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与声明
作者刘继贵,高中高级语文教师,现任教于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此学术论著的版权属
个人所有,严禁任何读者抄袭,违者必究。
特此声明。
刘继贵
二00八年春节
前 言
刘继贵
受赵银江县长之嘱托,在教学之余,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深研博阅,对青川的羌文化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在研究中,我惊奇地发现,青川人的习俗竟然与羌族人的习俗一模一样,就连“传说”和石棺及葬品等也完全相同,语言也居然是一脉相承。我惊呆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不得而知。是因为历代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而青川人故意隐瞒了自己的族称?是因为山民们愚昧而不懂得?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大融合,人为地给融合了?还是因为在“归并”,“更改”族称时,给归并或改掉了?诸如此类的疑团,让我百思不解。
据《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刊载:“新中国成立之后,实民族平等政策,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许多少数民族纷纷公开自己的民族成分。1954年到1964年为止,少数民族自报族体74个,国家分别‘归并’到53个。从1965年至1982年为止,少数民族自报族体中,认定了2个。自此,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加到56个。目前,汇总登记的民族名称达400多个。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民族成份的恢复、更改和某些族称的归并工作。”
根据这个政策,弄清青川人民的族称,势在必行。其实,是什么族并不要紧,而要紧的是,青川人究竟是哪个血脉的种。
我在查阅的大量史料中,对青川民族的记载只有土民、番民、羝羌民和回民,却无汉民的记载。对《青川县志》154页把《龙安府志》中所称的“土民”解释为“汉民”,我有不同的看法。而这种看法已在第一章中作了大量地考证和解释。
青川的建制,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县。从属性来看,一是别国、别府的疆域;二是被其他州、郡、县“支解”。
西汉初,县境疆土以薅溪河为界,一分为二。以东为白水县,以西为刚羝道。
三国时,是冉駹国的疆土。冉駹国,在茂汶,出名马,属羝羌民族。后又是广武县的疆土,与“文县”是同一个县,治所在今青川关虎村境。
晋朝时,是平武县的疆土。
南朝时,是仇池国的疆土,国都在白水。即,现在青川的沙州。仇池国王杨难当是白马羝人。
建元元年时(公元449年),是阴平国的疆土。国都在青川白水,国王是杨广香,白马羝人。
公元478年时(南朝宋),是武兴国的疆土。武兴国,是杨文弘升明二年建的,只有武兴,葭芦、白水等地,疆土很小。
西魏时,是龙州的辖区。疆土一分为三。蓐溪河以西为马盘县,以东至木鱼坝的金厂河为界,金厂河以西为秦兴县,以东为白水县。
隋朝时,是平武县的疆土。
明朝又是龙安府的疆土,后为青川守御千户所所属。而《龙安府志》也给青川县境下了定义:“《禹贡》梁州之域,周秦羝羌之地。”
清初,沿用明制。乾隆后,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青川地属“土司”统治。
所以,青川全境历史上都是“羝羌”和“土司”少数民族在统治,直到中华民国成立,实行团练公所和保甲制后,才脱离“羌族土司制”。(“羌族土司”一词,出现在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四川大学兼职教授李绍明撰著的《巴蜀民族史论集》109页中。)根据大量地史料证实,青川,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统治区,这是毋容置疑的。应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作者:刘继贵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