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540|评论: 14

绵阳最美村支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1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3-11-11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什么东东,外链不点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2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链的是绵阳新闻网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2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绵阳最美村支书病逝,千人送别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2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游仙区委追授张勇优秀共产党员、兰辉式好干部
http://www.myrb.net/Html/News/2013/11/12/093439.s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强看望慰问张勇同志亲属
日期:2013-11-13 4:32:37 来源:绵阳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罗强看望慰问张勇同志亲属时强调

向“兰辉式”好干部张勇同志学习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
  近日,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被网友赞为“最美村支书”的游仙区魏城镇铁炉村原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勇,因病抢救无效去世。昨(12)日上午,市委书记罗强前往游仙区魏城镇铁炉村,看望张勇同志的亲属,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他们表示慰问,号召全市上下要认真学习“兰辉式”好干部张勇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勤奋敬业、崇尚实干,为绵阳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沿着张勇同志生前捐资修建的环村水泥路,罗强来到距张勇家还有几百米的路口。村里干部汇报说,我们全村都通上了水泥路,就是距张勇家那小段路还是土路,村民都说张书记确实大公无私。沿着凹凸不平的土路,罗强步行来到张勇家,握着张勇同志亲属的手,动情地说,“我代表市委、市政府来看望你们,表达对张勇同志的敬重和哀悼,对你们表示慰问。”

  罗强与张勇同志亲属坐在简朴的客厅里,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家庭情况。罗强说,张勇同志是全市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是“能人治村”模式工作中的先进典型,是“兰辉式”好干部,是值得全社会尊重的“好人”。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张勇同志自己致富后不忘家乡,毅然回村倾情回报、感恩奉献,用短暂的生命书写了光辉人生,用无悔的青春践行了为民职责,用无私的付出树立了先锋形象,为全市党员干部竖起了一面好旗帜、一个好标杆,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值得全社会学习和弘扬。

  罗强说,当前我们正在深入开展向兰辉同志学习活动,全市广大党员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要以“兰辉式”好干部张勇同志为榜样,认真学习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勤奋敬业、崇尚实干,为绵阳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特别是要把向张勇同志学习活动,与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准备工作、新一轮村(社区)换届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好,把基层领导班子选优配强,为带领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罗强叮嘱有关方面要进一步关心张勇同志亲属,帮助解决面临的一些具体困难。张勇同志亲属感谢市、区、镇党委和政府对张勇同志的肯定和对张勇全家的关心,表示将继承张勇带领群众致富的遗愿,为建好家乡继续努力、作出贡献。

  随后,罗强前往铁炉村村委会,了解铁炉村道路建设及产业发展规划情况,并与当地村民亲切交谈。村民们争先恐后向罗强介绍张勇的生平事迹,说到动情之处,大家泪水涟涟,为党组织失去这样一个好干部、村里失去这样一个好带头人而痛惜。老支书张伦群、村民曹云华等表示,一定化悲痛为力量,在新的村领导班子带领下,把红旗高高举起,沿着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路子走下去。罗强鼓励大家向张勇同志学习,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增收致富,完成张勇同志未完成的遗愿,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他要求市、区、镇要加大对铁炉村的帮扶支持力度,选好配强村支“两委”班子,推动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都走在全市前列,努力把“铁炉村”建成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和群众心中的“金炉村”。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学民,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秘书长王黎参加看望慰问。

  (本报记者 曾晓伟)

http://www.myrb.net/Html/News/2013/11/13/33963948.shtml

发表于 2013-11-13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圆梦路上的“最美村支书”
  

——追记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游仙区铁炉村党支部书记张勇(上)

  □本报记者 魏星奎 杨竹梅 陈莹莹

  编者按:11月7日上午,“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被网友誉为“最美村支书”的游仙区魏城镇铁炉村党支部书记张勇因重病抢救无效去世,终年38岁。张勇同志是我市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兰辉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工作中涌现出的鲜活典型、基层党员干部的杰出代表。本报从今日起对张勇同志先进事迹进行连续报道。敬请关注。

  时间定格在2013年11月7日,一位年轻村支书的离世,让数以千计的村民陷入悲痛!游仙区魏城镇铁炉村党支部书记张勇因过度劳累而导致肝病恶化,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年仅38岁的他先后被评为“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四川好人”、“感动绵阳十大人物”、游仙区“十佳村支部书记”,被网友誉为“最美村支书”。

  当天下午,张勇离世的消息从医院传来,铁炉村村民悲痛欲绝:“张书记,你不能走,你说要带大家一起干,咋就说话不算数了呢?”

  苍山呜咽,碧水低泣。

  病魔面前,铁炉村村民未能留住这位带领他们一起圆致富梦的“最美村支书”。带着对村民的深深遗憾,带着对家人的万分抱歉,张勇恋恋不舍地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千万富豪主动回乡当村官

  1992年,因为贫穷,初中毕业的张勇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了弟弟,辍学进入魏城中学印刷厂。由于吃苦肯干,张勇很快当上副厂长。21岁那年,他成为了厂里最年轻的共产党员。

  1998年,张勇辞掉工作,到绵阳边打工边自学,拿到了大专文凭,先后考取了会计电算化证、广告从业人员资格证、通讯从业人员资格证等。

  1999年,张勇创办了第一家企业,淘到了第一桶金,慢慢发展到两家、三家,很快成了一个资产过千万的老板,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买了车买了房,日子过得悠闲自在。

  然而,悠闲生活没有让张勇感到满足。想起家乡的落后面貌,张勇时常对着墙壁发呆。妻子后来才明白他的心事:富起来的张勇,想尽力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

  2008年特大地震后,张勇回老家给父亲重建房子。由于不通公路,辛辛苦苦买来的建材只能放在离家几公里远的地方,再请人工背运进山。这一次的遭遇,再一次刺痛了张勇的心。

  2010年,魏城镇邀请上百名在外办厂经商的本地人聚会,为家乡未来发展出谋划策,并动员他们参加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张勇心动了。但他把想法告诉爱人后,爱人非常反对。张勇也明白,一旦回去,就意味着放弃城里安逸的生活,意味着许多的未知数。

  后来,镇村干部出面游说,妻子渐渐改变了看法,由坚决反对变为支持。2010年12月26日,张勇以全票当选铁炉村党支部书记,随后又以全票当选村主任。

  选举会上,张勇斩钉截铁地向村民承诺:“第一年投资200万元帮村里修路,不强行向村民摊派一分钱……若违背承诺,随时提出罢免!”村民用手中的选票表达了改变现状的迫切渴望,多年的贫穷让他们意识到,村里太需要一位像张勇这样的带头人了。

  “人只能吃一碗饭,睡一张床,除了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多出的财富都是数字概念。”在一次同学会上,张勇向同学们解释了自己的选择。

  出师未捷倒在圆梦路上

  经营着三家公司,刚刚走马上任村支书的张勇,事情多得让他简直吃不消:车子上、卧室里随时带着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到不了现场,只好电话遥控指挥各处正常运转。在为村里修村道期间,他每天早上5、6点就起床,常常忙到深夜,回家才发现忘记吃饭了。

  2011年8月底,张勇累得实在撑不住了,在家人劝说下到医院检查,发现自己患上了严重的肝腹水,不得不住进医院。身在病床上,张勇的心却在村里。病房成了他的临时办公室,每周雷打不动,定期在病房召集村干部研究工作。

  当他强行要出院时,爱人抓住他的手哭着吼道:“究竟是你的命重要还是工作重要?”面对妻子,张勇的心像刀割一样难受:为了照顾生病的他,爱人辞掉了年薪6、7万元的工作。自己不能给她安稳平静的生活,还要让她为自己的健康操心、为村里的事着急、为家里的未来担忧。想到这里,张勇流下了愧疚的眼泪……

  去年春节前,村里建设资金再次告急:90多万元的人工工资、油钱、材料费让人焦头烂额。此时,张勇已先后私人拿出600多万元帮村民修路,这几乎耗尽了他创业积累的所有积蓄。

  为了兑付各种款项,他咬牙卖掉了自己城里的一套住房,又抵押了一套办贷款。卖房签字前,爱人哭着说:“辛苦这么多年买的房,就这样被你卖了……”

  由于治疗不彻底,加上没好好休养,去年春节前一天,张勇再次病倒。医院两次下了病危通知书,并建议马上转院到北京治疗。在帮助村里付清工程欠款后,张勇在大年初一登上了去北京的飞机。在京治疗的日子里,他还不忘随时打电话问村里的情况。

  今年5月,张勇因病再次住进医院。“手术后的他,说话没有一点力气”、“以前210多斤,现在只有140多斤了,瘦得衣服穿在身上都显得空荡荡的。”看到日夜操劳的张勇,村民感动得直落泪,纷纷主动送来土鸡、蔬菜、水果等,劝他安心养病。

  村民自发悼念最好村支书

  11月9日,天灰蒙蒙的,格外阴冷,远处不时传来几声沉闷的鸦叫。

  午后,数百名铁炉沟村民身着素装,胸佩白花,从四面八方会集到张勇家中,争相要看张书记最后一眼,祝他一路走好。“感谢你为铁炉村付出的一切”、“你是我们老百姓的好书记”、“张书记,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村民们手执挽幛,默默悼念这位值得敬重的朋友。“这么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追悼会上,哀乐阵阵,人们泣不成声。

  墓地距张勇老家仅几百米距离。铁炉沟的村民却执意要抬着他的灵柩,围着新建的水泥道绕行一大圈。村民们要陪着张书记,最后一次共同走过他带领大家修建的致富路。“我们一直盼望张书记能好起来。在我们心中,他就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村民王成金动情地说。在铁炉村田间地头随便询问,说到张勇,村民们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乡亲们说,张书记的病,都是操劳村里的事给累出来的,“要不是为了村里,他现在在城里过得非常舒服。”

  2011年8月,张勇查出患上肝腹水住院。可身体还未完全康复,牵挂着村里的他就提前出院了。“身上天天背个‘引流袋’还在工地跑,正常人都受不了。”“每次抽腹水,都要抽十几玻璃杯出来。”回想起哥哥生前不要命的工作,弟弟张武后悔不已:“为了村里发展,他真的是豁出去了。”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张书记虽然走了,但他仍活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去完成他未能走完的治村富民之路。”扼腕叹息之余,老村支书张伦群语气铿锵有力。

  愿张勇在天之灵得到安息!

http://www.myrb.net/Html/News/2013/11/13/071422.shtml

发表于 2013-11-13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人一生平安。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3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4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誓将“穷山沟”变成“桃花源”

  

    ——追记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游仙区铁炉村党总支书记张勇(中)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
  全村半数人住着土墙房,村民去赶集要走1个多小时,连打“摩的”的听说到铁炉沟都不愿去。1000多人的村子,“光棍”就有100多……三年前的铁炉村,不仅是“穷得鸟都不拉屎”的穷山沟,还是名副其实的“光棍村”——本村姑娘纷纷嫁到外地,外面姑娘不愿嫁过来。

  三年来,按照打造“西部世外桃源”的目标和梦想,张勇放下城里三个公司回到村里当村官,带领村民把一个穷山沟正逐步改造为颇具魅力的美丽新村:33公里绕村公路建起来了,村里引进业主发展蓝莓和青梅,村民不出村就可以务工挣钱。3000多亩几近撂荒的荒坡地,如今正摇身变为“金土地”。

  三年出资1000万元建新村

  铁炉村因三面环山、形似铁炉而得名。

  三年前,由于铁炉村不通公路,交通闭塞,村民要运东西进村,只能在离家几公里远的地方把货物下在村口,然后人工背运进沟。而沟里的农副产品要出村,同样要依靠人工搬运。遇上连日阴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瓜菜烂在地里。

  2010年12月26日,参加村支书竞选的张勇,在演讲中郑重承诺:我当选后,不但不拿一分钱的报酬,而且自己要拿出200万元为村里修路;村里所有基础设施建设,绝不向村民强行摊派一分钱……如果做不到,就主动辞职!

  然而,自掏200万元,对于张勇来说并非一笔小数目。一开始,妻子戴小兰还有意见,但见丈夫态度坚决,最终她选择了默默支持丈夫。

  为了节约开支,张勇投入100多万元购进了4台挖掘机、压路机等修路设备捐给村里修路。他算过一笔账,修30多公里简易村道,如果租用设备,花费要多出一倍。

  不到3个月,200万元用完了。张勇东拼西凑,又陆续投入400多万元,一条33公里长、在村里绕了四圈的碎石路将家家户户串了起来,小山村修起了“四环路”。

  张勇的诚心,赢得了村民的热烈拥护,大家主动投工投劳,连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也主动要求晚上轮流上山守设备。

  修路过程中,村民以实际行动给予了有力支持:村民王成书迁了自家新坟;何兴贵填了家里长势喜人的水稻田;王银荣把房子全拆掉,搬进了哥哥家里;修路占完了严成芳家的院坝,她还主动把厨房拆了……

  在大规模征地折迁中,9户村民拆掉房子借住在亲友家;23户主动迁了祖坟,铁炉村创造了零赔偿、零上访的奇迹。

  路通了,村民陆续买了面包车、摩托车。如今,村民只需花3元钱、10分钟就能到镇上,而在以前到镇赶集,村民至少要在山路上步行一个半小时。

  三年来,张勇不仅没领一分钱村干部报酬,而且先后出资1000余万元用于铁炉村建设,包括捐赠500余万元(用于村道、村部及水渠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0余万元建立专业合作社。

  3000亩荒坡地变身金土地

  “这片是我们发展的蓝莓,这一片是青梅,而这一大块,现在基本都是种的芦笋”。站在高大漂亮的村委会办公楼前,老支书张伦群指向巨大的铁炉村新村规划图,一脸兴奋地告诉记者。“目前,我们村的特色经济作物面积已超过3000亩”。张伦群说,因为是坡地,没有水源灌溉,这些土地以前只能种些红薯、玉米等,风调雨顺的年份还能收一点,遇上天旱基本无收。“现在修起了提灌站,水提上了山,种上了效益好的经济作物,我们用土地入股,不仅可以享受土地收益分成,而且每天还可以就近打工,一天可挣40块现钱呢。”村民王成木说。

  2011年3月,张勇听说一个山东老板要来绵阳发展蓝莓产业,他热情地把老板邀请到村里,对方一看连公路都不通,掉头就走。张勇没有放弃,他拍着胸脯跟对方保证:“给我一个星期,我把路给你打通,保证让你的奔驰车直接开到山顶去!”

  说干就干,以往寂静的铁炉沟变得灯火通明、机器轰鸣;张勇实行歇人不歇机,机手三班倒,村民日夜鏖战。仅仅三天,一条长4公里,宽6米的碎石路从山脚爬到了山顶。

  一周后,山东老板再来,眼前的变化让他目瞪口呆。随即,一个注册资金达4000万元的合作社在铁炉村成立了。后来,绵阳果老源公司青梅基地等项目也相继落户铁炉村。

  有了产业,铁炉村村民的生活更有了奔头。在青梅地里,年近花甲的村民王成金告诉记者,这些树明年即将挂果,三五年就进入丰产期,产品直供国内的知名饮料企业。“我每天吃住在家里,月收入1500多元。”王成金介绍,村民以土地入股占35%,在合作社没有收益前,公司免费提供种苗、技术、农资,并给参加劳动的村民发工资。

  为支持产业发展,张勇同样投入巨资。他明白,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根本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取胜。为此,三年来,他先后投入500多万元,牵头引进成立了绿洲种养殖、果老源青梅、蓝莓、芦笋、农机、水产养殖等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桃花源从梦想走进现实

  凭借多年经商积累的丰富管理经验,张勇将企业管理经验用在了当村官上。他认为,铁炉沟村虽然偏僻贫穷,但是农村辽阔的土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却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有利条件。

  张勇决心通过五至七年时间努力,把穷山沟建成亿元村,村民人均收入上万元。届时,铁炉村将从人人嫌弃的“夹皮沟”,变成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但是,这一想法在现实中却遇到阻力。不少人认为,把未来的铁炉村定位为“西部世外桃源”,还要建“农耕民俗博物馆”,这些看上去似乎有些“异想天开”。张勇却认为,铁炉村的生态环境好,这在现代社会很可贵。像建农耕民俗博物馆,一方面可以留住文化记忆,一方面可以吸引城里人到铁炉村来,呼吸新鲜空气,吃无污染食品,看稻子怎样变成米饭。

  为此,张勇设法找到铁炉村的卫星图片,到重庆请来专业人士,为铁炉村未来发展做出“一心一点一园四区”长远规划,即:依托铁炉水库规划休闲服务核心,围绕铁炉水库规划大型聚居点,打造农耕文化产业园,建立三个特色种养殖区和一个粮油种植区。

  透过这些颇具专业水准的规划图,一个令人神往的更具现代化的“桃花源”蓝图植根于村民心中,并激发更多人参与进来。在绵阳经商的涂先国,计划投资600万元修建规划中的“农耕民俗博物馆”,目前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张勇对乡亲们说,只有把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旅游休闲和乡村文化结合起来,铁炉村才能摘掉“穷帽子”。

  为实现这个梦想,三年来,张勇不惜把自己经商多年辛辛苦苦积攒的钱全部拿了出来。包括父母养老的两万块钱,也被他偷偷地“借”了出来用在村上。

  如今,铁炉村35公里四环村道已通往家家户户,3300余亩青梅蓝莓基地连绵成片,与产业发展配套的水渠、塘堰、提灌站一应俱全,村里先后建起了多个产业专业合作社,村民的人均年纯收入也由三年前的5636元增长到9706元。铁炉村人心中期盼的“桃花源”,正从梦想一步步走进现实生活。

  (本报记者魏星奎杨竹梅陈莹莹)

 http://www.myrb.net/Html/News/2013/11/14/394139016.s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6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书记,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追记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游仙区铁炉村党总支书记张勇(下)


  “好端端的一个人,咋说走就走了呢?”、“老天真是不公,把这么好的人拉去干啥哟?”、“再给张书记两年时间,铁炉村保证彻底变样了。”……张勇的突然离世,犹如晴天一声惊雷,给满怀信心的铁炉村村民带来重重一击。
  看着四通八达的环村大道、焕然一新的村貌、即将盛产的青梅,村民们仿佛又看到了张勇日夜奔波的身影。“张书记并没有走,他永远活在大家心中。”在铁炉村村民眼里,张勇已成为全村人的骄傲,他献身家乡的无私精神,早已化作一股动力,激励着大家为建设美好家乡奋勇前行。

村民心中难得的好官
  村民们不会忘记,是张勇带领他们打通了通往山外的致富路。
  三年前的铁炉沟,一座大山将村子与山外的世界阻隔。尽管绵梓路近在咫尺,但因村里不通公路,外面的东西运不进来,里面的东西拉不出去。“买个摩托都只有扛回家”成为当时铁炉村的真实写照。看着“山外的世界很精彩,山里的世界很无奈”,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死活不愿再回村里。
  2004年,不愿再受贫困煎熬的村民提议修路。可是,修通30多公里的山路,需要大笔资金,在人均50元都筹不齐的情况下,修路的事只能搁浅。直到几年后张勇回乡,修村道才由梦想变成了现实。
  现任的铁炉村村组干部不会忘记,是张勇献身家乡的精神感动了自己,让他们自愿地挑起现在的担子。
  70岁的老支书张伦群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受张勇之托坚持将社长担子挑起来,将一个“烂得狠”的组治理得井然有序。65岁的王成发当了10年社长,早想退下来,张勇当选村支书后,他改变了想法。他说:“有这么好的带头人,我们凭啥不跟着干!”村民李本聪放弃了城里3000多元月薪的厨师工作,回到铁炉村担任村副主任。在张勇的感召下,去年一年,全村就有22名群众申请加入党组织。
  村里30多位贫困户更不会忘记,困难时刻,是张勇时刻想着自己。
  每年除夕,张勇都会拿着自己掏钱买的大米、白糖、猪肉和红包,亲自上门嘘寒问暖。张勇还为他们申请到了低保,让他们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村里一位年过八旬的张姓老人逢人就夸:“张书记比我的亲人还要亲!”
  村民王宝荣至今无法忘怀:自己右腿受伤后,生活陷于困境,张勇经常上门送钱送物,并及时为他办了低保。提起一幕幕往事,王宝荣不停地抹眼泪。

家人眼中永远的骄傲
  “从认识到结婚14年,他说得最多的就是回铁炉村改变‘穷根儿’。现在他做到了,我为他骄傲。”提及丈夫张勇,戴小兰没有怨恨和委屈,只有藏不住的悲伤,流不尽的泪水。
  14年前,戴小兰和张勇认识时,淳朴的张勇就告诉她,自己的家乡很穷,现在事业也刚刚起步,怕委屈了她。戴小兰被张勇的这种真挚和诚实所打动。
  回到村里,看见张勇为村里投了那么多钱,起初,戴小兰心里有点不平衡。她举起两只双手说:“从结婚到现在,他连一只戒指都没舍得给我买,说那是形式主义。”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讲形式的男人,竞选村干部成功的当天,就投入100多万元,把挖掘机、推土机开进了村里,推平了第一条进村的土路。
  戴小兰回忆说,张勇回村里发展的日子,他很有成就感。每天回来念叨的就是村民们如何支持他。戴小兰说,这样的支持,让张勇比赚了一大笔钱还开心。
  为了支持丈夫,戴小兰主动辞掉工作,成为张勇的专职“秘书”和“助理”。张勇生病住院,每次都带着手提电脑,一手打吊针,一边在病床上支起小桌子办公,戴小兰就成了他的专职“护士”。
  在兄弟张武眼里,哥哥更是一位让他崇拜得五体投地的男子汉:自小帮父母分忧,把唯一的读书机会让给自己;从初中到大学的学费、生活费,全是哥哥打工资助;参加工作后,自己结婚、买房、小孩子读书,哥哥又时常资助。
    对兄弟,张勇只有两个要求:一是干好本职工作,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再就是好好孝顺父母。为了方便兄弟俩随时回家照顾父母,张勇先后给兄弟买了一辆摩托车和一辆汽车。

朋友心中做人的标杆
  听到张勇病逝的消息后,既是同学又曾是同事的王纪文立即放下公司的业务,专程从成都赶来,帮助料理后事。“当初同学们听说他要回家当村官,死活都不相信。”有人不解:“放下自己三个经营得红红火火的公司不搞,跑回去当个村干部,是不是脑壳有包哟。”有人劝他:“农民不好打交道,只想着吹糠见米的事,你不怕出力讨不到好?”“我有三个梦想,第一是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个梦想是要干一番事业,现在都实现了。我要去实现第三个人生梦想,那就是: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在建党91周年座谈会上,张勇精彩的演讲,深深震撼了在座的每一位党员。
  尽管身有千万资产,但张勇生活却过得非常简朴。“他从来不抽烟,不喝酒,很少穿上千元的衣服,开的车也一般,完全看不出是有钱人。”王纪文回忆,“在去年一次同学聚会上,有同学笑他是土包子,那么有钱,却连出省旅游都没去过。”
  对己严,对人宽。生前的张勇,没有过着挥金如土的日子,他认为,除了衣食住行需要,再多财富也只是数字。但不管谁有困难,张勇都会慷慨解囊,救贫济弱。“他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家的事,不断地往里投钱。”王纪文说。“除了自己的1000多万元不算,这几年他的工资只签字不拿钱,全部用在了村里。就连灾后重建国家补助的1.6万元重建款,父母积攒的2万块钱养老钱,都被他捐给了村上。”为了村民贷款方便,张勇还在信用社存了5万块钱,用作村民贷款担保,信用社授信20万元。
  给村里大把花钱,却让曾经富有的张勇陷入了困顿。为了兑现村上搞建设拖欠的款项,他咬牙卖掉了自己城里的一套住房,又抵押了另一套办贷款。连多年给父母的“孝顺钱”,也在两年前被迫中断;为了10万元手术费,家人不得不向他的同学朋友借钱……“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只有让更多的人幸福,这样的人生才最有价值。”张勇的人生价值取向,感动了身边很多人。张勇走了,王纪文叹息不已:“我们失去了一位标杆式的好同学,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永存,我们将永远铭记。”

http://e.myrb.net/shtml/myrb/20131115/154932.shtml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