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079|评论: 2

青川羌文化研究--前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2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简介与声明                                              

       

作者刘继贵,高中高级语文教师,现任教于青川县职业高级中学。此学术论著的版权属

个人所有,严禁任何读者抄袭,违者必究。

特此声明。

 

                                                                                                                                         刘继贵

                                                                                                                                  00八年春节

  

刘继贵

 

 

受赵银江县长之嘱托,在教学之余,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深研博阅,对青川的羌文化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在研究中,我惊奇地发现,青川人的习俗竟然与羌族人的习俗一模一样,就连“传说”和石棺及葬品等也完全相同,语言也居然是一脉相承。我惊呆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不得而知。是因为历代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而青川人故意隐瞒了自己的族称?是因为山民们愚昧而不懂得?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大融合,人为地给融合了?还是因为在“归并”,“更改”族称时,给归并或改掉了?诸如此类的疑团,让我百思不解。

据《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刊载:“新中国成立之后,实民族平等政策,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许多少数民族纷纷公开自己的民族成分。1954年到1964年为止,少数民族自报族体74个,国家分别‘归并’到53个。从1965年至1982年为止,少数民族自报族体中,认定了2个。自此,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加到56个。目前,汇总登记的民族名称达400多个。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民族成份的恢复、更改和某些族称的归并工作。”

根据这个政策,弄清青川人民的族称,势在必行。其实,是什么族并不要紧,而要紧的是,青川人究竟是哪个血脉的种。

我在查阅的大量史料中,对青川民族的记载只有土民、番民、羝羌民和回民,却无汉民的记载。对《青川县志》154页把《龙安府志》中所称的“土民”解释为“汉民”,我有不同的看法。而这种看法已在第一章中作了大量地考证和解释。

青川的建制,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县。从属性来看,一是别国、别府的疆域;二是被其他州、郡、县“支解”。

西汉初,县境疆土以薅溪河为界,一分为二。以东为白水县,以西为刚羝道。

三国时,是冉国的疆土。冉国,在茂汶,出名马,属羝羌民族。后又是广武县的疆土,与“文县”是同一个县,治所在今青川关虎村境。
     

晋朝时,是平武县的疆土。

南朝时,是仇池国的疆土,国都在白水。即,现在青川的沙州。仇池国王杨难当是白马羝人。

建元元年时(公元449年),是阴平国的疆土。国都在青川白水,国王是杨广香,白马羝人。

公元478年时(南朝宋),是武兴国的疆土。武兴国,是杨文弘升明二年建的,只有武兴,葭芦、白水等地,疆土很小。

西魏时,是龙州的辖区。疆土一分为三。蓐溪河以西为马盘县,以东至木鱼坝的金厂河为界,金厂河以西为秦兴县,以东为白水县。

隋朝时,是平武县的疆土。

明朝又是龙安府的疆土,后为青川守御千户所所属。而《龙安府志》也给青川县境下了定义:“禹贡梁州之域,周秦羝羌之地。”

清初,沿用明制。乾隆后,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青川地属“土司”统治。

所以,青川全境历史上都是“羝羌”和“土司”少数民族在统治,直到中华民国成立,实行团练公所和保甲制后,才脱离“羌族土司制”。(“羌族土司”一词,出现在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四川大学兼职教授李绍明撰著的《巴蜀民族史论集》109页中。)根据大量地史料证实,青川,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统治区,这是毋容置疑的。应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作者:刘继贵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二十日

青川民族一览表一

朝代

青川民族

  


        

        

        

        

        

        


        

《青川县志》

1983年在沙州都家坝征集到一把“石刀”,被国家鉴定为殷代乐器,国家二级文物。按:说明在殷商时代青川土地上就有人居住。

 

 

 

 

《龙安府志》

《禹贡》梁州之域,周秦氐羌之地。

 

 

《华阳国志》

1、石棺冢。(此指青川郝家坪战国古墓群和沙州广福沟宋代石冢以及遍及青川各地的石棺冢)。

 

 

2、“蚕丛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丛之”。

 

 

《龙安府志》

《禹贡》梁州之域,周秦氐羌之地。

 

 

 

 

汉代

 

《龙安府志》

青川为刚氐道辖。《汉书百官公卿表》释云:“县有蛮夷曰道”。

《华阳国志》

1、安帝永和初,阴平、汉中羌反。

2、安帝永初二年,阴平、武都羌反……四年,羌复来

3、“汶山郡,本蜀郡北部冉駹都尉……东接蜀郡,南接汉嘉,西接凉州酒泉,北接阴平。有六夷、羌、胡、羌虏、白兰、峒、九种之戎。”按:青川西北的青溪镇和原关虎乡以及青川东北的白水镇、姚渡镇和原永红乡与汶山郡接壤。实际上,青川西北角和东北角原来的疆土上是戎夷杂居之地。

4、“阴平郡,本广汉北部都尉治。永平后,羌虏数反……东接汉中,武都,南接梓潼,西接陇西,北接酒泉。土地山险,人民刚勇。多氐叟,有黑、白水羌。”按:青川全境包括其中。因为青川正北和西北是阴平古道,东北是梓潼郡白水县, 与武都接壤。
        
黑水羌:指甘肃省文县黑水流域的黑水羌民。白水羌:指四川省青川县白龙江流域的白水羌民。

5、阴平郡……多氐叟,有黑、白水羌。

6、白水出缴外,入羌水。注释:黑水羌:指文县黑水流域的黑水羌民。白水羌:指当时白水县的白水羌民。

注:羝羌最早可能是一个族种,所以,古代典籍中都以“氐羌”并称。2、氐与羝为同一个字。

青川民族一览表二

 

青川民族

    


        

        

        

        

        

        

 

 

中国羌族文化信息网

冉駹国辖区的广武县(青川县)为古羌境。

马长寿《氐与羌》

1、邓至国,由羌族部落组成,这些羌族部落,因为他们分布在白水流域,所以叫做白水羌。(见马长寿《氐与羌》145页)

2、冉駹国在茂州的西境,至白龙江流域,都是古羌原始分布所在。

南朝宋元嘉十八年441年)至589

 

《仇池国志》

《阴平国考》

《宋书氐胡传》

《魏书》

杨难当杨永安,在白水建号称国148年,共历宋、齐、梁、陈、北周五朝。按:

1、杨氏世代均为
        
白马氐人。

2、白水:原白水县,今青川县沙州镇。

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二年580

 

《阴平国考》

《周书》

1、益州总管王谦不附隋,沙州氐帅府尚柱国杨永安煽动利、兴、文、武、沙、龙六州以应王谦。

2、王谦举兵,沙州氐帅府杨永安据州以应谦。(见《周书》896)按:沙州,指现青川县沙州镇。

梁天监五 

魏正始三 

  

《文县志》

(光绪二年心斋氏纂)

《魏书竖眼传》

梁遣宁州刺使任太洪,偷阴平路入益州北境,诈言南兵至,氐蜀信之,翕然响应。付竖眼随方备御,屡战破之。梁信义将军督统白水诸军事杨兴起,征虏将军李光宗,据白水旧城,竖眼遣虎威将军强虬与阴平国王杨大赤率众千余,夜渡白水交战,大破之。斩兴起首,克复旧城,白水复为氐杨所据。注:1、益州北境:指青川古境。梁天监二年503年),于白水郡     置北益州领郡。2、引文中的
        
“氐蜀即指白水郡境内之氐羌民族。

 

 

《四川郡县志》

 

 

《山海经﹒海内东经

1、“白水出羌中……”。

2、“白水郡,仇池氐流寓立……”。

3、“三角中有一井,付竖眼所穿,又名白水,一名羌水……”。

(见《四川郡县志》275页)

注:羝羌最早可能是一个族种,所以,古代典籍中都以“氐羌”并称。羝与氐为同一个字。

 

 

青川民族一览表三

 

青川民族

    

 
        

        

        

        

        

 

 

 

 

 

 

 

 

 

 

 

 

 

 

 

 

 

 

 

 

 

 

 

《阴
        

        

        
考》

《仇
        

        

        
志》

《北   史》

《周   书》

1、北周闵帝元年(557年),沙州氐民反周,时赵刚为利州总管,督利州,沙州,方州,渠州军事,出兵征剿。

2、“邓至者,白水羌也,世为羌豪”。(见《北史》3191页)

3、“邓至羌者,羌之别种也,有像舒治者,世为白水酋帅。”(见《周书》894页)按:白水此指白水县。

 

 

 

 

 

 

 

 

 

 

 

 

 

 

 

 

 

 

 

 

 

 

 

 

《宋    史》

“诏四川宣抚司……戍黎州以御之,嘉定元年十二月,蓄卜由恶水渡河……又徙白水村渡于安静砦,羌人患之”。

注释:

“白水……羌人患之”:白水羌人认为蓄卜兵乱是祸患。

(见《宋史》14236页至14237页)

明代

(实行土司制)

 

(羌番)

 

(专指实行土司制后,对少数民族的统称。)

《龙安府志边防考》《四川简史》

《中国通史讲稿》                中册326

 

 

1、明清两朝,白熊关以上均由番民所住,王土司辖四关、六寨。寨内有土民146户,番目、番牌13名,番民341户。

2、洪武六年,薛土司迁龙州治地于清溪乡,并修筑砖城墙。

3、明指挥曹彬,于嘉靖二十五年统诸军征战人荒,活舌等三寨后,继征木瓜坪,罗锅岭(房石乡境),于是风村17寨请降……每岁各寨贡黄蜡一斛如故。

注释:

1、土司:元、明、清各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予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该族人。实行“以夷治夷”的统治制度。

2、土民:指少数民族中的本地人。此处引文中的“土民”特指白熊关境内的“土番”。

3、“寨”:此指羌番寨。

4、白熊关:指青川县青溪镇关虎村。

 

 

《龙安府志》76

明洪武六年,薛文胜创设青川守御千户所。按:指实行土司制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建制。

注:羝羌最早可能是一个族种,所以,古代典籍中都以“氐羌”并称。2、氐与羝为同一个字。

青川民族一览表四

 

青川民族

   

原文佐证和
        

        

 

(实行土司制)

1、羌
        

2、土
        

《龙
        

        

        
志》

《龙安府志》载:“王行俭世袭龙州三寨长官司之职。其后,平武、江油与北川、青川的大部分地区遂正式成为由土司世袭统治的特殊地区。”按:管辖青川的土司长官有二:薛文胜土司和王行俭土司。王土司制所遗址尚存。

 

(羝羌民)

《明末农民起义史料》

“白水一带有铜民作乱,土贼杀人,其铜民已奉招安……令铜民买卖不许害人……其铜民势孤……”。

《明末农民起义史料》郑天挺、孙钺编辑(220页至223页)

 

 

 

 

 

 

 

 

 

 

 

 

 

 

 

 

 

 

 

 

《四川简史》

《中国通史讲稿》

《巴蜀民族史论集》

“改土归流”。按:改“土官”为“流官”。即,把永久世袭的官职改变为随时可以任免的流官。2“羌族土司”一词出现在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四川大学兼职教授李绍明撰著的《巴蜀民族史论集》109页中。清初沿用的“土司制”,乾隆以后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代以流官到清末,羌族地区的土司制才基本被废除。

注:1、羝羌最早可能是一个族种,所以,古代典籍中都以“氐羌”并称。2、氐与羝为同一个字。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8-3-2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非常的支持!!!!!!!!!!!!!!

发表于 2008-5-9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的有点累。[em03][em03][em03][em03][em03][em03][em03]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