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将“穷山沟”变成“桃花源”
——追记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游仙区铁炉村党总支书记张勇(中)
中国绵阳新闻网讯
全村半数人住着土墙房,村民去赶集要走1个多小时,连打“摩的”的听说到铁炉沟都不愿去。1000多人的村子,“光棍”就有100多……三年前的铁炉村,不仅是“穷得鸟都不拉屎”的穷山沟,还是名副其实的“光棍村”——本村姑娘纷纷嫁到外地,外面姑娘不愿嫁过来。
三年来,按照打造“西部世外桃源”的目标和梦想,张勇放下城里三个公司回到村里当村官,带领村民把一个穷山沟正逐步改造为颇具魅力的美丽新村:33公里绕村公路建起来了,村里引进业主发展蓝莓和青梅,村民不出村就可以务工挣钱。3000多亩几近撂荒的荒坡地,如今正摇身变为“金土地”。
三年出资1000万元建新村
铁炉村因三面环山、形似铁炉而得名。
三年前,由于铁炉村不通公路,交通闭塞,村民要运东西进村,只能在离家几公里远的地方把货物下在村口,然后人工背运进沟。而沟里的农副产品要出村,同样要依靠人工搬运。遇上连日阴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瓜菜烂在地里。
2010年12月26日,参加村支书竞选的张勇,在演讲中郑重承诺:我当选后,不但不拿一分钱的报酬,而且自己要拿出200万元为村里修路;村里所有基础设施建设,绝不向村民强行摊派一分钱……如果做不到,就主动辞职!
然而,自掏200万元,对于张勇来说并非一笔小数目。一开始,妻子戴小兰还有意见,但见丈夫态度坚决,最终她选择了默默支持丈夫。
为了节约开支,张勇投入100多万元购进了4台挖掘机、压路机等修路设备捐给村里修路。他算过一笔账,修30多公里简易村道,如果租用设备,花费要多出一倍。
不到3个月,200万元用完了。张勇东拼西凑,又陆续投入400多万元,一条33公里长、在村里绕了四圈的碎石路将家家户户串了起来,小山村修起了“四环路”。
张勇的诚心,赢得了村民的热烈拥护,大家主动投工投劳,连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也主动要求晚上轮流上山守设备。
修路过程中,村民以实际行动给予了有力支持:村民王成书迁了自家新坟;何兴贵填了家里长势喜人的水稻田;王银荣把房子全拆掉,搬进了哥哥家里;修路占完了严成芳家的院坝,她还主动把厨房拆了……
在大规模征地折迁中,9户村民拆掉房子借住在亲友家;23户主动迁了祖坟,铁炉村创造了零赔偿、零上访的奇迹。
路通了,村民陆续买了面包车、摩托车。如今,村民只需花3元钱、10分钟就能到镇上,而在以前到镇赶集,村民至少要在山路上步行一个半小时。
三年来,张勇不仅没领一分钱村干部报酬,而且先后出资1000余万元用于铁炉村建设,包括捐赠500余万元(用于村道、村部及水渠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0余万元建立专业合作社。
3000亩荒坡地变身金土地
“这片是我们发展的蓝莓,这一片是青梅,而这一大块,现在基本都是种的芦笋”。站在高大漂亮的村委会办公楼前,老支书张伦群指向巨大的铁炉村新村规划图,一脸兴奋地告诉记者。“目前,我们村的特色经济作物面积已超过3000亩”。张伦群说,因为是坡地,没有水源灌溉,这些土地以前只能种些红薯、玉米等,风调雨顺的年份还能收一点,遇上天旱基本无收。“现在修起了提灌站,水提上了山,种上了效益好的经济作物,我们用土地入股,不仅可以享受土地收益分成,而且每天还可以就近打工,一天可挣40块现钱呢。”村民王成木说。
2011年3月,张勇听说一个山东老板要来绵阳发展蓝莓产业,他热情地把老板邀请到村里,对方一看连公路都不通,掉头就走。张勇没有放弃,他拍着胸脯跟对方保证:“给我一个星期,我把路给你打通,保证让你的奔驰车直接开到山顶去!”
说干就干,以往寂静的铁炉沟变得灯火通明、机器轰鸣;张勇实行歇人不歇机,机手三班倒,村民日夜鏖战。仅仅三天,一条长4公里,宽6米的碎石路从山脚爬到了山顶。
一周后,山东老板再来,眼前的变化让他目瞪口呆。随即,一个注册资金达4000万元的合作社在铁炉村成立了。后来,绵阳果老源公司青梅基地等项目也相继落户铁炉村。
有了产业,铁炉村村民的生活更有了奔头。在青梅地里,年近花甲的村民王成金告诉记者,这些树明年即将挂果,三五年就进入丰产期,产品直供国内的知名饮料企业。“我每天吃住在家里,月收入1500多元。”王成金介绍,村民以土地入股占35%,在合作社没有收益前,公司免费提供种苗、技术、农资,并给参加劳动的村民发工资。
为支持产业发展,张勇同样投入巨资。他明白,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根本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取胜。为此,三年来,他先后投入500多万元,牵头引进成立了绿洲种养殖、果老源青梅、蓝莓、芦笋、农机、水产养殖等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桃花源从梦想走进现实
凭借多年经商积累的丰富管理经验,张勇将企业管理经验用在了当村官上。他认为,铁炉沟村虽然偏僻贫穷,但是农村辽阔的土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却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有利条件。
张勇决心通过五至七年时间努力,把穷山沟建成亿元村,村民人均收入上万元。届时,铁炉村将从人人嫌弃的“夹皮沟”,变成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但是,这一想法在现实中却遇到阻力。不少人认为,把未来的铁炉村定位为“西部世外桃源”,还要建“农耕民俗博物馆”,这些看上去似乎有些“异想天开”。张勇却认为,铁炉村的生态环境好,这在现代社会很可贵。像建农耕民俗博物馆,一方面可以留住文化记忆,一方面可以吸引城里人到铁炉村来,呼吸新鲜空气,吃无污染食品,看稻子怎样变成米饭。
为此,张勇设法找到铁炉村的卫星图片,到重庆请来专业人士,为铁炉村未来发展做出“一心一点一园四区”长远规划,即:依托铁炉水库规划休闲服务核心,围绕铁炉水库规划大型聚居点,打造农耕文化产业园,建立三个特色种养殖区和一个粮油种植区。
透过这些颇具专业水准的规划图,一个令人神往的更具现代化的“桃花源”蓝图植根于村民心中,并激发更多人参与进来。在绵阳经商的涂先国,计划投资600万元修建规划中的“农耕民俗博物馆”,目前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张勇对乡亲们说,只有把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旅游休闲和乡村文化结合起来,铁炉村才能摘掉“穷帽子”。
为实现这个梦想,三年来,张勇不惜把自己经商多年辛辛苦苦积攒的钱全部拿了出来。包括父母养老的两万块钱,也被他偷偷地“借”了出来用在村上。
如今,铁炉村35公里四环村道已通往家家户户,3300余亩青梅蓝莓基地连绵成片,与产业发展配套的水渠、塘堰、提灌站一应俱全,村里先后建起了多个产业专业合作社,村民的人均年纯收入也由三年前的5636元增长到9706元。铁炉村人心中期盼的“桃花源”,正从梦想一步步走进现实生活。
(本报记者魏星奎杨竹梅陈莹莹)
http://www.myrb.net/Html/News/2013/11/14/3941390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