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通江人】从“土包子”到黑鸡王 ——罗桂英的创业故事 成千上万只黑鸡在主人挥舞旗帜的引领和吆喝声里,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有的啄菜叶,有的抢稻谷……这是笔者近日在毛浴乡长江村3社建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见到的场景。几个前来参加免费培训的残疾人也一起帮着忙。这些黑鸡的主人罗桂英边喂食边告诉记者,说这只是她脱贫靠山的一部分、还有茯苓种植遍及全县六个乡镇。
不惧失败 打工能人返乡养鸡 1991年,结婚没几年的罗桂英实在不甘心一个纯农妇的生活,就和丈夫商量贷款在老家养红宝肉鸡。但是当把费尽心血养大的鸡背到市场上去买时,市场早已不是自己当初想象的那样景气了。零星的顾客、狠心地砍价,真让人有种想哭的感觉。一咬牙,下午不得不把浑身是泥的鸡一个不少的背回家,没市场、缺买主,灰心丧气的罗桂英不得不放弃养鸡路,“竹篮打水一场空”。1993年,他们迫不得已前往广州打工,赚钱还债。 2006年炎热的夏日,刚刚还清债务的罗桂英,在CCTV-7军事农业频道《致富经》栏目看到了养黑鸡致富的节目后,重燃创业激情,不甘心的她又毅然决定回老家另选鸡种,开始了黑鸡养殖之路。丈夫留在成都继续打工,以此挣钱来支持妻子的养鸡场运转。 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缺技术、少资金,靠误打误撞搞养殖,纷繁复杂的琐事让罗桂英焦头烂额,踹不过气来。2008年,不幸的事发生了,在成都务工的丈夫,腿不幸被钢筋折断。很是豪爽的罗桂英说,这是她成年后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流泪。既要照顾病床上的丈夫,又要照顾老人和孩子,还有所有的的农活。看着鸡舍里一天天长大的黑鸡,她不知道该把仅有的精力投向哪里。“其实我哪里都放不下,没办法,我也就只有独自挺着,但最终还是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才坚定了自己的梦想。”
养殖有方 黑鸡畅销省外 县残联闻讯后主动上门嘘寒问暖,给她提供到外参观学习的机会,帮其思谋如何从低端规模向高端过渡,满足市场需求;县就业局从外邀请创业精英为她提供免费培训,学员间互相交流创业经验、失败教训,互通有无,学习了解了许多养殖方面的技术。畜牧局技师也随时电话了解鸡的疫情并介绍预防方法。部门的帮助让重新创业的她有了更多的底气。 年复一年,罗桂英始终坚持原生态林下放养模式,用纯粮(如玉米、谷子、红薯、土豆等)和牧草喂养黑鸡,保证黑鸡品质纯正,肉质清香,让顾客买上放心鸡,吃上健康肉。“我们每次都是用大卡车到陕西拉稻谷、玉米回来喂鸡。黑鸡一般喂养到9个月后才出栏销售。”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在整理粮食口袋的罗桂英丈夫杜建平说。 “我们不能掺假,要体现自己的特点,创造自己的品牌。”罗桂英边说边指着墙上悬挂的规划,说力争把杜家湾黑鸡做成一个绿色生态品牌。 “最初我们是小作坊养殖,只养了3000多只黑鸡。出栏上市时,发现我养的黑鸡很受顾客青睐。”背着一背篓萝卜叶正准备去喂鸡的罗桂英说。 她的养鸡山林占地2万多平方米,近30亩,除了自家的山林,其他都是租附近乡邻的,每亩每年给1000元租金。近几年平均每年出栏10000多只黑鸡,5000多只土鸡。产品畅销到陕西、成都、重庆等地。“现在很多酒店、食品加工厂我们都有合作,定点供应。”罗桂英面带微笑的说,“现在的销路不是问题,问题是产品供不上。”
发展有道 成立专业合作社壮规模带乡邻 “这已经是我开的第二辆皮卡车了,运粮食、下乡推广种茯苓技术真少不了它。”罗桂英指着停靠在公路边的略显“苍老”的皮卡车说。 她不但养鸡,还在春在乡、九层乡、松溪乡、洪口镇等地方免费向农民推广种茯苓技术,实行“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行保护价上门收购。单独驱车奔波于荒郊野岭习以为常了。“跑我们这种山路我很放心,公路的拐弯抹角我都了如指掌,但有时外运享受高速,我还真有点不习惯。”罗桂英谈起开车津津乐道。
心存感恩 助残回报社会 当记者问到养殖场的工人和前来接受培训的,怎么都是些残疾人时,罗桂英深有感触地说,这和自己的经历分不开。她说,这些残疾人都是她在各地发展茯苓种植户时发现的,想到自己的老公也是因丧失劳动力,女人才当男人用,很是心酸。自己的创业也是在很多部门和好心人的帮助下才站起来的并慢慢壮大,就决心帮他们一把。 “她对人很好,免费给我们讲技术,包我们吃住,每月还给我们发工资,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希望。”锁骨骨折致残的闫开学正忙碌的给鸡撒谷。 一个心中有梦,敢于圆梦的农村妇人心存感恩,让许多身残志坚的残疾人,重获自信,重燃生活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