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人只知道铁有生铁熟铁之分,有的人甚至将白口铁当作是生铁,而能机械加工的灰口铁,被认为是熟铁。其实,灰口、白口均是生铁。白口铁的断面呈白色,质硬且脆,不易进行机械加工。灰口铁是断面呈深灰色,质较软,可进行切削加工。在我们当地,白口铁是用于铸造农村耕田地用的犁铧的,灰口铁是铸造那些要机加工的机械零件的。而熟铁,是可锻打和冷加工,如打锄头、鎌刀等。这似乎是已经深入了的了解,就是一般的机械工人,也不过如此。
当年(七十年代中期)我们厂还生产过球墨铸铁。主要是生产省交通厅下达的销往云、贵、川三省的解放牌汽车的刹车蹄、气室支架等。
球墨铸铁,是将灰口铸铁铁水经球化处理后获得,它具有较高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铸造性能(机械性能达到或接近碳钢和某些合金钢的水平)。简言之球墨铸铁与普通灰铁不同之点是球铁中的石墨不是片状而是呈球状,它不像普通铸铁那样容易打碎。
如今,生产球铁多用电炉熔炼,也有成品球化剂卖,相对比当年我们的生产时要简单。而当年,我们没有电炉(甚至不知道电炉是何物),没有现成的球化剂,那难度,是很大的。
从外厂参观和查技术资料后得知,生产球铁,对原铁水的要求高,成分要求高碳、低硅、低锰、低磷硫温度在1380℃以上,通常希望铁水处理温度在1400~1430℃之间。
当时我们厂已在生产万能铣床,铸造车间已有行车、热风冲天炉、理化实验室等,这在本县,还是首屈一指的,要生产球墨铸铁,已有一定基础。原铁水的温度,我们的高炉工有信心,如此,最担心的控制磷的难题,就有底了。
球铁的处理方法和球化剂的炼制有好几种,当年我们厂的球化剂是选用的是将镁和稀土再配入一定量的硅、锰和铁熔成中间合金作球化剂,是自己用碳精罐来炼中间合金。
这中间最难的是控制镁和稀土的含量。要知道,那中间合金中镁、稀土的含量,是指炼好以后的,而不是炼前按比例配制的。由于几种合金的熔点不一样,合金装入碳精罐的顺序,都是很有讲究的。总之是要在镁和稀土的最佳熔化时刻结束,要掌握好具体条件下的合金实际的烧损。否则:
含镁量小,不利铁水翻腾,对清渣除气不利。
含镁量大,铁水处理时翻腾太激烈,铁水飞溅严重,操作不安全,而且使镁和稀土烧损大,不易保证球化。
稀土含量太高,会出现“反白口”现象。
稀土含量太低,不能有效起脱硫、脱氧作用。
虽然我们的师傅没文化,可他们却是严格地按要求操作,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保证了球化剂和球铁处理的质量。
球化的处理方法是用的包底冲入法,即原铁水在高炉中熔炼,达到要求的铁水温度和化学成份后从高炉中放出来,在铁水包中处理。处理的铁水包做成高比直径大2倍左右,包底做成凹坑式,球化剂堆放于包底,捣实后上面撒上一层硅铁粉,再盖上一块10~20㎜厚的铁板,目的是防止铁水过早从空隙钻入,将球化剂抬至铁水面燃烧,造成球化不良。
球铁是在炉前处理的,那场面还是很紧张的:工人们头戴安全帽、双眼是黑色的护目镜,身着全套劳保服,双手是长统的耐磨手套,脚下是皮质的齐膝盖高的脚盖子,威风凛凛。腾腾腾地鼓风机声中,急促地出铁水钟声响起,红得发亮的铁水从高炉的出铁槽流出来,冲入铁水包中,耀眼的紫红色的烟雾打着旋往上冲,飞溅的火花窜起,车间里热浪滚滚。工人们顾不得那多,在炉长的指挥下在球铁处理包前顶着高温搅拌、扒渣。之后那容积有800kg的铁水包由行车隆隆地吊往浇注场,转至手工抬包浇注,倾球铁包的、抬浇包的、打劈火(拔包子上面的渣)的、搬压铁的,个个身手敏捷,一包铁水从处理好到浇注完不超过10分钟。
我这儿说,好像很容易,其实,前期的准备工作很复杂,从炉料的配备、到筑炉、到造型,诸工绪配合,一点也马虎不得的。就是那装炉料的工人,新生铁、钢渣、回炉铁也要一篮一篮地过秤,一天那帆布手套就磨穿了。
那是一段很紧张的日子,刹车蹄的模型是从中间对开的,造型时用的是有定位销的木脱箱,上下箱,每一次开炉后,木模工晚上都要修整那砂箱的定位销,检验模型,要确保浇出来的铸件不错箱(就是上下两半没有明显的痕迹),当然更不能有翘曲等变形。
那球铁件,要经过割浇口棒(不像普通铸铁那样能敲掉)、退火、清砂、砂毛剌等工序,再金加工。当然,在这之前还要化验,看是不是合符球铁的标准。
至于金加工,我们有生产万能铣床锻炼出的技术工人,自己做专用夹具、刀具、钻具,相对要容易点了。
多少年后我回忆那段日子,心中还充满自豪。因为说实话,批量生产球铁产品,在本县,仅此一家,就是在全南充地区(当时我们县属南充管),也是不多的。
2013-12-16草
2013-12-25改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