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地盘我做主 之一
—— 记涪阳信用社主任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是为自己及家人“服务”
大家先来看看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史:
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史共分五个阶段:(www.zgxh.net/lxhj/xyhz/2.htm)
第一个阶段为解放初期到五八年,这段时间是信用社普遍建立和大发展时期。当时,根据中央政府要推行合作化运动的指示,在全国广大农村推行“三大合作”即: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虽然那时的信用社是由小农经济发展起来的,规模比较小,管理水平低,我国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由此起步。
第二阶段是五八年到七八年,这段时间是信用社经历挫折和摧残时期。当时,整个国民经济在“左”的路线和错误政策的侵害下,都受到损害,而中国的信用合作事业首当期冲,,损失最大。这二十年,农村信用社先后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以及后来又交给贫下中农管理。信用社的干部队伍、资金和业务受到严重的损害和损失。信用合作事业从总体看,这段时间在萎缩,很多地方的农村信用社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有的地方也可以,但全国总体上是受到挫折。
第三阶段,从七八年到八三年,这段时间是农村信用社业务开始恢复时期。文化大革命以后,鉴于当时把农村信用社下放给地方管理造成混乱和损失的教训,国家决定,把农村信用社交给国家银行管理,首先交给人民银行管理,后来交给农业银行管理,使信用社既是集体金融组织,又是国家银行的基地单位。当时,虽然在国家银行领导下,信用社的业务得到一些恢复,但是,由于国家银行管得过多,管得过死,使信用社丧失了自主权,而成为银行的附属,走上官办的道路。信用社的发展受到约束,自主权受到伤害。
第四阶段,从八三年九六年,农村信用社进入初步改革和发展阶段。一九八三年国务院105号文件明确规定,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合作金融组织。这以后,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在农业银行的领导下,有了一定初步改革,信用社当时也都搞了一些民主管理形式,业务也得到了一些发展,内部管理也都有一定的加强。但是,信用社在农业银行领导下的改革不彻底,合作制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民主管理很多地方流于形式。
第五阶段,从九六年到现在,根据国发1996第三十三号《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要求,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改革的核心是把农村信用社逐步改为由农民入股、由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
农村信用社的宗旨:就是服务“三农”,它与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紧密相联,农村信用社的建立是其由若干社员入股建立起来的,它从小到,从无到有,都离不开“农”字。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的根本,也是农村信用社的自然属性。农村信用社是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其入股社员主要是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农村信用社最初确立的办社宗旨,就是为社员服务,不单纯以营利为目的。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来之于农,理应用之于农。
服务“三农”符合农村信用社的自身特点。在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拥有最多的分支机构和代办网点,熟悉农村经济特点、农业生产状况和农户信誉度,能够为“三农”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而且,坚持面向农村,农村信用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的社会责任。为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增强其服务“三农”的能力,国家对农村信用社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地方政府也加大了扶持力度。
综上所述,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义不容辞。
大家再来看看涪阳信用社一些怪现象:
在通江县任何一条通乡路,不管是公路两旁的石头上,还是居民所住的房屋墙体上,随处都可以见到大幅的、小幅的、横着、竖着的且很醒目的,有关信用社在支农、助农、服务三农方面的宣传标语。“XX信用社是XX人民自己的银行”、“手握手的承诺,心贴心的服务”等等,这个不可非议,这是为了更好地宣传自己。近年来,通江县农村信用社发展速度快,存款金额飙升,信用社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为通江的建设、发展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
然而,其中却出现了一些很不协调的音符。个别信用社分社主任,拿着鸡毛当令牌,老子有钱,老子在管钱,我就是老大,你需要钱的时候你总要来求我吧,耀武扬威的样子,一个典型的官宦子弟像。如:家住涪阳四村的任某某贷款1.5万元,从早上一直等到下午5点多的时候,涪阳分社主任屈理峰才签了字,我真佩服这种贷款精神。如果要救命的话,人早就到阎王爷那儿报了道了。哎……
门难进,脸难看。同本县城的农行、工行相比,应该好好向他们学习学习。大家同饮一江水,共同生活在通江这块红色土地上,应该受到先辈优良传统的熏陶,受到良好的教育。可是没有想到的是,有时到信用社去办点事情,如取钱、大钞换小钞等总是不太好办。如:前段时间我到涪阳信用社去结利息时,个别工作人员(不知“婚”过没有的妹儿们)总是端起牛肉盘子(方言),就像别人借了她的米还了她的糠一样。我在想,涪阳这个地方不是主产包谷吧,现在可不是大集体生产时,以其为主粮的时代了。现在要是论吃这玩意儿的话,也只是一年半载的吃上那么一两回,那都是看重了它是绿色食品,它的营养价值高等等罢了。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什么样的师傅(领导)带什么样的徒弟。
个人的隐私得不到保障。信用社有权力,有义务为存款户、贷款户保守秘密,但是个别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在催收贷款利息时,在大街上大声疾呼,叫别人还利息。如:涪阳信用社主任,在一当场(赶集)天(具体时间记不清楚了),中午下班时,也正好是按季度结息时间,他看见一个贷款户,便大声喊到:“某某,你快点把利息结了”。贷款户很是气愤:“他妈卖X,老子又不是欠他私人的钱,老子今天就不去结息,你把老子X来活……”。如果通江信用社多出几个这样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的话,通江信用社的工作决定好整,贷款及贷款利息一定会好收的。还会对通江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百姓贷款门槛高,一路亮红灯。如:涪阳街道一个在信用社没有贷款的居人,由于居住条件差,今年为改善住居条件,就到涪阳信用社准备贷款1万元,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涪阳信用社主任解释说什么贷款超标无钱、无指标……不知道钱到哪儿去了,也不晓得要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在涪阳信用社贷得到款。
贷款找关系,一路亮绿灯。无关系的贷款贷不到,而要找关系;有关系的人,一家老少、大小,亲戚贷款无多少。例如:发放给涪阳砖厂老板李述龙40多万元建砖厂,放给张远德30多万元建砖厂。一贷款户(姓何)以前有贷款,为了搞发展,由于资金紧张,就找到涪阳信用社想贷款。主任说,以前贷款还没还的,现在不能再贷了。后来何某变通了一下“路子”,结果居然贷出了款。这不是正好印证了一句俗话——干指拇儿蘸盐不得行!!!
肥水不流外人田,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服务“三农”,先把自己及家人服务好。如:涪阳信用社主任屈理峰到涪阳信用社工作不到一年,改建房加层100多平方米,与一村三社屈天江合伙经营房地产350平方米(修建8个口面),与涪阳镇八村五社陈XX在涪阳街道合伙经营房地产250平方米,购买涪阳镇一村三社屈天东、屈天道、屈理贵等人的土地400平方米准备建房,支持其妹夫搞房地产等等。请问各级领导,以上这么大面积,这么多处的土地都有他的一份子,他是哪来的那么多资金?如果是贷款,他们为什么那么好贷款,而其他的老百姓为什么贷款那么难?!如果不是贷的款,那就是别人……。再说了,他才当了几年的主任,一个分社主任一年工资好几个钱钱?他上有老(他父亲也是以前新场信用社的主任,才退休没多久,他的工资能养活两老口),下有小,还有一个没有工作且身体不太健康(听别人说的)的老婆。
难道屈理峰在涪阳信用社,就是这样带头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党的方针政策?就是这样服务“三农”的?他就是这样拿着国家赋予他的权力来为自己及家人服务的?他是以服务自己为大,服务“三农”为小这一主题来开展工作的吧。难道通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就只他才能在涪阳信用社主持工作?难道离了红萝卜就真的成不了席?哎,真是涪阳广大百姓的一大悲哀!!!
静观事态发展,以后将陆续“报道”其余乡镇信用社的一些怪现象!!小生在此有礼了,对不住信用社及大家伙儿的地方,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