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文化”是什么?慈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文化都是与人连在一起的,不与人连在一起的不是文化,所以文化就是“人化”,人就是“非兽化”。文化也就是人化。是一种行为模式,是一种心理积淀。人是从野蛮的状态出来,“人化”的目标是人要越来越文明,慈善就是文明的一种表现。慈善文化就是围绕着慈善这个主体内容所产生形成的一种文化。它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是平等互助的理念。它同样包含着文化应有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表层,就是物的层次,主要由两个内容组成。一个内容是财富和支配财富的人,即捐赠方的人和物。也可以理解为慈善家和做善事的人与可供捐献的财物与人力资源。另一个内容是被救助的弱势群体,包括所有被捐助的处在困境中的人以及遭受灾害后要被救助改造的人的生存环境条件(土地、房屋、水源、粮食、交通设施等)。
第二层是里层,即心的层次。这主要是慈善思想、慈善理念、慈善价值观。它是慈善文化最核心的层次,是慈善的灵魂。是支配从事慈善人的慈善行为的动力源,是决定慈善文化存在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是中间层,是心物结合的层次。这主要是将慈善理念和行为相结合,用组织和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确立一定的行为规范,供从事慈善的人去运作与遵守,如慈善组织、慈善章程、慈善法规等。
上述慈善文化的三个层次的相互运作,就会形成一种机制。但文化不能独立行走。在社会环境中,它只是一个子系统。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都必须相互依存才行。如果社会大环境好,文化机制才会运行得好。千百年来,慈善文化在中国社会大环境中运行有兴有衰。但从古至今,慈善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是完好地保存与传承下来了。今天我们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一定要认识到,中华慈善文化的重要和渊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