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
“实行院士退出和退休制,将有利于促进院士制度更合理发展”,三中全会发布的《决定》,要“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引起院士和各界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说,他非常支持和拥护这个规定,年龄大的院士一般不会在科研第一线,跟不上最新的科研发展,院士实行退休制合情合理。(11月17日新华网)
正如农工党中央分析的那样,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但在我国却存在着把“终身荣誉”和“终身能力”、以及“职业生涯终身制”概念混淆的情况。终身荣誉是对科研工作者已经取得成绩的肯定,是对未来取得更多科技突破的精神鼓励,绝不是对科研工作者争取科技成果的“封顶”,也不能成为科技创新的“绊脚石”。
目前在我们国家,依附在院士身上的东西太多,一个学者一旦成为院士,预示着不管他退不退休,搞不搞科研工作,他都将是荣誉终身、职务也终身。这也就让无数多的科技工作者为它“竞折腰”,因此在每次院士的评选上,网络上更是争议声、质疑声不断,更有甚者是网络频频曝光一些学者进行公关,这当中又以前铁道部张曙光两次参评院士,在他因为腐败曝光而曝光的内幕中,据他交代在中科院2007年院士增选和在2009年中科院院士增选中,共拿2300万为参评院士进行打点。这让大众看到了科技工作者对院士的追求达到何种程度。
由此看来,对院士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原则是正当时,院士都是科学领域的德高望重者,更应该尊重科学,尊重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就需要求真唯实、理性质疑、民主、宽容、开放、创新、奉献等基本内涵。院士队伍也应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当你年纪大,工作精力有限的时候,主动让位于年富力强的后来人,这也是一种科学精神,如果这时还要勉为其难地呆在那个位子上,也阻碍了其他科研工作者在科学创新方面与其公平竞争。不利于科学的发展。这是一个真正科学工作者不愿意,也不想看到的吧。
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人士无法改变的,当院士到一定年龄时,精力下降,科研能力下降,这时让位于年轻人,这是一种科学精神,值得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