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指出,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是相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如果以牺牲健康来换取知识,将使中华民族付出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面对诸多弊端,学生、教师、家长作为个体往往无法与之抗衡,必须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王湛表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教育主要应该是育人,而不是选拔。实施“素质教育”是对片面追求升学率而走向畸形的“应试教育”的纠正,更是对教育本质功能的回归。只有全面、切实地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有效地克服影响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的种种不良倾向。
大学应该是个理想化的所在,希望学生能在理想化的环境中,成为理想化的人。具体来讲,第一,重回学术本位,心无旁骛地“求真”。第二,秉承学术伦理,将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第三,“非功利性”理想主义,归根到底表现在大学要培养出具有理想主义人格的新人。最后,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大学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我国一流大学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倾听社会的呼声,采取适当的方式为国家战略服务,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展国家更是如此。不过,必须明确,知识服务仅仅只是知识完成后的自然结果,而不是知识研究之始就指向的皈依。大学服务社会也不是简单地服务经济增长,更不是片面地服务企业经营,最根本的服务还是提供创新知识和创新人才。而且,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一流大学要抵制浑浑噩噩的市侩生活,保持一种超越的生活观,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引领社会。
中国的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谋划长远的关键时期。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投射下,教育很难独醒,最容易被世俗“劫持”而沦丧根本的育人理念。但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数自我强大的精英,而是遍布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人格完善的合格公民。要培养他们,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付出多倍的努力来改变社会对功利教育的认知,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