实则可看着是而今兰州-重庆的兰渝铁路和兰州-成都的兰成铁路的原始轨迹;南丝路其中广义蜀道之北主干线,即“金牛古道”及其东次干线“米仓道”、西次干线“阴平道”在汉中合为“秦蜀古道”向北可达长安(即今西安),与逐渐形成的“北方丝绸之路”东干线(洛阳-长安-天水)对接,其轨迹基本上对应后来川陕公路、京昆国家高速川陕(西--广-绵)段和宝成铁路、西(安)成(都)城际轻轨快铁。并且,不同朝代的“南丝路”主干线、次干线及分支线中途又生发若干短小分支线或临时改变局部路线。
秦蜀古道以秦岭为分水岭可分为南北两段,北段汉中至长安为“秦道”,南段成都至汉中为“蜀道”。元代以前,汉中一直为蜀地所管辖。蜀地“天府之国”美称,就源自汉中。
狭义的“蜀道”,特指秦蜀古道南段(即古蜀地境内成都至汉中段),主要包括“金牛古道”主干线及其“米仓道”(又称“大行道”、“巴岭路”)、“阴平道”次干线,以及此路段境内多条分支路线诸如“陈仓道”、“褒斜道”、“子午道”、“傥骆道”、“连云道”、“祁山道”、“故道”、“郡道”、“荔枝道”……等等。
金牛古道全长约1200多里,从南郑起,经勉县西南烈金坝(古之金牛驿),入宁强五丁峡(金牛峡)至五丁关、牢固关、黄坝驿、七盘关、转斗铺、中子铺、五里铺、神宣驿、龙门阁、明月峡、五里峡、石柜阁、汉寿驿,入葭萌关、剑门关,经柳池驿、武连驿、梓潼送险亭、五妇岭、石牛铺、罗江驿、白马关、鹿头关、旌阳驿、金雁驿、两女驿(弥牟)、天回驿,进入成都。严格的说,金牛古道北起今陕西宁强县的金牛峡谷,南至今四川梓潼石牛镇。金牛古道又称“石牛古道”,其道其名源于“石牛粪金、五丁开山”的古怪传说。
据扬雄《蜀王本纪》载:“周显王三十二年(公元前337年),蜀王使朝秦,秦惠文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惠文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王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秋,秦惠文王遣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伐蜀,蜀王负力亲率蜀军于苴地(今广元至汉中一带)抗拒,蜀王弟葭萌叛离,蜀军战败,退至梓潼,与秦军决战,蜀军大将五丁战死,蜀王率残军败离,秦遂灭蜀,次年灭巴。
金牛古道——蜀道后来又成为三国(蜀汉)文化积存与流布的主要脉络与途径。
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豫州牧刘备赤壁之战后,由荆州溯江而上,进入益州。刘备旗下卧龙、凤雏二军师文韬武略首屈一指,“得一则可得天下”。此时,卧龙军师诸葛亮与张飞诸将在荆州据守,凤雏军师庞统紧随刘备征战蜀地。刘备受益州牧刘璋之托,先率军北攻汉中张鲁,后至葭萌关(今广元昭化镇),听从凤雏军师庞统及随军将士献计,挥师向南攻刘璋,驻扎涪城(绵阳)富乐山,意图相机一举攻破白马关,继而进取雒城,占领成都,早日造就三国鼎立之局面。
建安十八年古历七月初七,刘备以庞统为军师,领兵直取西川,兵临雒城前哨白马关前。军师庞统主动请缨担任正面强攻主将,刘备感佩不已,在换马沟将自己的坐骑白骏马“的卢”换下了庞统的胭脂劣马。益州牧刘璋派子刘循率领王贵、张任、吴懿等6名辅将,统领千军于白马关前拒敌。张任出身贫寒,极富胆略,率军埋伏在白马关前落凤坡小路草丛中,但见白马飞骑自下而上,误以为是刘备,当即乱箭齐发,射杀军师庞统,并将刘备大军赶回涪城富乐山行营。
此刻在荆州,诸葛亮大哭唏嘘,张飞惊异不解。诸葛亮叹之:“昨夜我梦见长庚星陨落,主公进攻西川白马关首战失利,充当急先锋的凤雏军师庞统必有大难!”
同年秋,诸葛亮与张飞领军,水陆并进,直扑益州,增援刘备,会师涪城,再临白马关前。几经交战,刘璋守将吴懿被赵云活捉,守将吴兰、雷同带兵投降。张任率军与刘备死战,胜负难分。诸葛亮定计,令赵云且战且退,将张任诱至金雁桥东。赵云拆去金雁桥,断了张任退路。魏延、黄忠各领军千人,早已埋伏于金雁桥桥东的一大片芦苇荡中,伏兵长枪刺人,短刀砍马腿,杀得张任兵将大败。张任败走东岸小路,终被张飞生擒。
蜀道要塞罗江白马关,乃中原入蜀最后一关。破此关后,一马平川,势若破竹,无险可守,成都垂手可得。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璋战败投降,刘备入主成都,偏安一隅,建立蜀汉政权,富甲一方。
金牛古道广元至绵阳一段,因纵贯剑门雄关南北,又称“剑门蜀道”。
唐时废除州、郡制,蜀地始改设益州为剑南道官制。“安史之乱”时,唐明皇不得不“西巡”“幸蜀”,封设成都为“陪都”“南京”,一年多间仓惶奔走在秦蜀古道—剑门蜀道,往返于成都、长安(南北“二京”)之间。李白竭力颂赞汉唐全国第二大城市成都:“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上皇西巡南京歌》其一)。南宋大诗人陆游咏吟:“衣上征尘杂酒痕……细雨骑驴入剑门。”足见当时剑门蜀道拥有极高知名度和利用率,西南第一“官道”名至实归。
纵贯南北的千里古蜀道,承载着从春秋战国至今数千年波谲云诡的政治史、军事史、战争史、经济(贸易)史、文化史、交通史、地质地貌气象物候变迁史和生态保护史。剑门蜀道记录着最重要的历史阶段,是先秦史、三国史和唐宋史。
蜀道沿线自然景区和人文景点星罗棋布
大川北古蜀道沿线,是连接中国西部南北的经济文化大动脉,居处中国南北分水岭秦岭南麓大巴山地,作为黄河中上游地区中原-关中文化与长江上游地区巴蜀文化的交汇过渡区域,自然风光景域规模宏大而富有特色,历史文化名胜遗址古迹众多。
川北蜀道中轴主干线金牛古道—剑门蜀道沿途,以广元千佛崖-皇泽寺、剑门七十二峰-剑门关-拦马墙-翠云廊-七曲大庙山(文昌宫)、昭化古城、“古苴国”嘉陵白龙两江交汇曲流“天然太极图”等为核心景区,可包罗旺苍县鼓城山-七里峡、利州区天台山(天曌山)、朝天区明月峡、昭化区柏林沟古镇、绵阳富乐山、德阳孔庙(大成殿)、罗江白马关等关联景区。
川北蜀道西次干线阴平道沿途,以摩天岭-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清溪古镇、平武报恩寺为核心景区,可包括广元白龙湖、江油窦团山等关联景区。
川北蜀道东次干线米仓道沿途,以光雾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大小兰沟·黑熊沟国家自然保护区、阆中古城、恩阳古镇、南龛摩崖石刻为核心景区,可包括苍溪梨花山沟“香雪海”-三井猕猴桃农博园-西武当山-红军渡、通江诺水河溶洞群、平昌小角楼-白衣古镇古渡、蓬安马回曲流-相如故里·周子古镇-南充青居曲流等关联景区。
剑门蜀道堪为大川北古蜀道乃至全国的古驿道之精华所在。剑门天下雄!剑门七十二峰,峰峰似剑;剑门蜀道三国以来历代官兵植树表道,而今千年古柏参天干云,自然人文融为一体,如诗如画,蔚成奇观;古栈道开凿于绝壁悬崖,古驿道蜿蜒在天上云间,刀削斧砍,巧夺天工;沿途节点人文胜迹处处,令人流连忘返。
总规模超过1400平方公里的光雾山-米仓山景区,拥有数万公顷面积全国最大的红叶森林、有“小张家界”之誉的桃园-燕子岭峰丛喀斯特地貌奇观、有“小九寨沟”之誉的十八月潭多级连绵跌水瀑布群、有“小庐山”之誉的“牟阳故城”大坝坡峰滩林草坂、有“天然大盆景群”之誉的香炉山、崎岖险绝神秘莫测的万字格高岩陡崖和神门、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南北杂交、中欧混血”的名优品种南江黄羊、绵延千年的背夫文化和世代相传的山歌文化……体现出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化和文化多元化。
就多元文化并存、人文积淀丰厚、名胜古迹繁多、山水城郭相依、建城历史久远而言,阆中古城当之无愧地位居全国(府级)“四大古城”之首。且不说绘制《黄道图》、制订《太初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法、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先进的历法“八十一分律历”)、发明“浑天仪”、创设“观天台”、精通医术天文历算、从民间擢拔而青云直上官至待诏太史、享有将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之殊荣、被英国现当代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之为“中国天文史上最灿烂的星座”、其天文历法宇宙运动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西汉杰出科学家落下闳(公元前15687年),生与斯长于斯且将国家天文气象物候堪舆机构观测研究基地设置于斯;也不说古城民居、亭台楼阁和士大夫院落的精美、典雅而古朴,且规模宏富;也不说古城内外汇聚了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天龙八部)、儒教、道教、伊斯兰教(巴巴寺)等多种宗教文化;也不说幸存全国罕有的乡试贡院考棚;也不说三国蜀中大将张飞擢任巴西太守在此镇守七年,练成独创一格的“八分体”草书书法,并留下张桓侯祠歇山式建筑经典遗存;也不说全国仅两处滕王阁而阆中有其一;只说那嘉陵江曲流蜿蜒山水岸边的风水古城与江对岸山岭画屏动静相生形神相偕千万年,就足以使具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辉煌身世倍极显贵。
从文化线路到双遗产申报的精彩跨越与科学抉择
鉴于大川北区域资源、区位和地缘经济关系的特殊性,风景名胜旅游景区景观景点繁多而呈散点式分布,众多顶级资源须要充分整合、整体打造和统一推介,倚重自然人文资源环境并对其精心保护,当以当代国际上最先进的全新理念高起点规划、策划,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现代旅游综合发展模式,大手笔开发建设,聚集多元产业集群,集约化营销,密集型经营,从而形成整体可持续发展优势。
近年来广元牵头邀约多个地市拟共同申报“‘蜀道’文化线路世界遗产”,其积极努力精神可嘉,但是文化线路遗产申报牵涉路线太长,涉及面却不广,许多节点和细节难以满足申遗审议要求,又不便于管理与开发,缺乏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实际可操作性,更何况仅靠文化线路,殊难总揽、概括和包容蜀道沿线众多景区景点景观和城市城镇节点,殊难更有效发挥集群资源优势。
鉴于世界遗产允许局部重合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申报,故而若在继续申报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之同时,按经济地理区域将系列景区打捆组团式申报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既便于资源保护、协调管理与招商开发,又便于申报操作。
数年前,剑门蜀道景区已经报批为国家双遗产,即实际已列为国家建设口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为世界双遗产报批埋下了伏笔。最近,省遗产办又将申报川北蜀道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动议,逐级上报省委省政府和国家部委并初步得以支持和首肯。至此,意味着川北蜀道世界遗产申报事项,从学术论争上升到政府战略层面。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旅游组织专员考察剑门关,近三十年的梦想与追寻,而今报批大川北古蜀道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时机终于已经成熟,如果通过最后努力,就将很快变为现实。
借重世界双遗产旗帜  迅猛发展城市与区域经济
2013623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召开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了包括中国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在内的新增19处世界遗产,全球世界遗产总数达到981处,其中自然遗产193处(新增5处)、文化遗产759处(新增14处),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29处。迄今,我国已拥有45处世界遗产,排名跃升世界第二位。中国世界遗产地资源越加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四川省是全国拥有数量最多、总体规模最大的世界遗产大省,已有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黄龙世界自然遗产、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和卧龙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5处世界遗产地。
较之原已拥有的5处世界遗产,待批的大川北古蜀道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所涉及范围更大,路线更长,景区景观景点更多,历史更加悠久,资源更加丰富,情况更为复杂,工作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力争三年、最多五年,中国第五个、西部第二个世界双遗产——川北蜀道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申报成功!
未来的大川北古蜀道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应将同时建设广元、巴中、阆中、南江“川北四大旅游名城”,以适应世界遗产地发展最新需要和满足海内外游客更高诉求。
广元位于秦蜀古道主中轴干线的川北首要门户和川陕咽喉要津,应当建设成为川北陕南省际经济区域“秦巴山水风情人文民俗画廊世界遗产游”的首要节点城市,川陕省际旅游的海内外游客第一大本营和首要集散地。
大川北蜀道沿线广元、巴中等地市及系列景区打捆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紧紧抓住时机大力发展旅游综合产业和首要支柱产业,推动立体大农业和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崛起,是川陕省际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2012年全国各省旅游总收入统计:广东省以7389亿元位列第一,同比增长14.7%;江苏和浙江分别以6500亿元、4801.2亿元紧跟其后,江苏省是接待游客总人次最多的省份,总数达4.68亿人次;拥有世界级旅游资源最多的四川省,旅游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排名全国第七位。
纵向比较,我省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显著,成绩斐然;横向比较,差距却很大,尚不及排名第二的江苏省的一半。我们当在加强世界遗产地、国家级升级风景名胜区建设之同时,注重于景区开发模式、旅游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以极为丰足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为背景,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努力开发现代旅游、体验旅游产业,营构大旅游产业群、项目群和上下游产业链,拉动现代大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现代综合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并驾齐驱互动发展。
国家《十二五规划》推行“人本、绿色、和谐、创新”的八字方针,强调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川北老区当巧借西部开发新十年之强劲东风和申报世界双遗产的重大契机,主动获得国家优惠政策的倾斜扶持,谋求脱贫致富、自我造血的新途径,激发继续改革、扩大开放的智慧和勇气,以昂扬奋发的姿态,迎接全新发展机遇的到来!
                                 20138

【附】石牛粪金
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名作《蜀道难》中所喟叹:“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从蚕丛、柏灌、鱼凫到杜宇四个朝代,蜀地与北方的交通要道在沼泽遍布的若尔盖大草原与甘南草原上。经过汉中的秦蜀古道甚为艰险,极难同行。与北方之间有秦岭-巴山屏障之隔,蜀地相对闭塞。
开明王各代,正值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北方西部与蜀国毗邻的秦国逐渐强大,常想吞灭蜀国。但是蜀门秦关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此刻,末代开明王十二世已是强弓末驽,日薄西山。传说秦惠文王想出一条妙计:叫人作了五头石牛,每天在石牛后面摆上一堆金子,谎称“石牛粪金”。贪婪的末代蜀王开明王十二世闻此消息,欲得金牛,托人向秦王索求,秦王庚即答允。但是石牛很重,如何搬取?当时蜀国有五个力大无比的大力士,史称“五丁”。蜀王遂命五大力士凿山开路,欲把金牛拉回蜀国。五丁力士艰难开出一条金牛古道,将所谓金牛拉回成都,才见“金牛”不过是石牛,方知上当受骗。蜀王痛骂秦国国君言而无信,并把这些石牛运回秦国。秦王听说秦蜀道路已经打通,欣喜若狂,意欲征战蜀国。但忌讳和惧怕其力无穷五丁大力士,不敢贸然进攻。于是又生一计,托人对蜀王说:金牛虽然没有,但秦国有五个美若天仙的妙龄美女,比金子还要珍贵,如果蜀王需要,甘愿无私奉献,以释前嫌,将功赎过。蜀王听后狂喜,再命五大力士奔赴秦国,把五位美女尽快接回蜀国。五丁力士带着五位美女返程,经过梓潼,忽见一条巨蛇正钻入山洞。五丁力士其中一位赶忙跑去抓住它的尾巴用劲往外拉,但蛇太大,一个人拖不动,于是五个兄弟一起去拖。此时蛇头已进入洞内,蛇尾巴正在洞口。相持挣扎许久,巨蛇才一点点地从山洞里拖了出来。忽然妖风大作,一声巨响,地震天摇,大山崩塌,转瞬间五个壮士和五个美女都被压死,化为血泥,一座大山化为五座峰岭!蜀王闻丧,悲痛欲绝,亲自登临五座山,深切悼念美女和英雄。后来人们就习称这五座山为“五妇山”或“五丁山”。
秦王听说五丁壮士已死,蜀道畅通无阻,伐蜀时机已经成熟,即派重兵经金牛古道进攻蜀国。开明王十二世亲率大军仓促应战于葭萌关(今川北广元昭化古城),节节败退于成都南面的武阳(今彭山)。蜀国丞相、太傅、太子相继阵亡于彭州白鹿山。秦军很快虏杀蜀王,灭了蜀国。秦惠文王派张仪、张若管辖、镇守成都,毁灭金沙圣城,修筑成都故城“太城”和“少城”(即今成都市中心的省展览馆、天府广场到人们公园一带),从此开始逐渐形成中国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而今的建成区格局。
此后,开明蜀王的子孙继续与秦为敌,摩擦之战长达30余年之久,不得不退走西南,经筰(今乐山、雅安一带),渡过大渡河,驻守筇(今西昌一带);战国末,其后世率三万蜀兵经滇(今云南)、骆越(今广西)退至交趾(今越南北部),赶走难逃来自长江下游的越王勾践后世子孙雒王雒侯,建立安阳国。直至秦朝,安阳国被秦始皇派遣、后来自立“南越王”的赵佗所灭。
历时千年的五朝多代蜀王黯然谢幕,标志着蜀国上古史巨人时代、英雄时代或青铜时代的终结和更加繁荣开放的黑铁时代的开启。
文明古国的古代战争,往往是文明融合的催生婆。从此秦蜀融合一体,秦中有蜀,蜀中有秦,中国西部南北版块文化互动共生。
          ——摘自刘斌夫著《中国拐点:西部开发二十年》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10:21 |
三国蜀汉凤雏军师庞统究竟战死在哪里?  
2013-8-6 09:56 上传下载附件 (32.56 KB)
□刘斌夫
     三国荆州襄阳名士、蜀汉智勇双全的“凤雏军师”庞统(公元178年-213年),究竟战死在哪里?正版史书、文学作品和民间野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西晋史学家陈寿(公元233-297年)《三国志·蜀志》记载:“进围雒县,统率众攻战,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按此说法,似乎庞统战死在雒城(即今四川广汉)?
     陈寿是蜀国巴西安汉(即今四川南中)人,出身于蜀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在蜀汉时,陈寿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公元280年,晋灭东吴,时年48岁的陈寿开始撰写纪传体史书《三国志》。历经10年艰辛,完成这部巨著。《三国志》由440名三国历史人物传记组成,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中国由三国鼎立复归统一的近百年间的历史全貌。就其背景,陈寿应当是三国后期蜀汉史实的亲历者,甚至很可能到庞统战死的现场考察过。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中国古典长篇章回小说鼻祖罗贯中(约公元1330年-约1400年)在其代表作《三国演义》中,生动演绎庞统战死“绵竹关”。那么,按此描述,庞统难道战死在绵竹?
     罗贯中是山西并州(即今太原)人,几乎不可能亲自到过庞统战死的现场,况且又是小说,难免有文学夸张和虚构。不过,小说《三国演义》六十三回、六十四回依次所描写的庞统“出兵未捷身先死”和诸葛亮设计“金雁桥头捉张任”,甚而包括后来三国蜀汉末期诸葛瞻“父子血战绵竹关”,场面是那么的壮烈、惊险而逼真,比之史书《三国志》要详尽得多。
     但是,无论在而今广汉还是绵竹,都找不到完整的庞统战死遗迹。虽然在今广汉(古雒城)也有传说中金雁桥,却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场景方位不太吻合。
   
     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豫州牧刘备赤壁之战后,由荆州溯江而上,进入益州。
     刘备旗下“卧龙”、“凤雏”二军师文韬武略首屈一指,“得一则可得天下”。此时,卧龙军师诸葛亮与张飞诸将在荆州据守,凤雏军师庞统紧随刘备征战蜀地。刘备受益州牧刘璋之托,先率军北攻汉中张鲁,后至葭萌关(今广元昭化镇附近),听从凤雏军师庞统及随军将士献计,挥师向南欲攻刘璋,驻扎涪城(绵阳)富乐山,意图相机一举攻破白马关,继而进取雒城,占领成都,早日造就三国鼎立之局面。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炎夏古历七月初七,刘备以庞统为军师,领兵直取西川,兵临雒城前哨白马关前。军师庞统主动请缨担任正面强攻主将,刘备感佩不已,在换马沟将自己的坐骑白骏马“的卢”换下了庞统的胭脂劣马。益州牧刘璋派子刘循率领王贵、张任、吴懿等6名辅将,统领千军于白马关前拒敌。张任出身贫寒,极富胆略,率军埋伏在白马关前落凤坡小路草丛中,但见白马飞骑自下而上,误以为是刘备,当即乱箭齐发,射杀军师庞统,并将刘备大军赶回涪城富乐山行营。
此刻在荆州,诸葛亮大哭唏嘘,张飞惊异不解。诸葛亮叹之:“昨夜我梦见长庚星陨落,主公进攻西川白马关首战失利,充当急先锋的凤雏军师庞统必有大难!”
     同年秋,诸葛亮与张飞领军,水陆并进,直扑益州,增援刘备,会师涪城,再临白马关前。几经交战,刘璋守将吴懿被赵云活捉,守将吴兰、雷同带兵投降。张任率军与刘备死战,胜负难分。诸葛亮定计,令赵云且战且退,将张任诱至金雁桥东。赵云拆去金雁桥,断了张任退路。魏延、黄忠各领军千人,早已埋伏于金雁桥桥东的一大片芦苇荡中,伏兵长枪刺人,短刀砍马腿,杀得张任兵将大败。张任败走东岸山坡小路,终被张飞生擒。
      蜀道要塞罗江白马关,乃中原入蜀五关葭萌关、剑门关、江油关、涪城关之末最后一关。破此关后,一马平川,势若破竹,绵竹、雒城无险可守,成都垂手可得。
次年即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璋战败投降,刘备入主成都,偏安一隅,建立蜀汉政权。
   
     龙泉山脉大霍山“白马关”,在今罗江县境,位于县城西南面约5公里,与今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交界处。古金雁桥在今罗江县城北面纹江上横跨西东。在今罗江,完全可以复原北方入蜀最后一关三国蜀汉这几次大战的时间空间所有场景。
     白马关就是《三国演义》中所言的“绵竹关”。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平定巴蜀,汉承秦制,仍实行郡县制。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巴郡割蜀郡之地,于“扼控三巴,益州矜领”的梓潼神乡(又作乘乡、绳乡)置广汉郡,史称“分巴割蜀以置广汉”。
     《汉书·地理志》载:广汉郡辖梓潼(郡治)、雒县(县治在今广汉市)、新都、绵竹(古县治在今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什邡、白水(县治在今青川县白水坝)、葭萌(县治在今广元市昭化镇)、涪县(县治在今绵阳市区)、广汉(县治在今射洪县柳树坝)、郪县(县治在今三台县南)、阴平道(今甘肃文县)、甸氏道(今南坪)、刚氏道(今平武)等十三县、道。
     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初平中(公元190年至193年间),益州牧刘焉自绵竹移雒城县城,筑阙门。”东汉末期、三国初年,雒城尚无广汉之名。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于雒县置汉州,雒县为州治。元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废雒县,由汉州直辖原雒县地。1913年,雒县、汉州正式改称广汉县。
汉末庞统战死时,也还未设罗江县,当时更没有罗江城,还只有属涪县辖地潺亭的万安驿。白马关(时称“绵竹关”)雄踞于当时的绵竹县与雒县、涪县三县交界处,在绵竹县故城北面、涪县潺亭万安驿南端,故《三国演义》称之为绵竹关。
     自东汉起,江油小溪坝、遂宁龙凤场曾先后以德阳之名短暂设县。西晋太康初年,道教仙人许逊任旌阳县令,因其能点石成金、救济贫困、画符水祛除瘟疫而有德于民,朝廷诏改旌阳县为德阳县。原来的旌阳县也不是现在的德阳市区,而在今遂宁市一带。东晋时,绵竹县城迁址于而今的绵竹市区。唐高祖武德3年(公元620年)“分雒县、绵竹地置德阳县”,绵竹故城(即今黄许镇)归属德阳县管辖。后来的德阳县城称作旌阳镇。1996年末年从德阳市中区析分罗江县,德阳市中区改称旌阳区。
     邑人崇文尚武、县治几度兴废的罗江,曾名万安、潺亭。西晋曾设万安县,但县治在梓潼水尾万安故城。晋末战乱,迁移梓潼郡万安县治于潺亭(即今罗江县城附近)。南北朝时改万安为潺亭县。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复名万安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罗江县,宋元继之。明末清初四川战乱,罗江“生民凋瘵、邑几为墟,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裁归德阳”(清嘉庆《罗江县志》沈潜《原序》)。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复县。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涪江大水,绵州城毁坏,四川总督阿尔泰上奏朝廷,迁徙州治于罗江。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罗江“应试生员达二千五六百人”(清嘉庆《罗江县志·公署》)。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川督勒保因平息白莲教事端,奏迁绵州归于旧州涪城(即今绵阳市区)。1959年罗江、德阳合并,1997年分治复设罗江县。
     曾几何时,绵竹关改称为鹿头关。唐末五代十国始,蜀王王建(公元847—918年7月11日),于公元907年趁朱全忠长安篡权之乱而在成都独建大蜀政权,在绵远河畔设立关隘,根据汉高祖骑白马路过此地和庞统与刘备在山下互换坐骑之史实,将史称绵竹关、鹿头关的关隘,正式定名为白马关。
     庞统战死在罗江,距当时雒县而今广汉还有数十公里远。时人陈寿所撰《三国志》所谓“进围雒县”,是惜墨如金地概说庞统拟计攻取罗江西南面的绵竹关(白马关)后,马不停蹄“进”而南下,包“围”雒城;并非直接从涪城进攻雒县。明人罗贯中所创《三国演义》误以“进围”为“进攻”,把罗江金雁桥放到几十里外的古雒城今广汉去了。后人以讹传讹,把古雒城今广汉的好几道桥,都称为“金雁桥”。
     根据《三国演义》故事所设计筑造的广汉“老金雁桥”,是一座有十三墩的木桥。每墩之间用巨木相接作跨梁,梁上铺木板,整座桥为廊房式构造。廊桥屋瓦全部采用桐油石灰凝盖。桥两头各有一座非常气派的牌坊,牌坊上书写“金雁”三个红底金字。整座桥为二十八座通心,称为“二十八节蜈蚣”。廊桥屋顶上建有“彩云捧日”宝顶,红日两边各有一只金色飞雁。
     罗江老金雁桥、新金雁桥至今犹存。桥东岸北寺梁子古名云盖山。山坡有张任墓。
     大霍山鹿头关(白马关)北侧鹿峰坡(落凤坡),金牛古驿道庞统落马喋血处,有庞统“血坟”,一株弯曲瘦削的柏树孤零零地摇曳在风中。白马关头,有汉昭烈帝刘备为纪念庞统并追谥为“庞靖侯”而建的祠墓。庞敬侯祠为三进四合石木结构的祠院,前院内两株参天巨柏,传说为张飞手植;中庭设“龙凤二师殿”和“栖凤殿”,供奉汉昭烈帝刘备和龙凤二军师诸葛亮、庞统彩塑雕像;后院有供奉刘备坐骑白马“的卢”、庞统坐骑胭脂瘦马彩塑雕像的“二马亭”和庞统“衣冠冢”。
     庞靖侯祠外山脊上,方圆几十里无论从哪个方位角度都能看见一大片柏树方阵,浓荫如墨,传说是蜀汉官兵所栽、精魂所化。古柏方阵不远处有一高台,传说是刘备、诸葛亮率军攻克此关后,向全体将士发布“取雒城、占成都”战前动员令的“点将台”,传说原有石锣石鼓可敲得铿锵山响;点将台下,苍山如海,峰峦浪涌,松涛阵阵,旌旗猎猎,仿佛千军奔突,听得见万马嘶吼;坡下密林中,有诸葛亮布设的倒湾“旱八阵图”,神秘莫测。整个山关,一派波谲云诡的古战场景象。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如果没有凤雏军师庞统的强攻失利,就难有卧龙军师诸葛亮的智取成功。真儒者不徒文章名世,大丈夫当以马革裹身。白马关不愧为历史的忠诚见证者,载记着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忠肝义胆的盖世英豪之壮怀激越。

发表于 2013-8-7 09:44 |
支持。这条线,历史上也是名人辈出的地方,如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武则天诞生在广元;诗仙李白,诞生在江油;天下文昌宫之祖庙----梓潼大庙,等等很多哈

 楼主| 发表于 2013-8-10 08:27 |
广元、巴中、绵阳、南充甚至德阳、成都等市域,联合申报大川北古蜀道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以蜀道为轴线、自然为背景、景区为主体、城市为节点、文化为精魂,开发建设古蜀道大川北旅游圈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对于大川北、秦巴山区甚至大西三角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发表于 2013-8-11 10:15 |
好事,顶一个

 楼主| 发表于 2013-8-21 14:54 |
平武王朗自然保护区、白马古寨应该列入!

发表于 2013-9-3 09:48 |
不知近期进展咋样?

 楼主| 发表于 2013-10-5 23:07 |
巴蜀雾山客 发表于 2013-9-3 09: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知近期进展咋样?

川北蜀道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申报工作 正在进展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 11:36 |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皆奔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东坡文,太白诗,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驾到长安!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