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602|评论: 2

青川羌文化研究--第二部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2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古老的青川羌境和古老的青川羌民

《元和志》龙州:秦汉及魏不置郡县。魏景元四年,邓艾征蜀,经其地也。晋于此置平武县。西魏平蜀于此立龙州,并置江油郡,江油县以属焉。东至利州四百里,东南至剑州三百二十里,西至松州三百二十里,南至绵州三百二十里,北至文州三百三十里。明洪武六年,土知州薛文胜创设州于青川所。(摘《龙安府志》76页)

   青川古城,在平武县东北九十里,汉刚羝道地。《一统志》:后魏置马盘县,兼置马盘郡,隋郡废,县属平武郡。唐属龙州,玄宗天宝元年,改为清川县。宋端平三年,废。元初复置,至元二十二年省入龙州。明洪武四年(1371),改置清川守御千户所,始去“清”字三点水,属四川都司。明嘉靖四十五年,改属龙安府。国朝顺治十六年,并入平武。《环宇记》:青川县在龙州北一百里。《旧志》:青川所城在府东北一百二十一里,周二里,当白草番后路,东抵阳平关接陕西宁羌州界,西通白马路抵龙安。南至椒园堡,北通青塘岭达阶文,秦蜀襟要地也。(摘《龙安府志》77页)

《青川县志》载:秦灭巴蜀后,青川地入秦疆。西汉初,地属益州广武郡。薅溪河以东为白水县地,以西为刚羝道辖。三国建兴七年(229),置广武县。(摘《青川县志》108页)。南朝宋元嘉十八年(441),地为白水、平兴、平武三县分辖。北魏时,复以薅溪河东为白水县地,以西为马盘县地。西魏时,地为三县所属,薅溪河以西为马盘县,河东至金厂河西南,即今之乔庄、沐浴、骑马等地为秦兴县,金厂河以东为白水县。隋更秦兴县为方维县,辖地不变。唐初省方维,地入景谷县。时县地为景谷、马盘(后改清川县),两县辖之,北宋时撒景谷县,其地部分属昭化县。今上马、骑马、乔庄等地为清川县地。元省清川入龙州。明代为青川守御千户所所属。清顺治六年(1648),为平武县之青川分县地。(摘《青川县志》114页)

青川古城在今沙洲镇,青溪镇和乔庄镇三地。

白水县,于西汉初年建。县城位于白水、西谷两水之西北岸,文家山尾南麓,占地150亩。为东汉至北宋城咸平四年(1001),州、郡、县治地,历经1201年,城垣建筑毁于梁。《资治通鉴》载:“梁天宝二年(551)春,简文帝遣潼州刺使杨乾运讨白水羝人杨法琛,琛退遂焚”。后虽重建,仍毁于战火。遗址在沙州乡江边村八组,今已被白龙湖淹没。

沙州故城,宋元嘉十七年(440),沙州刺史杨难当建于白水江东岸,关头山南麓,削山为城。城周七百丈,初以朩栅,元嘉十八年,建筑土城。东南西北四城门上有箭楼,井字形街道,土朩结构房舍。昇明元年(447),阴平郡公杨广香,在此建立“阴平国都。”历经州、郡、都、县治地112年。遗址在今白河乡新南村易家湾。

蜀汉建兴七年(229),置“广武县”于青溪镇境内。继是西晋至隋代郡、县治地,历经388年。《龙安府志》载:“城垣营垒,完固堪守”。毁于元、明战火。

北魏正始元年(504),置“马盘郡”于青溪镇。城墙用糯米灰浆、石条、大砖镶砌而成。墙高二丈一,墙底宽一丈八,墙顶宽一丈六。分内外两城。内城门上建有箭楼,戍守瞭望。城内错落有致的朩架穿斗结构瓦房,栉比鳞次。这些建筑,檐牙高啄,钩心斗角。四条大街,各竖牌坊。东匾曰:紫微高照;西匾曰:西蜀咽喉;北匾曰:北极联辉;南匾曰:人杰地灵。寺庙会馆,雕梁画栋。嘉庆四年,付之一炬。现遗址尚存。

西魏废帝二年(553),置“秦兴县”于乔庄镇。此地依山傍水,峰峦起伏。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诗曰:“乔庄北有黄岩关,强敌入侵少生还”。清嘉四年(798)四月,白莲教起义军攻占乔庄,清军败退时,将街焚毁。

从上述史料证实,青川这块古老的土地并非荒芜人烟,而是早有古老的民族在此生存繁衍。同时,有郡县设置。那么,这究竟属于哪支民族呢?

据《龙安府志》载:“关虎的北雄关以上有土通判司。毛香坝无耳沟,王土司衙门署遗址尚存,辖四关、六寨。有土民146;番民341户。夷人亦系古吐番遗种。其地俱处深山之中,悬岩峭壁,附葛攀藤,刀耕火种,历年并未认纳粮赋。”(见《龙安府志》186页)《龙安府志边防考》

何为“土民”?我认为有两种解释:

一、土民就是指土著民族,即为世代居住本地的人。这些土民并非汉人。因为根据《龙安府志》35页记载:青川古属禹贡梁州之域,周秦羝羌之地。”据此记载,证明羝羌之民在周秦时期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了。

公元前221年,秦灭巴蜀,青川地归秦疆。始皇生于羌人老故居甘肃天水,乃天水“羌种”是也。他定都咸阳,颁布法令,不准对西边的羌戎部落用兵。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公元前329年,秦灭巴蜀之后,“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户实之”。何为戎伯”?尚强何人?四川大学教授刘琳《华阳国志校注》99页释:“指蜀西方、北方氐羌民族的首领”。这个首领的名字就叫做尚强。秦民移川,移的是哪支民族?根据《四川简史》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六国一批工商富豪和工匠迁移到巴蜀。如赵人卓氏,山东程氏以冶铁为业,徙居临邛,招贫民,开铁矿,冶炼铁器,促进了巴蜀冶铁业的发展”(见31页)。“秦氏万家入蜀”之后,其子孙世代在巴国、蜀国繁衍,与巴蜀的土著民族一起生息,成了世代居住巴蜀的“本地人”。

《四川简史》31页又载:“秦灭巴蜀时,四川境内还居住着冉、徙、笮、都、邛都、白马等少数民族氏族部落。”这些氐族部落民族也是世代居住巴蜀的“本地人”。

据《四川古代史》载:“秦汉以后从湟河一带迁来的羌人与当地原有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了今天的羌民族。”这就是现代羌人。

《山海经》是一部以神话传写史地、风俗、信仰的奇书。该书中记载:“蜀人的部落国家,早在3000年以前就已存在。而他们的祖先是氐人鳖灵和鱼凫,人首鱼身。”其实氐人并非真的是“人首鱼身”,而是指氐人以鱼为图腾。这就证明氐人是蜀地的“土著人”。而在一些古籍中也明确指出:“氐人就是最早居住在蜀地的‘土著人’”。

二、所谓“土民”,是指实行“土司”制后,专对少数民族人民的称谓。故,《龙安府志》中所指的“土民”,就是指最早生活在青川土地上的“氐羌”少数民族。

何为番民?光绪二年心斋氏编纂的《文县志》82页释:“番即氐羌遗种,衣服五色,不穿中衣。戴毡笠如庵,以鸡翎插之。性喜斗,刀箭不去身。遇急则结阵以待,喊声震山谷。不著鞋袜,赤足可行千里,夜则借草以卧,不用被褥。其妇女绩羊毛为褐衫,镶边大领。束以带,宽约八寸。耳坠大银寰,重两许。不梳髻,惟结辫,以珊瑚玛瑙络之。性复嗜酒,喜歌……志番俗者何?志其囿于番者也。羌番叛服靡常,世为边患……雍正八年,改土归流”。据此载释,青川的番民即“羌番”民族。               《龙安府志》载:“西汉时,青川地属刚羝道”。何为“道”?《汉书白官公卿表》释云:“县有蛮夷者曰道”。青川县境有何蛮夷?刚羝矣。

所谓“禹贡之域”,即指大禹故乡的区域。大禹的故乡在石泉县,即今之北川县。与青川相邻,同属龙安府辖区。而大禹出于西羌,是羌人之祖宗,青川建有禹王宫,故此称也。据《青川县志》862页记载:明代万历修建禹王宫,遗址在今乔庄粮站处。民国九年(1920),因小孩玩火而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重建,地址在青川县医院背后山坡上。

大禹是羌人的祖先,青川人给他修祠堂,我认为,其目的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宗。何出此言呢?因为所谓祠堂,就是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如果既不同宗,又不同族,青川人为何要给他修祠堂呢?此祠堂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若是明代万历元年建的,距今已是434年了;若是明代万历末年建的,距今已是387年了。在三四百年之前,青川人就给禹王建祠堂,以示敬仰,这充分证明青川人是大禹的后裔。

据《阴平国考》、《仇池国志》、《华阳国志》、《宋书氐胡传》、《魏书》载:南朝宋元嘉十八年(441),羝人杨难当进据白水,号称仇池国大秦王,地跨川、陕、甘,雄据一隅。据《网站.中国羌族》载:杨难当是白马羝人。及至南朝齐建元元年(449),杨广香袭封“阴平郡”授沙州刺史,号称“阴平国”,传自羝帅府尚柱国杨永安而亡(589)。其间,羝杨氏先后在白水建号称国,长达148年之久。历宋、齐、梁、陈、北周五朝。成为县境非同凡响的历史插曲。

据此记载而证实,青川自古即为氐羌之国。

据《明末农民起义史料》220页至223页记载:“崇祯十一年(1683),白水、姚渡一带地方有铜民作乱。” “铜民”,谓之夷也。很可能是羝羌之夷。《青川县志》154页谓“铜民”为羝族。其实,远在殷商初年,羝羌是连在一起的。如:《诗经商颂》“昔有成汤,自彼羝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逸周书王会》载:“氐羌以鸾鸟来献”。《史记凶奴列传》也载:右方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古代羝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的汉水和白龙江流域。“羌”是我国西部诸族的通称,在汉魏以前的文书中,羝与羌是并称的。同为炎帝的后裔,同为姜姓。羝,《说文》释:“牡羊也,从羊,氐声。即羝义为雄羊,公羊,形声字。羊为形符,氐为声符。” 羝即氐也。羌,《说文》释:“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会意兼形声。氐羌二字都从羊,都以牧羊为业。故,古代典藉中多以氐羌并称。在时隔324年之前,青川白水一带还有羝羌作乱,可见在明末时期,青川仍然属于氐羌之地。《寰宇记利州》载:“春秋战国时,其地并属蜀侯,为蜀之北境也”。《后汉书西羌传》也云:“其地有六夷、七羌,九羝”。这充分说明青川这块土上的先民是以羝羌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之地。

据《中国羌族.古羌和现代羌》,即中国羌族文化信息网http://www.rrea.cn记载:“古羌建有冉駹国 ,辖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11县地。三国时(221),冉国疆域包括都江堰、彭县、北川(古称石泉县)、青川县(古称广武县)、平武县(古称刚羝县)、文县(古称阴平县)。”冉者,乃古羌之国也。青川,是古羌冉国的疆土。故,青川属于古羌之地。《北川羌族》载:“一千多年前,川西整个地方全都是羌人。”据此判断:青川之地,自古以来就是“西羌”之地。

据《青川县志》1009页记载:“墓穴填土均为质地松软的、黄褐色五花土;黄色砂质土;黄砂土”。青川人称此土为“砂黄泥”,此土质地松软。墓主以黄泥“填棺掩尸”,我判断,墓主祖籍必为“黄土高坡”或“黄河流域”之人,有留恋故乡之意味。《县志》1012页又载:“铜鍪两面皆有‘S’形纹饰,又一种正反两面除有‘S’形外,还有各饰一组“穗纹”。此处记载,更进 一步地证实了吾之所判。因为“S”形象征黄河的形状;“穗纹”象征着青稞。而“青稞”、“荞麦”是羌人的主要粮食作物。《县志》中还多处记载,随葬陶品和漆器品上的“鱼纹”饰。我认为,这与《山海经》的记载有关。该书曰:“羝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这说明,“鱼纹”是为了祭祖。《县志》1015页至1016页又载:“青川战国古墓群不出兵器,铜器所出甚少,且多小件器物都不是巴蜀产品,陶器的组合,与中原地区同时期文化一致。……青川墓葬各类型墓葬中,都大量施用白膏泥,这是楚墓葬制的特点之一。墓中“鼎、合、壶的器形接近楚制。随葬的羽状纹、地菱纹镜等小件铜器,也是楚墓中较为常见的器物。”

根据墓葬情况,我又查阅了《中国羌族.古羌和现代羌》的有关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戎分布极广,名称亦繁,至东周以来,以“羌”泛称的诸戎大量涌进中原地区。公元前4世纪末叶,秦献公时起,一部分羌人开始向西南及西北大迁徙,有的迁到岷江上游……”。

据此记载,我更疑乎墓主为中原游牧民族。因为不管哪种民族,墓葬都是有严格规定和讲究的。特别是青川战国古墓群的葬法别具一格。以白泥膏夯筑,上铺桦皮及卵石。这是任何朝代的汉人都不可能有的葬法。我断定:墓主必为羌夷不可。第一、石棺;第二、覆盖桦皮;第三、覆盖卵砾层;第四、夯筑;第五、墓底夯填白膏泥。(摘《青川县志》1008页至1009页)

这种葬法,完全是一种“叶落归根”的葬法。在世漂泊流离,随遇而安。年老思念故土,然,思而不得,惟将思念之情寄托于来世。汉诗云:“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其意是:马和鸟都依恋故土,何况人呢?墓主的葬法,完全是按照故乡的习俗来安葬的,表示墓主对故土的依恋和来世的向往。

这种葬法也是与“羌人”的习俗有密切联系的。

羌人喜石,尤喜白石。相传远古羌人在迁徙中与“戈基人”交战,受到了神的指点,石头救了其性命,因而崇拜白石,尊奉白石为天神。故用石棺葬,以卵砾石覆盖,夯填白膏泥。

桦皮是羌人文字的象征。相传远古时,羌人祖师爷把从天神那里得来的经文记录在桦树皮上,后来,桦树皮被山羊吃掉,从此羌人失去了文字。为使文字再次显现,羌人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桦树皮上。在世没有盼望到,死了以后,也希望理想能够实现。故,墓葬用桦皮。

《县志》1013页至1014页有13次之多的地方对陶葬品、漆葬品上的花草纹、草叶纹、水草纹、云纹进行了记载。墓主们为何如此喜欢水草和云朵?因为“逐水草而居”,是羌民先祖的游牧生活方式,后来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才“依山而居”,把羌寨建在高半山,故称羌族为“云朵中的民族。”在世享受这种美景,死后也要把这种美景带入地狱以享为快。

《县志》1011页至1012页,对随葬陶品的泥质、火候、色彩、纹饰都作了详细记载,这些随葬品与2000年至2003年,国家考古队在茂县营盘山发掘的6万座石棺葬陶品的泥质、火候、形状、色彩、纹饰都一模一样。我推测,茂县与青川县同属一个民族,即“羌族”。

《县志》1012页记载:“随葬铜鼎近口沿外阴刻篆书‘壴’、‘长’二字,底部有烟熏痕迹。”“壴”zhù,《说文》102页释:“陈乐yuè立而上见也”。“壴”,义为陈列乐器,并可见上部的装饰,是会义字。以chè,豆示意,屮为装饰物,豆象示乐器的竖立。郭沫若认为:“壴,即鼓的初文。象形字,象竖立的鼓形,下有底座,上有装饰。”(摘《说文.译》423页)

四川辞书出版社《汉语大字典》209页释:“壴,陈乐立而上见也。从 ,从豆。”郭沫若《卜辞通篡》:“壴,乃鼓之初文也。象形。 既表示陈列的乐器。又可以做姓氏”。

据此论述,我对青川战国古墓随葬铜鼎近口篆刻的“壴”字,作出以下推断:“壴”,既象鼓之竖立,“”,为鼓上之装饰物,又可以作“姓氏”,那么这个墓主一定姓“壴”,而且是一个喜欢歌舞的民族。

据《中国羌族.古羌和现代羌》载:“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的说法是,羌族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亦不行。羌族音乐原始古朴,属我国民族调式,以五声,六声为主。乐器有羌笛,口弦,唢呐,锣,响盘,指铃,脚盆鼓,羊皮鼓等。羊皮鼓,羌族人用动物油硝老公羊皮,剜空松朩将皮绷上。鼓,平时放在‘许’或‘端公’家神龛前。鼓非人人可敲,除‘许’之外,必为羌寨中公认的善舞者。羌寨逢忧事及节日,则敲鼓起舞。鼓点分‘镇山鼓’,‘婚鼓’‘忧事锅庄鼓’,‘祭典礼鼓’等10种《羌族皮鼓舞》激情奔放,舞姿柔曼,鼓点激越,音乐伴奏着浓郁的羌风羌韵。”而青川人民也是一个喜歌舞的民族,其民歌小调由五个音阶构成。调式即宫(1),商(2),角(3),徵(5),羽(6)。乐器有笛,箫,胡琴,唢喇,号角,锣鼓等。所以,“壴”,与喜歌舞的羌民族是一脉相承的。“长”,可能是羌民族中有影响的“长者”,也许是“许(端公)一类的人。“鼎底的烟熏痕”,说明墓主生前用过此鼎。鼎为古之食器,古时,大禹收集九州之长所贡之金,在荆山之下铸造九鼎。禹之子孙便用此鼎来炖肉,炖菜。历经数千年的漫长岁月,而今的青川人民依然用鼎炖肉、炖菜。鼎以钩悬,炖肉,烤火两不误。经考证,羌族人惯以鼎为炊。故,墓主必为羌人。

《青川县志》还记载:“古墓群中出土了大量的编钟。”而“编钟”是天子、诸侯所用的乐器,竟出现在青川战国古墓中,这说明墓主的地位之高,身份之特殊。“鼎”和“编钟”的出土,更进一步地证实了,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不平凡的古老民族。

青川战国古墓群遗址,在“北井坝郝家坪”。我认为,它就是青川“郝家坪文化”。它开创了青川氐羌文化之先河,是青川氐羌文化的发源地。

综上论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青川确为西羌之地,青川人实为羌族之人。


 

第二章 青川境内的羌迹

青川境内的羌迹,主要是羌墓、羌渠、羌地名和羌民住宅。

羌墓遍及青川的山边地角。以石墓为主,也有大青砖修筑的砖墓。民间传曰:“唐朝石板宋朝砖,元朝明朝照以前,清朝才兴柏朩棺”。羌人的石棺独具特色,石板宽大,特别厚实,四方都有榫头,随葬品多为陶器。

据《青川县志》载:“境有石室墓800余座,已毁300座,今存500余,均为石板条结构,椁前作尖拱或圆弧,竖立碑碣,雕刻纹饰,形状古拙。俗称蛮坟”。这是保守的记载,其实不止。

广福沟石室墓,位于沙州红丰村。墓门两侧雕刻武士像,后壁刻女墓主像,高髻横簪。两厢和顶浮,雕花草鱼纹,“元丰通宝”1枚,故鉴定为宋墓。(见861页)

此石墓两厢和顶的“花草鱼纹”与郝家坪战国墓葬品上的“纹饰”一致。女墓主的发形:“挽髻别簪”。与郝家坪战国墓中的女木俑的发形相似:“挽髻”。虽未别簪,但冢内有簪。不同的是,宋墓女主的发形为“高髻”;战国女木俑的发髻为“后髻”。这可能是两位女性地位不同的缘故。这种“挽髻别簪”的发形与当今的青川老年妇女的发形是一致的。青川的农村老年妇女“挽后髻”,上网套。富者别银簪,穷者别竹 簪,俗称“牛屎饼饼”。这种惊人的相同习俗可能是世代传承的结果。

以上石墓称之为“土坑石墓”。除此,还有“地上悬棺”。青川县青溪镇石玉村有一幢道光二十七年的“石塚悬棺”。其墓形是:在平地建石穴墓。先以石板铺其底,两侧镶钳带有榫头的石板,“木棺”悬穴间。然后盖石板,石墓之前又立碑。这种地面石墓,可能是坑穴石墓的创新。它不同于三峡区域和珙县、兴文一带的“岩悬棺”。青川的“地面悬棺”比较少见,与汉族的土墓相比却独具风格。我判断,这必为“蛮夷”所为,可能是在羌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青溪悬棺墓主为“杨氏”。而“杨氏”是古羌系列。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在周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封次子“伯侨”为“杨侯”。“伯侨”就是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的孙子“突食采于羊舌”被封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其实,“杨”、“羊”同宗,而并非二姓。网上查证,羌族中杨姓较多,即为是因也。据说“羊”作姓氏时,只有羌族中的贵族才能姓“羊”。据此推断,青溪悬棺墓主杨氏为羌人。

石棺葬文化,是黄河上游的羝羌民族创造的,而青川的石棺塚,也是羝羌民族的文化遗存,同属羌族“石圈文化的范畴”。

《后汉书》云:“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可见,羌民的灌溉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

灌溉渠在《龙安府志》90页中有这样的记载:境内灌溉百亩以上的渠埝7条。即城化埝,在青溪镇北,原名青川田埝。丰光埝,在青溪城东,原名湃阎埝。民兴埝,在三锅乡西阳坝,又名西阳埝,还有一条乔庄田埝。其余几条均不在青川县境内。虽然,在《龙安府志》中并未指明这几条渠埝为“羌渠”,但应该肯定地说,这些渠埝都是在“龙安府”统治时期所修筑的。而这个时期,青川羌民们正处于辉煌时期,他们生存、繁衍、创造在这块土地上。县东20公里的板桥乡龙口社有一条小渠埝,名曰:“铁炉埝”。河源在海拔1500的尖山子。乡民们只知为“羌子”所修,却不知“羌子”为何物。其实,乡民们所说的“羌子”,乃“羌族”。这正如乡民们称藏族人为“藏蛮子”一样。据测,既然此埝为“羌子”所修,那应该是在“龙州”或“龙安府”统治时期。到如今,这些大小渠埝已四百余岁之高龄,虽千疮百孔,面目全非,然而,却仍然为百姓鞠躬尽瘁,赢得了今人的盛赞。

氐羌民族的住宅。《后汉书西羌传》载:赐支河曲羌人初时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南齐书河南传》:多畜逐水草,无城郭,后稍为宫室,而民犹以毡庐百子帐为行屋。《南齐书氐传 》载:“氐于(仇池)上平地立宫室,果园,仓库,无贵贱,皆为板屋,土墙。”《诗经小戎》云:其在板屋,乱我心曲“。《汉书地理志》云: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北史宕昌羌传》:俗皆土著,居有屋宇,其屋,织牦牛尾及牯羊毛覆之。《北书党项羌传》:织牦牛尾及牯毛为屋。《毛传》曰:西戎板屋。《汶川县志》称:羌土寨居,远视如西式洋楼。羌人由游牧而居,到依山寨而居,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他们以石头、黄泥和木头为材料,用勤劳的双手,奇迹般地筑起十余丈高的羌寨。其碉楼一般分三层,各层四方开有射击窗口,顶楼的钟孔是作为传递消息用的。这种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不得不使人折服。

而青川的房屋仍然以石头、黄泥和木头为材料,建起一楼一底或两楼一底或三楼一底的四合院,撮箕口或尺子拐或转角楼。而独具特色的是雕花朩楼。如:姚渡镇杜礼堂三进三层的公馆,是七八十年代乡政府所在地,至今保存完好。杨华玕的二层四合院雕花朩楼,是七八十年代粮站所在地。这些古式建筑与羌族雕楼相仿。还有吊角楼,又称虚脚楼。下住牲畜上住人。还有5柱口,7柱口、9柱口的平房。朩架支撑,竹片编篱笆,黄泥加谷草或麻或毛发搪墙,再以石灰敷搪,脊檐高翘。房垛两头吊木制鲤鱼。黄泥,石灰,拌水砍三合土地板。此为土朩结构。几家居住在一起,用朩栅栏或用围墙把房子围起来,还有楼门,称之为院子。有大院子,有小院子,还有院子之中套院子。这与羌人的寨子十分相似。目前县境以寨子命名的地方就有十六个。如:

老君寨;寨溪河(石元乡);寨子岩(前进乡);毛寨子(姚渡镇);大寨坪、小寨坪后寨坪(桥楼乡);寨垭,寨子沟(石坝乡);寨子村(乐安乡);寨岩村(大院乡);浮寨河,寨子塆,寨包上,寨子河(板桥乡)沙州镇红丰村的寨子岩等。我推测,这就是当年遗留下来的“羌寨”。

富裕的家庭以木板做屋,以木板装房,曰之:“木房”。贫穷 的家庭以树棒做支架,以茅草或谷草覆盖,曰之“草房”。懒汉、乞丐则以岩壳为家。除了木房,草房之外还有石板房。历来如此,代代如是,青川至今仍有木板房和石板房。青川人的房子,不管是哪种样式,都有正房。正房称之为堂屋,堂房中间或边角上要挖一个土坑,有的要用石板镶钳,这叫“火炉”。羌族人称之为“锅庄”。堂屋正面墙上的中位设有神龛。神龛中间贴有“天地君亲师位”的红色条幅,然后设香案。香案之上放祖先牌和香炉,以供敬祭。

县境这些羌“墓”、“羌渠”、“羌地名”、“羌住宅”的遗迹,就证明羌族文化在这块土地上默默地世代传承。 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让这种文化名正言顺。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8-4-27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em01]

发表于 2008-4-28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看完了。[em03][em03][em03]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