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满意
——蓬安县委书记刘中伯印象
2002年10月26日,刘中伯上任第一天。群众送的“见面礼”很特殊:以下河街社区居民、困难企业职工为主的数百人围坐在蓬安县委、县政府大楼外,新上任的县委书记居然进不了办公室。
刘中伯收下这份特殊的“见面礼”。刘中伯和班子成员连续3次夜访下河街,60多条意见被梳理成28类问题,解决问题的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一一确定,2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社区最困难的居民,下河街的面貌得以改变。
“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群众才能真正理解和支持党委、政府的工作。”这是刘中伯从下河街的变化中深深体会到的。随即,全县开展万名党员真情为民“三个一”活动,组织有能力的1万多名党员每人联系一
个小康示范户、帮扶一个困难户、转化一个问题户,实现了帮扶工作全覆盖。目前,一批后进村得到了转化,一大批富裕户迈入了小康示范户行列,一大批贫困户已脱贫致富。
中坝村,蓬安曾经有名的“烂村”,长期以来,干部不敢进村,村民拒缴税费。刘中伯上任不久,就传出村民要将一位刑满释放的所谓“农民利益代言人”选为县人大代表的信息。上任后短短三个月,刘中伯先后八进中坝村,寻找问题的症结。在他的提议下,县委先后下派两位组织部副部长到中坝村当“全职村支书”。两位副部长不辱使命,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赢得了民心。中坝村变得秩序井然,生机勃勃,成为省委“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党建工作思路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下河街、中坝村,这两个全县最乱的地方由“乱”到“治”。刘中伯从中读出的是:除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外,发展是根本。不发展,花大力气化解的社会矛盾早晚还会卷土重来。
在蓬安县第十次党代会上,刘中伯代表县委明确提出“工业立支柱、农业形产业、三产上台阶、城市升形象、党建出成果”的发展思路,培育优质生猪、水果、薯类、蚕桑四大农业特色产业,壮大电力、机械冶金、农产品加工三大工业支柱产业。针对县属工业企业全部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近三亿资产长期闲置的严峻现实,刘中伯和县委一班人坚持“100%转变体制、100%转换机制、100%转变职工身份、100%盘活存量资产”的改制原则,通过招改结合,39家企业盘活,6000多名职工实现再就业。“四个100%”的改制经验,在南充全面推广。
采访札记
和刘中伯走在下河街、中坝村,不时有群众过来亲热地打招呼:刘书记,你又来了。而3年多前,这里曾是全县干群关系最紧张的地方。
“将心比心,以情换情。”刘中伯说,在很多矛盾突出的地方,不是群众太“刁”,而是某些干部的行为叫群众太心寒。群众看我们党和政府,很大程度上,就是看我们的基层党组织、看我们的党员干部做了什么。
短短3个月间,刘中伯八进中坝村,三次探访下河街;每次下乡检查工作,从不打招呼,坚持在乡镇食堂或者农民家中吃工作餐;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刘中伯和县委一班人率先承诺: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刘中伯说,领导干部要靠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班子,带好队伍,感染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