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584|评论: 24

[交流共享] 忆1945年在成都"三益公大戏院"看"白蛇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28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主演:筱桐凤---(饰)白娘子(白素贞)
                            曾荣华---(饰)许仙
      我小时候外婆家境 比较宽裕,又住在新街后巷子,与"三益公大戏院"近在咫尺,真是近水楼台 ,只要戏好我们每晚必看。那 时,外婆吸水烟 ,我尾随其后,给她提水烟袋,一同前往观看。
      旧时成都的“戏院子”演出前都要挂牌,一般在下午5点,当晚出戏的艺人,角(儿)色,都用白色大体字各自写在一块黑色略为方型的木牌上,艺人按头牌,二牌,三牌顺序排列,分别挂在戏院子门前巷子左右两侧,以供观众浏览。
      那时成都仅有一家,坐落在中新街 南头的“启明电灯公司”供电不足,戏院为提高演出效果,每晚演出前,必到北新街中段一家名叫"吴气灯"处(此人全名吴桂元,30岁出头,体型较廋但精干),租用几盏气灯(一种打气加压的,烧煤油的,有灯泡罔的,点燃后发日光的气灯)把它吊挂在舞台前上方增加亮度。我多次在旁看过此灯的制作过程,点亮后有燃烧声响,我始终觉得它不够 安全。
      “ 筱桐凤”(那时看过戏的成都人都是这样呼他,戏牌子上也一直是这样写的,而且大家都不呼他为“阳友鹤”)出演此戏时,观众每场必满,座无虚席。旧时,“三益公”戏院子堂厢左右两侧是用木料简装与堂厢隔离开的,称为”普通号“,票价很低,无座位,以供低收入者观看,厢内也挤满了观众,站立从木料隔栏空隙观看演出。
      堂厢最后一排,是戏院留下的,特意给那时成都的警察和宪兵的专供之席(宪兵头戴钢盔全副武装,警察身着浅黄色土布警服,脚打绑腿,携带枪支),被“丘八(儿)”坐得无一空位。
      小时候看筱桐凤演出此戏时,我看他年龄约在30岁光景,正值风华正茂之年,艺术上正处在巅峰时刻,在那时的成都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名小旦(儿)”了。我和外婆常坐一排,有时为了看个清楚,索性离开座位,上前站在戏台边沿,双手枕在台边,头放其上,与戏台上的白娘子仅一步之遥,把她看得一清二楚。那时候我对筱桐凤的印象是:这小旦(儿)身材高挑,额头略微突出,显得眼眶有些低洼,但扮相俊美,唱腔清脆,又觉得声音有些特殊,非同一般。后来我才知道,他表演的“行当”,在戏曲中叫“男旦”,就是男人演女人。
       在“盗仙草”和“金山寺”两齣戏中,他扮演的白娘子在“头面”上,与众不同的是;在头面前上方看似还扎有一条小白蛇,以渲染该剧的神化色彩。随着行走,转身,头面上小蛇跟着晃动,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他一身上下 身着白色绸缎打斗衣,穿戴得体,衣襟,袖口,脚边镶有麟状图案,腰间系有白色缎带随之飘舞。他手执“文扫”,步态轻盈,与众不同的是;白娘子的双肩背上斜插两口宝剑,在舞台灯光下银光闪闪,寒气逼人,一派仙气油然而生。
       在“借傘”一戏中,他扮演的年轻女子白素贞亭亭玉立,风姿绰约,气质不凡,引人注目。你怎么会把她看成是”梭老二“或”蛇妖“呢?
       筱桐凤在当年演出这部戏时,扮演白娘子服饰,着装别致,色彩淡雅,给全场观众一种清新脱俗之感 ,在表演艺术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戏中白娘子的“踩跷”和许仙的“倒硬桩”征服了旧时成都观众,大家赞不绝口。
        小时候,我多次看过筱桐凤的演出,比如,他和曾荣华合演的“情探”,他的拿手戏“刁窗”,“打神”,“秋江”,“思凡”,“归舟”,“断桥”(与曾荣华合演),等等。他年轻时唱腔更清亮,服饰讲究,身段优美,表演细致,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日积月累,饱学饱学,青少年时我差点成为梨园弟子。时至今日,一些名段唱腔,我仍然能够完整的随口唱出。
      光阴似箭, 在 68年之后的今天,回忆当年他(筱桐凤)演出的场景,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令人神往。在80年代,我又看了他(阳友鹤)与笑非(李)合演的“情探”,此时“白娘”半老,但在戏台上,仍气质雍容,仪态万方,风韵犹存,又给人回味无穷之感。
        68年来,时过境迁,斗转星移。今昔之感,令我十分感慨。旧时成都的梨园行出了那么多名家,行家,或名伶,角(儿)色,有如;筱桐凤,曾荣华,静 环,桂蕊, 当头棒,陈全波,蒋俊甫,一笑,蔡如雷,容玉,等等。我三生有幸,得天独厚,在成都的“三益公”大戏院(当时在新街后巷子),“悦来”大戏院,和棉花街的“永乐”戏院,多次看过他(她)們各自,独树一帜的精彩演出。
        当年出演的艺人和观众都已逝去,幸存很可寥寥数人。 如今,我也老骥伏枥,龙钟老态,步履维艰,迈入耄耋之年。呜呼,寥寥数笔寄托我的哀思和怀念之情。                  
                                                                                    




本帖最后由 三益公(xjhxz) 于 2013-10-28 22:30 编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3-10-28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希望多多分享你以前看戏的文章,谢谢!!!

发表于 2013-10-28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梨园典故:祢足珍贵...老先生记忆中的名家那时风华正茂...川剧及老艺术家们正值巅峰时期...如今物似人非...时移事迁,斗转星移...市川及陈巧茹,王玉梅,王超,孙普协,马丽,陈作全,罗芳,叶长敏,孔刚,薛川,张亮...一大批优秀年青演员肩负传承接力川剧重任...应加关注...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网友 2016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3-10-28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为了看个清楚,索性离开座位,上前站在戏台边沿,双手枕在台边,头放其上,与戏台上的白娘子仅一步之遥,把她看得一清二楚。……”

有趣的童年。
有趣的回忆文章。


519.jpg

发表于 2013-10-29 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了老师的美好回忆,谢谢!川剧大有希望,后有继承人,正如现在的胡联华在某些方面胜至超过了前辈,真是川剧行列中的名角。

发表于 2013-10-29 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棒呀嘿.gif 110509vsflv55z7v9ci55v.gif

发表于 2013-10-29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那时候重庆的警察的警服是黑色的,我想当时成都的警察的着装也应是黑色的,浅黄色是当时军服的颜色。
发表于 2013-10-29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梨园典故:祢足珍贵。谢谢楼主,希望更多分享你年轻时期看戏的文章,谢谢!!!
163420kelyzq7yl7ie67al.gif

发表于 2013-10-29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此阅历并能清晰流畅回忆民国年间川戏演出的老人,不多了。
祝老人家健康长寿!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楼上众位先生致谢,前文能被你们接纳,实为宽慰。
    对旧时川剧界梨园行一代知名艺人,我得天独厚看过他(筱),演出的不少拿手好戏,我对他的印象很深,那也是一段名伶往事,知人不多。我就把它记述出来,与大家分享。        

发表于 2013-10-29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值得一读,勾起我少年时的美好记忆,少时最兴奋的事就是被父亲带去戏园子看戏

发表于 2014-1-9 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为了看个清楚,索性离开座位,上前站在戏台边沿,双手枕在台边,头放其上,与戏台上的白娘子仅一步之遥,把她看得一清二楚。”这个叫做“粑(爬)台口”,是演员最不喜欢的,但是又是当年“半截子幺爸儿”最经常的看戏方法。我原来也是这样看完了“战(站)国”戏的。

发表于 2014-1-9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152704jlbbr33rlpr3br3b.jpg
发表于 2014-1-9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4-1-9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先生的介绍。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4-1-9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老先生介绍,

发表于 2014-1-12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楼主这篇回忆在三益公看戏的文章,感到亲切。1948年、49年,我在成都读高中时,也爱在三益公看川戏。那时三益公剧场的设置与楼主描述的差不多,午场演出,台上是用电灯照明,没有煤气灯了。舞台前面挂了幕布,像话剧那样拉幕布。剧场最后一排叫“弹压座”(座位上方有醒目的标识牌,牌上有“弹压座”三个大字),供当时的反动军警人员坐的,以便弹压来看戏的观众。谢谢楼主上传!
 楼主| 发表于 2015-3-2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80年代,我又在成都 "红旗剧场"(舞台很大) 观看了《白蛇传》中的折戏—《金山寺》。几十年来该剧被各个剧种,剧团轮番上演,久唱不衰,一直被戏曲观众喜闻乐见,津津乐道。观后意犹未尽。当时参演人员,现今都是省市川剧界的优秀人才。在该戏中,"白娘子"(白素贞)的扮演者,是我认识的田卉文(我表弟的太太),她就是著名川剧界前辈筱桐凤(阳友鹤)的高徒。(在60年代初,成都市川剧团赴京演出全本《白蛇传》,她独当一面,一人演完全剧中的白素贞(文武),在川剧界身显名杨,传为佳话)。参与演出的还有,杨昌林,任庭芳,其他优秀演员,因时间久远我不记得了。
      2012年9月 "重庆市川剧院" 率团的成都行,在原省川剧学校礼堂也演出传统剧目《金山寺》,剧中 "白娘子" 由优秀青年演员何琴扮演,"青蛇" 由优秀青年演员李万果扮演,在成都一炮打响。院长铁梅被更多的戏曲观众熟悉。
      2014年10月'省川剧院'也排演传统剧目《金山寺》,剧中“白娘子”由优秀青年演员张燕扮演,"小青(蛇)"由优秀青年演员谢章洪扮演,也大获成功。
      近日,如是我闻,"市川剧院”“标新立异”也推出了剧目《金山寺》的演出,因我闭目塞听,没有前往观看,剧情招来非议。在继承,发扬,翻新,优秀传统剧目上,编剧和导演应以史为鉴,不要 "画蛇添足,节外生枝,或哗众取宠 ,否则会"弄巧成拙" 。

发表于 2015-3-3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益公(xjhxz) 发表于 2015-3-2 20:38
在80年代,我又在成都 "红旗剧场"(舞台很大) 观看了《白蛇传》中的折戏—《金山寺》。几十年来该剧 ...

三益公网友说得好:“在继承、发扬、翻新优秀剧目上,编剧和导演应以史为鉴……”赞!

发表于 2015-3-3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192837qm1n3kdtqa12kt2q.gif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