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米高的悬崖山壁,90°的垂直距离,自2010年古蔺县椒园乡惊现侏罗纪早期恐龙足迹后,由于攀登困难,一批批地质专家“望壁兴叹”,研究止步不前。
8月22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马丁·洛克利教授,德国维藤赫德大学苏珊娜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生、古生物专家邢立达,以及四川省山地救援队,泸州市山地救援队队员到古蔺县椒园乡,探寻恐龙脚印的背后隐藏的秘密。
中美德专家会聚 利用攀岩设备系统研究脚印化石
“太棒了!这些脚印比想象中保存得完好,非常吸引人,我很期待能进行详细了解。”看到脚印,马丁教授神采奕奕地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悬崖陡壁上,几组清晰的大型脚印朝向同一个方向,延伸到断壁外。恐龙脚印下方,是一家废弃的砖厂,2010年开采期间无意间发现孔龙脚印化石,随即停止开采,当地政府将珍稀的恐龙脚印化石保护起来。
“这是我第四次来到这个地方,这次却是最兴奋的。”邢立达说,由于地势陡峭和技术条件限制,以前的科学研究并不尽兴。
四川山地救援总队副队长刘建带着攀岩设备,从陡坡侧后面绕到崖顶,因为脚印都在岩壁上,所以几乎不可能从下面上去,根据经验,他准备把从崖顶将绳子放下,让专家系上安全带,戴上头盔,从陡坡上方下降进行研究。
“岩层以前是平的,现在变成立着的。能打保护点的缝隙比较少,还要做顶上的保护,非常困难。”刘建说。一忙活,准备工作就做了近3个小时。
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国内外专家们抓住攀岩绳下降,固定身体后,开始繁忙地现场考察。粉笔、薄膜、卷尺、手锤、照相机先后被用上,将每一组恐龙脚印认真仔细地记录下来,中午来不及吃饭,大家人手一碗泡面,匆匆吃完又开始进行考察。
“今天只是初步勘测,我们将持续几天进行采集考察,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马丁教授说。
脚印化石保存完好 可填补四川盆地早侏罗纪恐龙研究空白
专家们凭借多年的地质工作经验,认真对现场进行详细勘察、摄像、脚印纹路对比分析。最后再次断定了这确实是一组恐龙脚印化石,是比较早期的侏罗纪恐龙脚印化石。
在脚印化石周围,专家们还发现了大量的贝壳化石、水波纹化石、泥裂化石。一切都印证着,这块平凡土地,曾经有着多么不平凡的历史。
“你可以想象,在侏罗纪时期,几只恐龙在湖边悠闲的生活,留下足迹,数万年后,形成化石,被我们发现。”苏珊娜博士说。
古生物专家邢立达告诉记者,对四川盆地来说,发现了非常多的侏罗纪的中期和晚期恐龙化石,对这两个时期的恐龙面貌,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而在这两个时期之前的早侏罗纪,目前还是空白。 “古蔺这个点的特殊之处在哪儿?因为它是整个四川盆地早侏罗纪时期保存脚印最完好的。”邢立告诉记者,从更深的意义上说,这些脚印或许就能穿过层层厚重的历史面纱,为“四川盆地最著名的中侏罗纪恐龙动物群、马门西动物群这两个犀角类动物群之前,到底还生活怎样的犀角类,大小和品种是什么?”这个问题给出答案。
带着问题,专家们用粉笔描绘出恐龙的脚印轮廓,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记录下来,带回去进行技术分析。
展现早侏罗纪狩猎场景 平行脚印印证恐龙群居生活习性
专家在垂直的陡壁上发现大概有10道左右的恐龙足迹,其中,在横向的地层里发现了至少6到8层的不同的恐龙脚印,保存得非常完好。
“面积很大,脚印形态保持的非常好,可以看到整个面上的沉积物,当时的地面松软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而这里的软硬程度刚刚好,所以脚印留下了非常具体的细节,这非常重要。”马丁教授给出分析。
“这些脚印是平行的,而且没有重叠,这非常有意思。吃草的恐龙在平行地走,为什么平行走呢?因为他们群居,这是非常重要的证据。”邢立达专家给出肯定地推测。
“因为脚印之间几乎没有重叠,每一个脚印之间都有一段距离,说明脚印是平行的,说明恐龙必然是群居的,”苏珊娜博士继续推测。
在食草类恐龙的足迹缝隙中,专家们发现了一只食肉恐龙的足迹。在专家们的细心发掘和考察下,一副侏罗纪早期恐龙生活的生动的画卷徐徐展开。
“根据脚印,可以看出,四五只食草的恐龙在前面平行地走,有只食肉恐龙在后面跟着,在它们的夹缝中穿行,这是一幅非常有意思的场面,类似一个捕猎追踪的场景,但是还没有发展成为冲突,食肉恐龙一直尾随跟踪着。”邢立达说。
专家们表示,将通过接下来几天的工作,分析出脚印具体是何种物种留下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