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础教育的思考
一、基本情况
一、孩子难教育管理。上网、赌博、吃烟喝酒,上课睡觉;你一群,我一伙玩老大,打架闹事,不守纪律;相互攀比,讲求时尚,谈情说爱等等。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老师说教不听,个别学生还威胁老师,更有甚者还当面污辱老师。反映给家长,个别家长还不理解。教师费力不讨好,无奈,无助。
二、辅导难开展。学生只凭正常几节课的学习是不够的,大部分学生的自觉性又差(尤其是中、小学生),要利用早晚自息进行辅导、督促,要安排作业、独立完成,检查学习的吸收程度。但上面有规定不准上自习,不准加重学习负担。另有,初中“考入”高中的学生,有些成绩差距较大,跟不上进度,教导十分困难。
三、家庭辅导是空白。乡镇、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监护、教育、辅导人大部分是孩子的妈妈和婆婆、爷爷,称为“留守人员”。爸爸(或父母)都去外地打工了,“留守人员”传统上,心理上对孩子的疼爱代替了辅导,但疼爱不等于教育,孩子学不到什么。
四、个别教师不作为或不能作为。
五、人云亦云,“言论自由”,片面看待问题。
六、其他主观、客观情况。
二、管理措施
一、加强学生管理。
1、高中、初中学生的管理。高中、初中实行全封闭式管理,离家再近也要在学校生活、学习和休息。杜绝与外界接触,专心学知识,否则,好的没学到,坏的全知道。假期在家一是学习,二是做家务,三是由父母带领向社会学,向大自然学。
2、乡镇、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乡镇小学要上早晚自习,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习时间多,玩耍时间少,从小养成爱学习的习惯。这一点只有更多辛苦老师,因为“留守人员”无时间或不能(不懂)辅导孩子的学习。孩子早、晚、星期天在家只是玩耍,家长说不听,真正学习的很少。
3、建立网络、通讯信息系统。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经常联系,互通信息(家长应主动)。孩子在哪里?在做什么?学习、生活、表现怎样?要时刻掌握,随时“查岗”。
4、建立“开除制”。对屡教不改,犯有严重错误的学生,坚决开除。不论亲友,不论后台,不论金钱,不得容留在校搞破坏,维护教学、学习秩序和学校声誉。
对高、初中生要严管重教,不能放纵,初、高中是学基础、学做人,更是升学的关键。父母的爱要爱在心里,让他们现在吃一点苦,将来才少吃苦。对教师在管理、教育学生方面要给予教师绝对的权力,教文局、各学校在严管重教上要制定相关规定,严格执行,给教师撑腰,也是净化和巩固教学圣地,建立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但,严禁对学生进行暴力,人格和道德等方面的侵害行为。按照老师的方式方法去管理和教育,不要为难和指责,有哪位家长不希望自己孩子有出息,又有哪位教师不希望学生成才,我们要充分相信和信任老师。
二、加强网吧、娱乐场所管理。学校周边一律不准开设网吧、娱乐场所。一旦开设坚决取缔,职能部门要负起责任,政府要站在前沿,坚决堵住。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民生、民力、民愿”,更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学校”。另外,严禁学生进网吧,随时调查学生的去向,网吧老板要拒绝学生,不能唯利是图。家庭、学校、部门联合行动,斩断网住学生的“网魔”。
三、加强学校教师自身管理。学校是主体,教师是主要。加强学习,提高能力,强化素质,创立名牌。要优化资源,调整结构,人尽其才,才各有用,用心教育,用才传授。
四、增加学校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再穷不能穷了教育,穷教育,没有好条件,也不出好学生。城市与农村学生不能受同等教育,教师待遇低(或不对等),学校、教师有其苦衷,无能为力。将就将就,维持教学,“安步就班”,一天又一天。无激情,无生机的教学必定是失败的。
五、加强学校硬件建设,保障后勤服务。教学设备、图书阅览、学生食堂、学生公寓、学生就医、清洁卫生等等都要去研究解决。
六、加强安全管理,打击黑恶势力。学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要时刻关注。同时,预防一切自然灾害事故的发生。“生命诚可贵,学习价更高”。学校环境并不宁静,个别学生欺弱霸道,“吃、拿、卡、要”现象时有发生。要严厉制裁和教育,教给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级主管部门(教文局)要切实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实行“校长问责制”。管理问效,教师述职。提高教学质量,严把升学率,讲实绩,反对虚假,讲实效,反对虚报。善待教师,重视人才,酬劳对等,留住人才。
三、意见和建议
通江的教育怎么了,怎么研究通江的教育?回顾过去,看看现在,想想将来,值得我们深思啊!我们在想什么?又在做什么?我们想了,但又身体力行做了什么?我们做了,但又想没想对错与否?问家庭、问学校、问家长、问老师、问学生、问部门、问政府、问社会、问自己、问良知。这“十问”能问醒什么,又能达到什么,不得而知。
政府作为,乃教育之福。
教文局督查,量化考核,加强学校管理。
学校担当,任重道远,振兴教育。
教师辛劳,本禹精神,爱岗敬业。
家长教育,支持学校,尊师重教。
学生好学,进步成长,贡献社会。
行业助学,关爱孩子,共筑和谐。
“教育兴亡,我有责任”,全社会关注、重视、支持教育。
[**本禹---指2004年感动中国支教青年徐本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