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洪雅
打造洪雅旅游的植物名片——桫椤树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印象”。提到“三亚”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样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片片的椰林,明媚的阳光、干净的沙滩,这就是三亚给我们的印象。我们身边雅安的印象是什么呢?雅安有三雅“雅鱼、雅女、雅雨”,走过一个地方,住过一座城市,总要留下一些能让我们深刻的记忆,洪雅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也许你会说:“山水洪雅,活水之都”这就是我们洪雅的名片,但是这不足以让我们去记住洪雅。曾经有个朋友告诉我“四川的古镇都没耍头”,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四川的古镇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连古镇上卖的东西都是一样的,看多了就烦了。”
洪雅地处成都以南,位于乐山、雅安、眉山三市构成的成都以南旅游区域的腹心地带,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山水生态为主要特色,而周边的乐山、雅安两市也拥有丰富、高品位的山水生态旅游资源,三地旅游资源具有一定同质性,因此洪雅旅游要“突围”就要突出自己的特色,找到一些自己独具的旅游资源,发挥差异性优势。桫椤树就是洪雅这方山水孕育出的独特资源。桫椤树形美观,作为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距今已有三亿多年历史,属国家八种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之一,具有很高的价值。将桫椤树打造成洪雅的“植物名片”既是对国家珍惜濒危植物的保护和开发的客观需求,也是洪雅发展旅游——建设国际休闲度假体验旅游目的地的现实需要。
洪雅条件得天独厚
洪雅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桫椤人工繁殖技术的成功为桫椤树在洪雅大面积的推广提供了必要条件。
地理气候条件:全县最高海拔3090米,最低海拔417.5米。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季长无酷暑,冬无严寒少霜,年平均温度在15℃—16℃之间,累计各月平均最高温度在7月达到36.2℃,最低温度在1月,为3.3℃。春季89天,平均温度10~C至22℃,夏季93天,平均温度25.7℃,秋季83天,平均温度10℃至22℃,冬季100天,平均温度6.6℃,累计年平均日照1080小时,日照最多在8月为39%,最少在10月和12月为15.06%,无霜期平均为304天,平均降雨量为1493.6㎝,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0%至89%之间,是桫椤树繁育、发展生长的最佳环境。境内槽渔滩镇有大量野生桫椤群分布,通过对桫椤树的全县范围成功移栽证明了洪雅全县都适宜桫椤树生长。
技术条件:洪雅县槽渔滩镇妇女吕正蓉1994年至1995年将国家级保护植物——桫椤树采用人工繁殖取得成功,解决了桫椤人工繁殖培育的难题,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经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鉴定为保护物种,于2003年11月向国家专利局申报。
2007年3月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桫椤树快速繁殖技术”专利证书。(专利号:ZI 2003.100110929.1);
2007年7月取得四川省林业科学院关于园区内桫椤品种与起源的鉴定证。(川林研工咨[2007]11号);
2007年11月取得四川省林业厅关于桫椤进入市场流通的批文 川林函 [2007]J549号);
2010年3月建成“温江区珍稀桫椤人工驯化推广应用基地”,成功繁育及驯化完成桫椤成品植株(0.5-1.5米):2万余株,幼苗植株(0.5米以下):30万余株。
桫椤名城
“养心之地,山水洪雅”,这是洪雅旅游的名片,我想加四个字变成“养心之地,山水洪雅,桫椤名城”,让它成为洪雅旅游的新名片。“桫椤名城”包涵了三部分内容:一是在进入洪雅的主要干道、主要景区干道、洪雅县城街道两旁和机关单位、学校大量栽种桫椤树绿化环境,让人进洪雅就能看见桫椤,让桫椤树成为洪雅的一道独特风景和对外宣传的一张植物名片;二是建设一个桫椤树的核心景区,依托位于槽渔滩镇境内的国家桫椤种质资源库,深挖“桫椤——恐龙”文化内涵打造以桫椤峡、桫椤湖为主体的核心景点,建设洪雅人自己的侏罗纪公园,盘活槽渔滩景区;三是打造一条产业链,在槽渔滩镇建设一个集“产、学、研、观光”为一体的桫椤科研观光基地,研究和开发桫椤树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形成一系列相关产品,同时与现代观光农业、林业相结合带动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
展望:洪雅的明天会更美好
洪雅独特的地理气候为桫椤树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洪雅人的桫椤人工快速繁育技术为桫椤树的成长保障了技术条件,洪雅人民发展旅游的决心、把桫椤树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结合的创新必将为桫椤树的繁盛、洪雅旅游的兴盛注入强劲的动力。
北纬29°24'——30°00'这神奇的维度造就了洪雅这方美丽的山水,生就了“洪雅人”这群勤劳的人们。过去抓水电建设“全县人民一条心,青衣江水变黄金”在洪雅人一代代的努力中已经实现,现在抓旅游发展“全县人民一条心,洪雅山水变黄金”终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养心之地、山水洪雅、桫椤名城” 必将”绽放四川、芳香全国、吸引世界”。
附:桫椤树简介
桫椤树简介
桫椤的历史渊源
桫椤——属蕨类植物门桫椤科,属蕨类孢子植物,又称黑桫椤、树蕨、刺桫椤、龙骨凤、笔简树等。因蕨类植物门中均为草本植物,仅桫椤科为木本植物而得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桫椤树距今有三亿多年历史,属国家八种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之一,桫椤是远古草食性恐龙的主要食物,也是研究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气候难得的“活化石”。其树形美观,叶如凤尾,有的独自成株,有的两三株在一起生长,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形成壮美的景观,特别是经过人工繁殖选择在适合的地方大面积栽植之后,形成的美景才称之为具有迷人的景观。
桫椤是孑遗植物中蕨类植物的代表,在植物王国里蕨类植物是高等植物中较低的一个类群, 亦称为羊齿植物,在远古时代,蕨类植物原本都是些高大的树木,后来由于发生种种灾难,大多数被深深地埋在地下变成煤炭,现今生存在地球上的大多是较矮小的草本植物,只有极少的一些木本种类幸免于难,生存至今,桫椤便是如此,目前,桫椤已被科学界称为研究古生物和地球演变的“活化石”。
桫椤的生长环境
树形如蕨类,主干高3—8米,叶顶生羽状,长羽轴和主脉下面有略呈状鳞片,胞子囊生于小脉分叉占凸起的囊托上,囊群盖近圆球形,成熟时开裂囊群下,喜潮湿温凉,云雾绕绕的环境,生长于林下,溪沟两旁,一般海拔在500—800米之间适合生长。
一般人都知道,蕨类是草木植物,殊不知在云南的一些热带雨林中,蕨类能长成树,这种巨大的蕨类在远古时代曾遍布全球,是当时恐龙的主要食物之一,如今成了“活化石”之称的桫椤树,笔直的树干高可达8米,1—3米长的巨大叶子从树干上伸展开来,十分雄伟壮观。
桫椤的成长
桫椤是现存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称国宝,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桫椤不开花,不结果,没有种子,它是靠藏在叶片背面的孢子繁衍后代,蕨类植物的孢子与常见的植物种子很不相同,常见植物的种子落在适宜的土壤上就能生根发芽,而长成新的植株,而蕨类植物的孢子落入土壤之后,先要萌发成一个心形的绿色扁平的原叶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腹面生有假根,能独立生活,在原叶体腹面明端长着颈卵器,在它的后斗部生有精子器,称之为“配子体”,当精子成熟后,可以借助许多鞭毛在水中游动到颈卵器里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合子仍吸收原叶体上的养料,逐渐发育成胚后形成一棵新的树蕨。
桫椤的价值
一、研究价值:由于桫椤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遗性,它对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具有重要价值,它与恐龙化石并存,在重视恐龙生活时期的古生态环境,研究恐龙兴衰,地质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观赏价值:桫椤树形美观,树冠犹如巨伞,虽历经沧桑却万劫余生,依然茎苍叶秀,高大挺拨,园艺观赏价值极高。
三、药用价值:桫椤树干外皮坚硬,花纹美观,削去外皮的髓部可作药用,具有味辛、微苦性平、能祛风湿、强筋骨、清热止咳。常用来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肺热咳嗽、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脑以及肾炎、水肿、肾虚、腰痛、妇女崩漏、中心积腹痛、蛔虫、蛲虫和牛瘟等。内茎液汗,外用可治癣症。其茎杆髓部含淀粉大约在25—30%左右,可提取淀粉代食品,其根茎具有清热解署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