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不在的三元街
大约是七、八岁光景,随母亲到住在县城三元街上的姑姑家作客。指着姑姑家门上“三元街”的门匾,悄悄问母亲,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母亲问姑姑,姑姑也说不个子丑寅卯。从此,“三元街”这三年字就牢牢地烙印在记忆深处。当我成为这座县城的一员后,就千方百计想弄清楚三元街的来历。当后来查阅大量地方文献才明白,三元街的得名,是和南部历史上一些赫赫有名、出类拔萃的人物紧紧相连在一起的呢!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了生活、出行方便,人们习惯逐水而居。所以,三元街并不是县城最早的街道。因为她远离浩浩汤汤的嘉陵江,座落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后来,随着县城来往迁居人口的增加,原来靠嘉陵江边的平坝,已经不能容纳来自
四面八方、涌进这座商埠重地的人们。于是,在这片杂草丛生的山坡上,慢慢出现了星星点点的房子,渐渐也就有了街道的雏形。不过,这条街最初并不叫三元街。他的正式得名,应该是在清代雍正年间。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王朝里,南部一共出过三个状元。更奇怪的是,这三个状元全部诞生在宋代的星空下。他们分别是:出生在大桥镇的陈尧叟、陈尧咨兄弟、出生在火烽乡(一说南隆镇)的马涓。为了纪念这些为南部争光的家乡人,在南部县城,就有“状元桥”、状元溪这些地名传世。
给坐落在山坡上这条街道取名的,是清代出任过工部侍郞的南部人李先复。这位被誉为“巴蜀奇才”的李先复,虽然自小就在家乡的三位状元为榜样发奋读书,但命运却十分不济。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只戴上一顶“举人”的头衔从此就停滞不前了,当然出就失去了到皇宫参加殿试的机会。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虽然他只是个小小的举人,但通过“拣选”
走上仕途的他,在辗转山东、湖北等地担任了10多年七品县官后,最后脱颖而出,逐渐走上清王朝的政治中枢,并先后担任了朝廷工部侍郎等重要官职,成为清王朝255年来四川走出的四个一品文官之一。在这四个一品文官中,李先复的“文凭”是最低的。其他三人都是状元出身。李先复71岁时,向雍正皇帝提出“退休”回乡养老,得到了批准,回到了阔别40多年的家乡。回乡以后,李先复并没有真正颐养天年,而是投入了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整理。他参与了县志的修订;他为家乡那位面对恶霸宁死不屈的烈女撰写了“烈女行”,让小山沟的名不见经传的烈女从此彪榜史册;他又四处募集资金,在县城建起了“三元亭”,以纪念陈尧叟、陈尧咨、马涓三位状元公。由于“三元亭”建在县城南门外,于是,又将离三元亭不远的街道命名为“三元街”。世事沧桑,“三元亭”早没有了踪影,但三元街这个街名,就牢牢地定格在这座古老的县城里,并慢慢发展为下连南街,上接草市街的街道,也是县城一条最长
的街、最主要的街。
在蕴酿写写古老的三元街后的一个下午,我又一次踏上曾经熟悉的街道。不过,曾经的三元街似乎不见了。后来,在路人的指点下,才找到退缩到角落里的三元街。原来,在旧城改造中,原来的南街分成了大南街、小南街两条街。而大南街,就代替了过去三元街的走向,一直通到了草市街。而三元街呢,就由通衢正街,变成了一条偏街小巷。走在这条陌生的三元街上,两旁的房屋早已经改造成现代建筑了,失去了古风古韵。当然社会总是要前进的,古街老巷的变化,也是在所难免的。不过,我也在想,作为一条为纪念三个南部名人而命名的街道,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不管建筑怎么变,但在街道上,还是应该保留住她的基本文化元素。如果只剩下一条街名,而没有任何文化标识,先辈们创造的历史就会发生断层。一条没有了文化味道的街道,也会失去了她的特色、失去了她的魅力。(2013、10、27)
(计划写县城街道10篇左右,
但真正动笔时,才发现很不好写。一是资料缺乏,二是很难找到对过古风不在的三元街
标签: 随笔2013-10-29 08:18 星期二
——县城街道之三
大约是七、八岁光景,随母亲到住在县城三元街上的姑姑家作客。指着姑姑家门上“三元街”的门匾,悄悄问母亲,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母亲问姑姑,姑姑也说不个子丑寅卯。从此,“三元街”这三年字就牢牢地烙印在记忆深处。当我成为这座县城的一员后,就千方百计想弄清楚三元街的来历。当后来查阅大量地方文献才明白,三元街的得名,是和南部历史上一些赫赫有名、出类拔萃的人物紧紧相连在一起的呢!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了生活、出行方便,人们习惯逐水而居。所以,三元街并不是县城最早的街道。因为她远离浩浩汤汤的嘉陵江,座落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后来,随着县城来往迁居人口的增加,原来靠嘉陵江边的平坝,已经不能容纳来自
四面八方、涌进这座商埠重地的人们。于是,在这片杂草丛生的山坡上,慢慢出现了星星点点的房子,渐渐也就有了街道的雏形。不过,这条街最初并不叫三元街。他的正式得名,应该是在清代雍正年间。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王朝里,南部一共出过三个状元。更奇怪的是,这三个状元全部诞生在宋代的星空下。他们分别是:出生在大桥镇的陈尧叟、陈尧咨兄弟、出生在火烽乡(一说南隆镇)的马涓。为了纪念这些为南部争光的家乡人,在南部县城,就有“状元桥”、状元溪这些地名传世。
给坐落在山坡上这条街道取名的,是清代出任过工部侍郞的南部人李先复。这位被誉为“巴蜀奇才”的李先复,虽然自小就在家乡的三位状元为榜样发奋读书,但命运却十分不济。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只戴上一顶“举人”的头衔从此就停滞不前了,当然出就失去了到皇宫参加殿试的机会。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虽然他只是个小小的举人,但通过“拣选”
走上仕途的他,在辗转山东、湖北等地担任了10多年七品县官后,最后脱颖而出,逐渐走上清王朝的政治中枢,并先后担任了朝廷工部侍郎等重要官职,成为清王朝255年来四川走出的四个一品文官之一。在这四个一品文官中,李先复的“文凭”是最低的。其他三人都是状元出身。李先复71岁时,向雍正皇帝提出“退休”回乡养老,得到了批准,回到了阔别40多年的家乡。回乡以后,李先复并没有真正颐养天年,而是投入了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整理。他参与了县志的修订;他为家乡那位面对恶霸宁死不屈的烈女撰写了“烈女行”,让小山沟的名不见经传的烈女从此彪榜史册;他又四处募集资金,在县城建起了“三元亭”,以纪念陈尧叟、陈尧咨、马涓三位状元公。由于“三元亭”建在县城南门外,于是,又将离三元亭不远的街道命名为“三元街”。世事沧桑,“三元亭”早没有了踪影,但三元街这个街名,就牢牢地定格在这座古老的县城里,并慢慢发展为下连南街,上接草市街的街道,也是县城一条最长
的街、最主要的街。
在蕴酿写写古老的三元街后的一个下午,我又一次踏上曾经熟悉的街道。不过,曾经的三元街似乎不见了。后来,在路人的指点下,才找到退缩到角落里的三元街。原来,在旧城改造中,原来的南街分成了大南街、小南街两条街。而大南街,就代替了过去三元街的走向,一直通到了草市街。而三元街呢,就由通衢正街,变成了一条偏街小巷。走在这条陌生的三元街上,两旁的房屋早已经改造成现代建筑了,失去了古风古韵。当然社会总是要前进的,古街老巷的变化,也是在所难免的。不过,我也在想,作为一条为纪念三个南部名人而命名的街道,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不管建筑怎么变,但在街道上,还是应该保留住她的基本文化元素。如果只剩下一条街名,而没有任何文化标识,先辈们创造的历史就会发生断层。一条没有了文化味道的街道,也会失去了她的特色、失去了她的魅力。(2013、10、27)
(计划写县城街道10篇左右,
但真正动笔时,才发现很不好写。一是资料缺乏,二是很难找到对过古风不在的三元街
标签: 随笔2013-10-29 08:18 星期二
——县城街道之三
大约是七、八岁光景,随母亲到住在县城三元街上的姑姑家作客。指着姑姑家门上“三元街”的门匾,悄悄问母亲,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母亲问姑姑,姑姑也说不个子丑寅卯。从此,“三元街”这三年字就牢牢地烙印在记忆深处。当我成为这座县城的一员后,就千方百计想弄清楚三元街的来历。当后来查阅大量地方文献才明白,三元街的得名,是和南部历史上一些赫赫有名、出类拔萃的人物紧紧相连在一起的呢!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了生活、出行方便,人们习惯逐水而居。所以,三元街并不是县城最早的街道。因为她远离浩浩汤汤的嘉陵江,座落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后来,随着县城来往迁居人口的增加,原来靠嘉陵江边的平坝,已经不能容纳来自
四面八方、涌进这座商埠重地的人们。于是,在这片杂草丛生的山坡上,慢慢出现了星星点点的房子,渐渐也就有了街道的雏形。不过,这条街最初并不叫三元街。他的正式得名,应该是在清代雍正年间。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王朝里,南部一共出过三个状元。更奇怪的是,这三个状元全部诞生在宋代的星空下。他们分别是:出生在大桥镇的陈尧叟、陈尧咨兄弟、出生在火烽乡(一说南隆镇)的马涓。为了纪念这些为南部争光的家乡人,在南部县城,就有“状元桥”、状元溪这些地名传世。
给坐落在山坡上这条街道取名的,是清代出任过工部侍郞的南部人李先复。这位被誉为“巴蜀奇才”的李先复,虽然自小就在家乡的三位状元为榜样发奋读书,但命运却十分不济。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只戴上一顶“举人”的头衔从此就停滞不前了,当然出就失去了到皇宫参加殿试的机会。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虽然他只是个小小的举人,但通过“拣选”
走上仕途的他,在辗转山东、湖北等地担任了10多年七品县官后,最后脱颖而出,逐渐走上清王朝的政治中枢,并先后担任了朝廷工部侍郎等重要官职,成为清王朝255年来四川走出的四个一品文官之一。在这四个一品文官中,李先复的“文凭”是最低的。其他三人都是状元出身。李先复71岁时,向雍正皇帝提出“退休”回乡养老,得到了批准,回到了阔别40多年的家乡。回乡以后,李先复并没有真正颐养天年,而是投入了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整理。他参与了县志的修订;他为家乡那位面对恶霸宁死不屈的烈女撰写了“烈女行”,让小山沟的名不见经传的烈女从此彪榜史册;他又四处募集资金,在县城建起了“三元亭”,以纪念陈尧叟、陈尧咨、马涓三位状元公。由于“三元亭”建在县城南门外,于是,又将离三元亭不远的街道命名为“三元街”。世事沧桑,“三元亭”早没有了踪影,但三元街这个街名,就牢牢地定格在这座古老的县城里,并慢慢发展为下连南街,上接草市街的街道,也是县城一条最长
的街、最主要的街。
在蕴酿写写古老的三元街后的一个下午,我又一次踏上曾经熟悉的街道。不过,曾经的三元街似乎不见了。后来,在路人的指点下,才找到退缩到角落里的三元街。原来,在旧城改造中,原来的南街分成了大南街、小南街两条街。而大南街,就代替了过去三元街的走向,一直通到了草市街。而三元街呢,就由通衢正街,变成了一条偏街小巷。走在这条陌生的三元街上,两旁的房屋早已经改造成现代建筑了,失去了古风古韵。当然社会总是要前进的,古街老巷的变化,也是在所难免的。不过,我也在想,作为一条为纪念三个南部名人而命名的街道,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不管建筑怎么变,但在街道上,还是应该保留住她的基本文化元素。如果只剩下一条街名,而没有任何文化标识,先辈们创造的历史就会发生断层。一条没有了文化味道的街道,也会失去了她的特色、失去了她的魅力。(2013、10、27)
(计划写县城街道10篇左右,
但真正动笔时,才发现很不好写。一是资料缺乏,二是很难找到对过古风不在的三元街
标签: 随笔2013-10-29 08:18 星期二
——县城街道之三
大约是七、八岁光景,随母亲到住在县城三元街上的姑姑家作客。指着姑姑家门上“三元街”的门匾,悄悄问母亲,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母亲问姑姑,姑姑也说不个子丑寅卯。从此,“三元街”这三年字就牢牢地烙印在记忆深处。当我成为这座县城的一员后,就千方百计想弄清楚三元街的来历。当后来查阅大量地方文献才明白,三元街的得名,是和南部历史上一些赫赫有名、出类拔萃的人物紧紧相连在一起的呢!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了生活、出行方便,人们习惯逐水而居。所以,三元街并不是县城最早的街道。因为她远离浩浩汤汤的嘉陵江,座落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后来,随着县城来往迁居人口的增加,原来靠嘉陵江边的平坝,已经不能容纳来自
四面八方、涌进这座商埠重地的人们。于是,在这片杂草丛生的山坡上,慢慢出现了星星点点的房子,渐渐也就有了街道的雏形。不过,这条街最初并不叫三元街。他的正式得名,应该是在清代雍正年间。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王朝里,南部一共出过三个状元。更奇怪的是,这三个状元全部诞生在宋代的星空下。他们分别是:出生在大桥镇的陈尧叟、陈尧咨兄弟、出生在火烽乡(一说南隆镇)的马涓。为了纪念这些为南部争光的家乡人,在南部县城,就有“状元桥”、状元溪这些地名传世。
给坐落在山坡上这条街道取名的,是清代出任过工部侍郞的南部人李先复。这位被誉为“巴蜀奇才”的李先复,虽然自小就在家乡的三位状元为榜样发奋读书,但命运却十分不济。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只戴上一顶“举人”的头衔从此就停滞不前了,当然出就失去了到皇宫参加殿试的机会。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虽然他只是个小小的举人,但通过“拣选”
走上仕途的他,在辗转山东、湖北等地担任了10多年七品县官后,最后脱颖而出,逐渐走上清王朝的政治中枢,并先后担任了朝廷工部侍郎等重要官职,成为清王朝255年来四川走出的四个一品文官之一。在这四个一品文官中,李先复的“文凭”是最低的。其他三人都是状元出身。李先复71岁时,向雍正皇帝提出“退休”回乡养老,得到了批准,回到了阔别40多年的家乡。回乡以后,李先复并没有真正颐养天年,而是投入了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整理。他参与了县志的修订;他为家乡那位面对恶霸宁死不屈的烈女撰写了“烈女行”,让小山沟的名不见经传的烈女从此彪榜史册;他又四处募集资金,在县城建起了“三元亭”,以纪念陈尧叟、陈尧咨、马涓三位状元公。由于“三元亭”建在县城南门外,于是,又将离三元亭不远的街道命名为“三元街”。世事沧桑,“三元亭”早没有了踪影,但三元街这个街名,就牢牢地定格在这座古老的县城里,并慢慢发展为下连南街,上接草市街的街道,也是县城一条最长
的街、最主要的街。
在蕴酿写写古老的三元街后的一个下午,我又一次踏上曾经熟悉的街道。不过,曾经的三元街似乎不见了。后来,在路人的指点下,才找到退缩到角落里的三元街。原来,在旧城改造中,原来的南街分成了大南街、小南街两条街。而大南街,就代替了过去三元街的走向,一直通到了草市街。而三元街呢,就由通衢正街,变成了一条偏街小巷。走在这条陌生的三元街上,两旁的房屋早已经改造成现代建筑了,失去了古风古韵。当然社会总是要前进的,古街老巷的变化,也是在所难免的。不过,我也在想,作为一条为纪念三个南部名人而命名的街道,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不管建筑怎么变,但在街道上,还是应该保留住她的基本文化元素。如果只剩下一条街名,而没有任何文化标识,先辈们创造的历史就会发生断层。一条没有了文化味道的街道,也会失去了她的特色、失去了她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