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街浮雕现错别字 施工单位表态立即整改
明清仿古街、南充文庙、顺庆府衙等仿古建筑相继对外开放。近日,网友“杜0生”在某社区南充论坛发帖称,仿古步行街中一些关于南充丝绸文化的浮雕上不仅有错别字,甚至存在常识性错误,该帖引发网络热议。昨日,记者就此事进行了走访。 据发帖人“杜0生”称,位于市红光路街面的丝绸浮雕很不专业,其中一块浮雕上写道:“将桑叶共蚕蛹食用,蚕蛹吐出的丝便是丝绸原料。”这句话中,“共”字应为“供”,是明显的错别字,而“蚕蛹吐出的丝便是丝绸原料”更是缺乏基本常识,吐丝的是蚕并非蚕蛹,蛹是蚕吐丝结茧后形成的。不少网友对浮雕中提到的“布匹放进染缸做成丝绸”也表示难以理解。 该帖所述是真是假?10月8日上午,记者在红光路一侧的仿古步行街看到,这些丝绸文化浮雕共有3块,均铺设在步行街的中央位置,这些浮雕上的确有“将桑叶共蚕蛹食用,蚕蛹吐出的丝便是丝绸原料”、“布匹放进染缸做成丝绸”等文字说明。在现场,不少路过的市民对这些浮雕进行了讨论,“南充是绸都,丝绸是我们的标志,在这样的文化浮雕上出现错别字,实在有些不应该。”市民张先生对记者说。附近不少商家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仿古街是南充新出炉的一块旅游名片,文化浮雕上存在一些常识性错误,有损南充的城市形象。 记者随后咨询了四川省南充蚕种场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蚕蛹吐出的丝便是丝绸原料”这一句话的确存在常识性错误,吐丝的是蚕而非蚕蛹;至于“布匹放进染缸做成丝绸”,从广义上说,布匹是所有织物的统称,也包括制作丝绸的材质,不过如今通常所指的布匹,一般不包括丝绸在内。 对于市民们的热议,施工负责单位南充市城市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对丝绸浮雕存在问题一事并不知情。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丝绸文化浮雕为一家外包公司组织人手雕刻,在原来设计图纸中,并没有出现这些错别字和常识性错误,不排除施工人员在工作中出错。“感谢广大市民及时将问题告诉我们,我们目前正在组织人手重新对这些问题浮雕进行整改。”该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