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双龙桥 感受新农村田园风光
2013-09-14 10:08:37 阅读次数: 1 字数: 2151 来源:
花园式小别墅让城里人羡慕
近年来,西充县按照“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思路,遵循“体现乡村田园风光、保留农村庭院生活情趣”的理念,沿国道212线从常林乡至义兴镇,总投资近10亿元,高标准规划和建设了一批新村聚居点、新农村综合体,呈“一”字型走向,长20余公里,幅员61平方公里,惠及4个乡镇26个行政村7500户人家的2.1万人。近日,笔者走进2012年被纳入市级综合体示范点重点村、全市综合体样板村,并成为全省新农村亮点村建设的凤鸣镇双龙桥村采访,与该村村民分享新农村的幸福。
●杜雄 赵威
8月6日,笔者来到双龙桥村采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山环抱中,一座座白墙青瓦、富有川北民居建筑风格的新房错落有致,房前有花园式的小广场,新栽的绿化树青翠碧绿,屋后的菜地蔬菜满园。
“这就是双龙桥村新村聚居点,该点分为A、B、C共3个区域,共建设了135幢川北民居建筑风格的新房。”据西充县农工办主任程忠良介绍,双龙桥村以“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房前有果园”的川东北民居风格,着力打造全省新农村综合体示范样板,并率先提出“微田园”的理念,也就是将别墅式民居以三合院、四合院式错落有致排列分布,在房屋间空地配套种植各种果树、菜园,实现民居建设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的有机融合。
走进A区,门牌号为12号的房主杜仕芬告诉笔者,她家的房屋由于年久失修,经常漏雨。2012年6月,双龙桥村启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杜仕芬第一个报名建房。目前,她一边装修新屋,一边思考着今后的致富项目。
跟随一搬家队伍,记者来到了刚刚搬进新房的何春之家。“我家分两层,面积有170平方米,楼顶有30多平方米的露台,我计划把它打造成楼顶花园。将来搞农家乐时,游客可以在上面品茶、观景、休闲娱乐。”何春一边带领笔者参观新家,一边描绘着将来的“致富梦”。
“这里确实太漂亮了,我能在这里常住就好了,好安逸哟。”来此地观光的两位女士一边拍照一边喃喃自语。据了解,她们在县城居住,此地的风光让她们羡慕得很。
转型产业工人后收入多元化
在双龙桥村,80%的村民已经实现了从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型。也就是说,他们既是工人,又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有了这双重身份,他们在新村综合体的建设中干劲更足、热情更高了。
这一变化得益于该村2010年引进台资企业双龙农牧公司,该公司重点打造台湾特色蔬菜、水果、中药材、牧业、水产、畜禽等六大种养区,建设有机种植基地1700亩,发展有机牧场200亩,年养殖有机畜禽1.2万头(只),成功地实现了“种养结合、循环利用”。
“我现在的收入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土地的租金,还有就是打工所得的酬劳。”正在聚居点建设工地上干活的蒲成福告诉笔者,以产村相融的模式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村民们不失地也不搬迁,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家园也变美了。
双龙桥村民房改造建设竣工后,该村将利用民房改造后剩余的乡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住宿、餐饮、宿营地、自驾车营地、文化娱乐、休闲运动等旅游服务设施。同时,该村将规范服务标准,结合村民各自的特长开展技能培训,让村民自主开展个性化的“农家乐”经营服务,同时择优录用有就业意愿的村民从事旅游服务工作。
“3至5年后,这里将吸纳300多名村民就业,参与到旅游服务、种植业、养殖业中。”据该村村委会主任何春介绍,新村聚居点的建设,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条件,有机农牧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将为村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完善配套设施增强了幸福感
夜幕降临,村里的广场上热闹起来,妇女们在灯下舞动身姿跳起健身舞,尽管舞姿并不是十分优美,但她们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一侧的健身区里,老人们正利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小孩子在大人间穿梭疯跑,定格成一幅安乐幸福的新村夜景图。
在新建的“农家书屋”里,墙体洁白,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书桌上配有查找资料的电脑。据了解,该书屋共配备书籍1547册、电子音像制品137张、报刊30种。其中,农业科技、种养殖相关的书籍配备占80%以上,其余是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养老保健、营养烹饪、儿童读物等书籍。书屋建成后,村民的思想和生活观念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爱凑在一起搓麻将、打纸牌的人少了,有空就来书屋休闲的人多了。
据介绍,在新村规划建设中,该县特别重视配套设施的完善。现在,完备的道路水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文化体育设施和医疗站、文化站、便利服务店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已建设完毕。
“我们还特别重视村民素质的提高,制定了一系列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希望我们双龙桥村成为全面小康新村的示范样板。”何春介绍说,为鼓励村民人人争当先进,家家争当典型,营造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气氛,该村每年都要评选“双文明户”、“五好家庭户”、“遵纪守法户”和“改进家庭户”。
“每个村民都有学法、知法、守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积极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义务。自觉遵守公共道德,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笔者看见,在该村委会前的公示栏中,大红色的标题异常醒目——“遵守村规民约·创建和谐新村”,这是由村民代表大会共同制定通过的村规民约,从遵纪守法、公共道德、和谐文明、财产权益、家庭关系等方面做出规定,是所有村民的行为规范和村委会处理村民间各类问题的主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