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这两个字,英语是“PHILANTHROPY”,来自古希腊语,本意为“人的爱”;另外一个词汇“CHARITY”的本意是“爱”和“博爱”。在中国的辞典上这两个字是分开的,“慈”就是仁义、和善、慈祥,慈者爱也;恻隐、同情、怜悯叫做慈,佛祖、菩萨、爱护大众给人快乐叫做“慈”;“善”是吉祥、美好,中国字里凡是有个“羊”字的就代表美好。一般来说父母对子女的爱叫“慈”,人与人之间的爱叫做“善”,怀有仁爱之心叫慈,广济困之举叫“善”,慈善合起来就是对人类的关怀,而且有同情心,是仁爱、德行和善举的统一。慈善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美德,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就有社会救助的传统。在中国自古以来孔子说仁,孟子讲义,墨子兼爱,这都是与慈善有关。中国的慈善事业历史上也早有记载。宋代的养老扶幼,到明清的时候出现了民间慈善群体,在历史上都是有记载的。在欧美和西方慈善事业被认为是最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他们要通过借由金钱的捐赠和服务提升人类的福祉。中国慈善虽然有传统,但《辞海》和《现代汉语大辞典》上没有“慈善家”这个词条,有一个词条叫“慈善事业”,意思是从同情、怜悯、宗教信仰以金钱和物品相助或提供一些其他援助的社会事业,就叫慈善事业;带有隆重的宗教和迷信,其目的是为了做好事、求好报,慈善者通常把慈善事业看作是一种施舍,它只是对少数人的一种暂时的、消极的救济,它的社会效果存在争议。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里的词条也是这么写的,所以可以说那个时候中国的慈善事业很落后,慈善文化也很落后。
慈善是什么?慈善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慈善是一种“为人”与“无我”,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无私的表现,如果说带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不算什么慈善。也就是说慈善只讲付出,不求回报。
第二,慈善是一种民间的社会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主要讲办慈善的钱,也就是善钱的来源即善源,是来自民间而不是政府。政府用的是国库里的钱扶贫搞救济,那是政府行为而不是慈善,政府救济是其职能的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理所当然地要保护纳税人的生命财产及其安全。用民间的钱去救人扶贫,那就是慈善。也就是说决定是否慈善就看是用了谁的钱。如果用的是国库里的钱就不是慈善,如果是民间的钱就是慈善。民间在奉献爱心的时候,政府代替民间用这个钱为人民做的一切都可以称之为社会保障。民间慈善的作用,可以看作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必要的补充。
第三,慈善是一种社会利益的调节器,一种社会再分配的表现形式。社会分配有三次:第一次分配讲效率。是以竞争为动力的分配,即根据能力大小决定收入多寡;第二次分配讲公平,即通过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进行再分配;第三次分配讲道德。即有钱人自愿把钱分给穷人,也就是慈善事业。可见,慈善是以社会成员的慈善心为其道德基础,以社会成员的自愿捐献为其经济基础的。换言之,慈善是从慈爱和善意的道德层面出发,通过实际的自愿捐赠等行为和举动,对社会的物质财富进行第三次分配。因此我们说慈善是利益的调节器,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它起着安老助孤、扶贫济困的作用;同时又起着梳理社会人际关系、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