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的一点看法:
我不知说的对不对,蓬安农业基础看起来还不如70-80年代;首先抗旱灌水系统那时好发达,结果后来不用,到处挖那种园形蓄水池大部分里面没水,占用好多土和田。那时的水库、塘可以灌好大一片地区,我知道的三元水库那是管好远的面积。配套的沟渠现在淘汰不用好可惜,我小时候在蓬安一个乡村亲眼看到田里的机耕船耕田,那时没有村道这一说,叫机耕路。后来又来了大拖拉机耕地。还有自动小麦脱粒机,给稻子除虫是那种大的烧油的喷雾机很厉害。那时土里种的华北红薯好大,一个有水瓢那么大,我们小孩用手都抱不到。那是还产棉花、高粱,黄麻,现在基本都不种了,还有山上有很多桐油树现在也见不到了,那时每家都种有桑树。
育秧搞了好多方法,最先是在桶里沁泡发芽再撒在秧田里;后来稻种直接撒在秧田里;在后来温室育秧在载在秧田里;还搞细沙土旱地育秧;载玉米又搞营养团
那时包产到户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是对的,但现在发展来看把田土划成小块不适应机器耕种,我认为应该尽早恢复成大田大土,国家和政府农田水利和种粮补贴用在如搞工业建设五通一平那样。用挖机、推土机平整、整改田土,科学按照地区常年风向,日照方向时间,来开箱挖沟,对每一个地区乡镇村的土壤测其PH值及微量元素,确定适合种啥。39个乡镇分地里位置、分季节、分种类、分山区、平坝、河滩。不能种同样的农作物,每一个地方都有精优特色。比如平坝平地种啥,坡地中啥,高地中啥,河坝里中啥,分乡镇规划农作物,举例三坝种一类农作物,新园 种一类农作物,碧溪种一类农作物。其他地方就不能重复在种。登记以前每家包产到户田土的面积备案,今后可分可合。整改后原来的田土界没有了,成了一个大的单元,在打包租给和委托本地和外地种植大户管理和使用,能平就平,能合就合,在一个村一个乡搞试练,成功在全县推广。就不会再一个县全部推广一个品种,规避市场风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