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营山县回龙中心校唯一的村小——六方村小的屠进辉、黄琼芳夫妇,几十年来一直扎根村小。他们既是孩子的老师,孩子的“父母”,又是村小的炊事员和守护者。学生走了一批又来一批,学生的儿女又成了他们的学生,他们淡泊名利,他们仍然默默坚守在村小。夫妻二人说:“六方村小就是我们的家。”
9月4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位于营山县回龙镇与增产乡之间的六方村小。该校紧邻回增公路,在校门口,两棵白杨树苍劲挺拔,一把大锁紧锁学校铁门,校园内,传来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夫妻教师把学校当成了家
走进校园,只见操场周围草木葱葱,教室窗明几净,操场中央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在二年级教室里,屠进辉正在教孩子们学习语文第1课的字词。22个孩子在老师的指引下,学得十分认真。
“孩子们现在学习环境比以前好多了。”屠进辉告诉记者,1983年,不满20岁的他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分配到营山县福源乡一所村小任教,1985年调到六方村小任教,他是看到六方村小一步步变成现在这个漂亮模样。
“最初的六方村小是毛家祠堂的几间老房子,没有厕所,没有操场,墙壁透风,屋顶漏雨。当时,我把自家的桌椅拿到教室给孩子们当课桌用。”屠进辉回忆当时的学校情景时说,“若遇到下雨天,教室里就全是‘泥娃娃’。”
为了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屠进辉经常跟镇村干部打报告,请求重新修建村小。1996年,六方村小选址重建。
“当年修学校如同屠进辉自家修房一样,他有空就往工地上跑,他的妻子黄琼芳还义务为工人们煮午饭。”六方村党支部书记杨其孝说。
1997年秋季,新学校正式投入使用,正是那一年,屠进辉的妻子黄琼芳开办了村小幼儿园,从此,屠进辉夫妇每天吃住在学校。
在学校四周,一棵棵树木不仅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学校,更像一把把大伞为孩子们遮阴。在操场边,屠进辉夫妇亲手栽下的蔷薇花、万年青、柚子树、女贞树、枇杷树等各类花草果木正茁壮成长。
“16年来,我们过年过节都从未离开过学校,六方村小就是我们的家。”在黄琼芳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他们整洁的厨房、简陋的卧室和简单的办公室。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上午10时30分,下课铃声响后,屠进辉又带着一群孩子在操场上玩起了“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整个操场,充满了欢声笑语。此时,黄琼芳则来到厨房准备烧开水。“中午,有的家长要给孩子送饭来,吃完饭后要喝水。”黄琼芳说,夏天,她每天要为孩子准备10瓶开水。
“屠进辉夫妇一直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同事梁国荣说,要是班上小孩儿玩耍把衣服弄脏了,黄琼芳就收起来洗干净,要是班里的小娃娃不小心尿了裤子,她都耐心地为他们洗屁股,然后再换上干净的裤子。
“在村小工作就是这样,不仅要教孩子们知识,更要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屠进辉说,在他的小药箱里总有一些常用药,要是孩子得了急病,他就亲自把孩子背到附近的村卫生室看病。
临近中午放学,家长们陆陆续续到校接孩子,或者给孩子送来午饭。“把孙子送到屠老师班上,我们很放心。屠老师夫妇对孩子十分耐心,中午经常为孩子热饭。”村民王素清老人说。
村民何亚明说,他的儿子在屠进辉班上读书,如今孙子又在他班上读书,附近的村民都很信任屠进辉,连增产乡三清村的很多孩子都送到这儿读书。
放学后,黄琼芳开始煮午饭,屠进辉来到教室,看看正在吃饭的孩子们。
希望村小能继续办下去
午休期间,记者在屠进辉的卧室看到,书桌抽屉里保存着一张张他和学生们的合影照,每一张泛黄的照片都记录着他与学生的深厚情谊。
“六方村小最多的时候有6个班,共200多名学生,现在只有3个班,60多个孩子。”屠进辉感叹道。在30年的从教生涯中,屠进辉的50多个学生考取了大中专院校,学生遍布全国,不少成为行业的佼佼者。逢年过节,学生们打个电话,或是到学校亲自看望他,都令他感到十分欣慰和满足。
多年来,村里来了一个又一个老师,可不久就申请调走了。据回龙中心校校长杜辉介绍,由于成绩突出,学校也曾多次打算把屠进辉调回中心校工作,可他习惯了村小的生活,放不下村里的孩子,每一次他都婉言拒绝。
“我还有10年就要退休,我希望这个村小能一直办下去,村子里的孩子就不用跑很远去上学。”屠进辉说,这是他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