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民众与城管之间的冲突时越来越引社会的关注,是两者本身就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是执法者执法方式上的影响呢? “为政以德”表现在法理思想上,就是“以刑辅德”、“以德去刑”、“恤刑慎杀”。孔子曾经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以行政手段引导民众,以刑罚来整顿,约束民众,虽然可以使民众暂时免于犯罪,但却无法使他们树立以犯罪为耻的观念.如果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用礼仪来规范民众,民众就会树立以犯罪为耻的观念,自觉地端正自己的行为. 孔子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比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好。不仅可以让他们又廉耻之心,还可以达到治理国家的作用。 孔子"为政以德"的理念,确立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德治"传统.一些成功的统治者,无论是取天下还是治天下,都不忘施"仁政",行"德治".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几次"盛世",都同统治者注重实行"德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唐朝初期出现了为后世长久称道的"贞观之治",与李世民在位时有一套比较完备的道德体系,并运用政治,法律的手段加以推行分不开.中国古代关于"德治"的治国思想和实践,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其中包含着人治等一些糟粕,但是其治国基本思路,至今对我们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孔子一身所追求的都是“仁”的思想,他所在的春秋时期是一个较混乱的时期,所以他提倡用“仁”来治国,可是,没有成功。但是,它对后世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的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时如果能够多一点从“仁”出发,那么矛盾是否会少一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