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虽然有钱供她读书,但认为“上大学无用”而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这条新闻引起了广泛争论。昨日,一万多名网友在参与大成网专题调查投票时,七成网友均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55名热心市民则打进本报热线表示,不读大学肯定会遗憾,如果玲玲父亲仍然拒绝,他们愿意资助玲玲读书。(9月2日 成都商报) 当有人为金榜题名欢呼,有人为高考失利落泪时,本应庆祝考上大学,憧憬未来的玲玲,却因父亲的“现实”被阻断了大学梦。而他父亲的“现实”并不是独一无二,调查中有七成网友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可见现在的大学在部分人眼中“用处”不大,还不如社会这所“大学”更能教人生存之道。然而,社会在教人生存之道时,也更现实,更直面利益,忽略了对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这正是大学在潜移默化中努力赋予学生的优点。 纵然,读了大学有的成书呆子,有的工作无望,无所事事,但也有高科技人才,IT工程师等。这其中,我们看到了各人的努力与付出,也看到了读了书的人对知识吸收、应用的灵活,对困境从容不迫的态度,这就是大学对思维,对精神,对素质的培养。相对社会而言,大学的“用处”便是隐性而重要的。 正如部分支持读书的网友所言,“不应该简单地把读大学看成一场投资”,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