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蒲江,知之甚少,只记得很多年前吃过一种蒲江米花糖,和保砂糖、合川桃片一起甜蜜了我们的童年。对于西来镇,更是寡闻。若不是这次西昌版主年会返程受西来镇朋友之邀,还不知要到哪一年才有缘西来之行。作为走遍四川的版主居然不知这么一个美妙所在,甚是羞愧;从西昌市来至西来镇,暗合“西来”之意,又十分欣慰。
西来镇距成都仅60余公里,且与成雅高速、成温邛高速相邻,与S106擦肩,交通十分便捷。
传说西来得名,源于康熙元年,蒲江两水之一临溪河爆发大洪水,将上游关帝庙内的关帝神像冲至临溪场西林寺,住持静慈和尚在关帝神像搁浅处新修关帝庙。为纪念关帝从西而来,庙门向西开,与一般的庙门南北向大不同。康熙34年,蒲江县令李绅文巡视临溪场,念关帝爷从西而来,借用佛教教义中“佛法西来”典故,改临溪场为西来场。正所谓 “先有关帝庙,后有西来场”。
还有一说是从天上看,整个镇的民宅摆成了一个标准的“西”字。前述传说有待考证,这个说法倒是很容易验证的。特意查看了谷歌地图,没看出这个字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比对一下,有条件的还可以整个遥控飞行器航拍。
或许是专门为我这等愚钝的人准备的,几个石刻大字摆在古镇入口右侧小广场上,其中就有西来二字,每字约7、8平米,另外几字错落摆放,该怎么读,是否连成整句,尚待朋友们去亲自解读。
当然,最打眼的还是古街入口左侧的那座清代六棱古塔文风塔。塔高13米,古朴沉稳、3层重檐彩绘。塔身四周古典戏曲雕塑配九曲篆文,别处尚不多见。塔上的“报功堂”,“惜字宫”各有说道。报功堂相当于现在的好人好事榜,但凡有谁做了好人好事,只需去通报一声就被神仙记录了,作为增福延寿的依据。惜字宫的传说稍微复杂一点,说是古时一青年才俊写得一手好字,但豪放不拘,写的字纸随手丢弃,一日突然就失明了。之后神仙托梦教诲要爱惜文字,青年于是每日捡拾字纸,十年如一日,终于复明。原来,这文风塔不但教化人爱惜文字,还兼有教育人保护环境的功用,难怪数百年来,西来古镇保护得如此好。
漫步老街,街头门店密布,店里的商品很现代化了,好在外观依旧保持了川西民居风格,板壁板门板窗,竹影稀疏桂香幽远、街沿上更有苔痕斑斑的石水缸诉说着古街的历史。
如果运气好,还能碰见皮匠、铁匠、篾匠工作的场景。这些老物件老手艺在都市是已经很难看到的了。
屋檐之间,间或有幽静小巷从主街上悄然潜行出去,探头望一眼,总会让你有走进去的欲望。就这样停停走走,不觉间来到街尾,与街头对应,一根高约数丈的灯杆俯视着西来古镇他们在这里相对而立,一站百年,看过西来的繁华和凋敝,又看着西来焕然一新继往开来。街坊介绍,逢节庆,两根灯杆上数十盏各式各样的红灯笼辉映成趣,蔚为壮观。
灯杆之外,越过中国汉舞和川蒲米花糖的发髻,一栋高数十米的建筑耸立街尾,据说,那具惊世骇俗的千年船棺就放置在里面。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放弃了膜拜,转向一湾碧水。因为船棺是千年楠木做的,而这临溪河边,有12棵芳龄千年的古榕树,四季婆娑遮天蔽日从不凋零。12棵古榕如同12位绿衣女子,在林溪河边或亭亭玉立,或濯足洗发。其中有两株古榕在2米的高度探身相拥、交颈扣手,枝连为一体,叶接成一簇,当地人更愿意把他们看做一对夫妻,不但传诵着南宋孝宗时恩爱夫妻死后紧紧拥抱化身为树的传说,更时有善男信女在树下焚香膜拜,祈望夫妻连理,永好百年。
沿河转一圈回到街头,要穿越一栋建筑下的门洞,拾级而上,门洞下两个四方的小水池不知是做何用途,池子里有蓬蒿几枝蒲叶寥寥,韵味十足。别有意趣的是水池上的桥板,铆钉铁条,赫然是两扇巨大的门板。门洞一侧,倒放着两根巨木,像是从哪卸下的柱脚,长约5米,直径70公分,可以想见,取自于多么粗大的一株古树,不禁对当年处处古木参天绿阴如盖的景色充满向往。
踏过桥板,遥见文风塔,而稍近的地方,两个木结构古戏台对面而立,据说是街上钱、刘两家人建的,时常二台对唱,大概就是“对台戏”的来由吧。街头通告栏上的节目单显示,戏台至今还在使用,只是节目单里除了川剧绝活还有拉丁舞,这和当年对台戏如出一辙——各自精彩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