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965|评论: 46

嘉陵江边随拍·知道这是那里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SCF8544.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4-1-11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电大酒店对面。听说是原某县委书记儿子开的:lol 本帖最后由 我爱你四川 于 2014-1-11 11:03 编辑

发表于 2014-1-11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

发表于 2014-1-11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满湖坝  那个别墅好像每天有烤全羊

发表于 2014-1-11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漂亮!有点西欧风格。

发表于 2014-1-11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满福坝那一家哈,欧式建筑屋顶

发表于 2014-1-11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钱人啊

发表于 2014-1-11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要说两句 发表于 2014-1-11 12: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满福坝那一家哈,欧式建筑屋顶

呵呵,晓得了就莫给别个说哈:lol

发表于 2014-1-11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往福福坝过那边,怎么突然想起拍这个???

发表于 2014-1-12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钱淫
发表于 2014-1-12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似曾相识……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爱你四川 发表于 2014-1-11 10: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红电大酒店对面。听说是原某县委书记儿子开的

:lol:lol:lol!

发表于 2014-1-23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lol:lol:lol

发表于 2014-1-23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lol:lol:lol

发表于 2014-1-23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贪官死绝 发表于 2014-1-23 19: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据说是白明江的娃儿开的。

Who is the Bai Mingjiang:lol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4-1-23 23:44
订餐电话5684888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4-1-24 01:19
欢迎光临本农家乐提供中餐和烤全羊联系人宋经理电话5684888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4-1-24 01:38
见证历史巨变的新华路
标签: 随笔2013-11-21 18:53 星期四
——县城街道之十
追溯新华路的历史,应该说还不到30年。但这条“街龄”并不长的街道,一天到晚可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如果问及南部人,县城哪里最堵车的话,恐怕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新华路!
新华路,是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发 展起来的,它见证了南部县城的崛起和繁荣。
时间推移到30多年前。那时,国道212线从阆中方向进入南部县后,绕着现在的新华路、东风路前行,并从草市街出城,通往南充、重庆等地。现在的新华路两旁,是大片大片的农田。而农田所属的村,名字就叫新华村。只是在现在的新华路与炮台路交汇处,当时有县农资公司的肥料、农药仓库。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陆续续有县林业局、外贸公司、计生委、计划生育指导站、审计
局、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在公路两旁修建办公楼、宿舍楼,之后,也有一些村民、甚至城镇居民在公路两旁修建房屋。房屋的增多,人流量也与日俱增。同时,伴随社会的发展,行驶在这条国道上的车辆也越来越多。这不仅严重影响行人的安全,也制约城市的发展。于是,县上决定,修建一条环城公路,让经过新华路、东风路的国道212改道走环城路出城。当时,由于资金匮乏,所有机关单位都分配了一段毛坯路的修建任务。记得当时我就和宣传部的同仁们,一道在还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中修过路呢!国道212线改道以后,又有不少单位和居民在公路的两旁修房造屋,很快形成了一条长长的街道。由于这里是新华村的地盘,所以,也就称新建成的街叫新华路,并最终固定在县城的版图上。
新华路在其诞生不多久,就创造过南部改革开放以来的好几个第一。这里,是南部县第一座拥有电梯的建筑——白鹤宾馆;这里,有南部县第一座高层建筑——白云大酒店。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县农资公司投资建起的白鹤宾馆,第一次出现了电梯,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新闻,很多人都想坐一坐电梯,尝尝滋味。精明的宾馆经营者居然想出了收费坐电梯的办法。凡是不住店的人要坐电梯,都要收费一元。在宾馆才开始的那几个月里,来坐电梯的人,居然络绎不绝!接着,农资公司又投资建起了15层楼高的白云大酒店,又创造了南部县的第一。不过,这家曾经门庭若市的酒店,由于种种原因,关门停业了若干年。直到去年更换了东家以后,又才开始重新营业。不过,它的名字,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白云大酒店了。
当然,最让南部人津津乐道的是,坐落在新华路上的金都大酒店,还很为南部县历史上第一次接待国家元首的宾馆。2004年8月,时任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在南部县考察工作期间,就住在这里。那天下午,听说总书记将莅临南部的消息传出以后,四面八方的民众,冒着酷暑,不断集结在新华路、振兴街,想
见一见国家领导人,直到晚上10点多钟,黑压压的人群也不愿意离去。据说总书记在楼上看到这一情形后,好几次想下楼与群众见面。但从安全起见,有关部门同志劝阻了他。第二天一大早,人们又聚满了新华路。胡锦涛在接见南部县党政领导,并做出了“把南部建设得更加美好”的重要指示后。便直接走进人群中,和民众握手。那一刻,南部大地都洋溢着喜悦和笑脸。
虽然新华路的历史很短暂,但并不等于这里没有底蕴。其实,在如今的金都大酒店的旁边,原来有一座远近驰名的“花牌坊 ”。这座砖木结构、四柱支撑的二重牌坊,前后各镶嵌着浮雕。正面镶嵌着“乐善好施”、“圣旨旌表”;背面分别镶嵌有“管鲍分金”、“伯牙碎琴”、“包公放赈”等历史故事。为什么把这牌坊称之谓“花牌坊”呢?是因为这座牌坊整体是用红砖砌成,同时又镶嵌有五彩斑斓的瓷片,在阳光的照射下,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据县志记载,光绪30年,川北出现大旱,这里的一位乡绅,先
后捐出银两,赈济灾民。为了表彰他,皇上特命建造了这座牌坊。可惜的是,这处名胜毁于了“文革”之中,以至许多人并不知晓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现在的新华路,因为堵车严重,经常引起人们的抱怨。其实,造成新华路街道狭窄的状况,是与当年一些领导思想不解放、小农经济意识强烈有关!那年,在筹备建设新华路时,刚刚从江浙挂职锻炼回县后的时任县长白明江,力主将街道拓宽到24米以上。然而,他的意见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有的说,一个农业县,有多少车,要修那么宽的路?还的有说不能占用太多的良田沃土修路……结果,这街道只修建了16米宽。如果当年眼光长远一些,也许今天的新华路,就不至于这么堵车。不过,已经成为现实的事实,是无法更改了。只有让遗憾,留在这条街道上。(2013、11、17)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4-1-24 02:52
风不在的三元街
大约是七、八岁光景,随母亲到住在县城三元街上的姑姑家作客。指着姑姑家门上“三元街”的门匾,悄悄问母亲,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母亲问姑姑,姑姑也说不个子丑寅卯。从此,“三元街”这三年字就牢牢地烙印在记忆深处。当我成为这座县城的一员后,就千方百计想弄清楚三元街的来历。当后来查阅大量地方文献才明白,三元街的得名,是和南部历史上一些赫赫有名、出类拔萃的人物紧紧相连在一起的呢!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了生活、出行方便,人们习惯逐水而居。所以,三元街并不是县城最早的街道。因为她远离浩浩汤汤的嘉陵江,座落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后来,随着县城来往迁居人口的增加,原来靠嘉陵江边的平坝,已经不能容纳来自
四面八方、涌进这座商埠重地的人们。于是,在这片杂草丛生的山坡上,慢慢出现了星星点点的房子,渐渐也就有了街道的雏形。不过,这条街最初并不叫三元街。他的正式得名,应该是在清代雍正年间。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王朝里,南部一共出过三个状元。更奇怪的是,这三个状元全部诞生在宋代的星空下。他们分别是:出生在大桥镇的陈尧叟、陈尧咨兄弟、出生在火烽乡(一说南隆镇)的马涓。为了纪念这些为南部争光的家乡人,在南部县城,就有“状元桥”、状元溪这些地名传世。
给坐落在山坡上这条街道取名的,是清代出任过工部侍郞的南部人李先复。这位被誉为“巴蜀奇才”的李先复,虽然自小就在家乡的三位状元为榜样发奋读书,但命运却十分不济。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只戴上一顶“举人”的头衔从此就停滞不前了,当然出就失去了到皇宫参加殿试的机会。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虽然他只是个小小的举人,但通过“拣选”
走上仕途的他,在辗转山东、湖北等地担任了10多年七品县官后,最后脱颖而出,逐渐走上清王朝的政治中枢,并先后担任了朝廷工部侍郎等重要官职,成为清王朝255年来四川走出的四个一品文官之一。在这四个一品文官中,李先复的“文凭”是最低的。其他三人都是状元出身。李先复71岁时,向雍正皇帝提出“退休”回乡养老,得到了批准,回到了阔别40多年的家乡。回乡以后,李先复并没有真正颐养天年,而是投入了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整理。他参与了县志的修订;他为家乡那位面对恶霸宁死不屈的烈女撰写了“烈女行”,让小山沟的名不见经传的烈女从此彪榜史册;他又四处募集资金,在县城建起了“三元亭”,以纪念陈尧叟、陈尧咨、马涓三位状元公。由于“三元亭”建在县城南门外,于是,又将离三元亭不远的街道命名为“三元街”。世事沧桑,“三元亭”早没有了踪影,但三元街这个街名,就牢牢地定格在这座古老的县城里,并慢慢发展为下连南街,上接草市街的街道,也是县城一条最长
的街、最主要的街。
在蕴酿写写古老的三元街后的一个下午,我又一次踏上曾经熟悉的街道。不过,曾经的三元街似乎不见了。后来,在路人的指点下,才找到退缩到角落里的三元街。原来,在旧城改造中,原来的南街分成了大南街、小南街两条街。而大南街,就代替了过去三元街的走向,一直通到了草市街。而三元街呢,就由通衢正街,变成了一条偏街小巷。走在这条陌生的三元街上,两旁的房屋早已经改造成现代建筑了,失去了古风古韵。当然社会总是要前进的,古街老巷的变化,也是在所难免的。不过,我也在想,作为一条为纪念三个南部名人而命名的街道,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不管建筑怎么变,但在街道上,还是应该保留住她的基本文化元素。如果只剩下一条街名,而没有任何文化标识,先辈们创造的历史就会发生断层。一条没有了文化味道的街道,也会失去了她的特色、失去了她的魅力。(2013、10、27)
(计划写县城街道10篇左右,
但真正动笔时,才发现很不好写。一是资料缺乏,二是很难找到对过古风不在的三元街
标签: 随笔2013-10-29 08:18 星期二
——县城街道之三
大约是七、八岁光景,随母亲到住在县城三元街上的姑姑家作客。指着姑姑家门上“三元街”的门匾,悄悄问母亲,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母亲问姑姑,姑姑也说不个子丑寅卯。从此,“三元街”这三年字就牢牢地烙印在记忆深处。当我成为这座县城的一员后,就千方百计想弄清楚三元街的来历。当后来查阅大量地方文献才明白,三元街的得名,是和南部历史上一些赫赫有名、出类拔萃的人物紧紧相连在一起的呢!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了生活、出行方便,人们习惯逐水而居。所以,三元街并不是县城最早的街道。因为她远离浩浩汤汤的嘉陵江,座落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后来,随着县城来往迁居人口的增加,原来靠嘉陵江边的平坝,已经不能容纳来自
四面八方、涌进这座商埠重地的人们。于是,在这片杂草丛生的山坡上,慢慢出现了星星点点的房子,渐渐也就有了街道的雏形。不过,这条街最初并不叫三元街。他的正式得名,应该是在清代雍正年间。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王朝里,南部一共出过三个状元。更奇怪的是,这三个状元全部诞生在宋代的星空下。他们分别是:出生在大桥镇的陈尧叟、陈尧咨兄弟、出生在火烽乡(一说南隆镇)的马涓。为了纪念这些为南部争光的家乡人,在南部县城,就有“状元桥”、状元溪这些地名传世。
给坐落在山坡上这条街道取名的,是清代出任过工部侍郞的南部人李先复。这位被誉为“巴蜀奇才”的李先复,虽然自小就在家乡的三位状元为榜样发奋读书,但命运却十分不济。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只戴上一顶“举人”的头衔从此就停滞不前了,当然出就失去了到皇宫参加殿试的机会。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虽然他只是个小小的举人,但通过“拣选”
走上仕途的他,在辗转山东、湖北等地担任了10多年七品县官后,最后脱颖而出,逐渐走上清王朝的政治中枢,并先后担任了朝廷工部侍郎等重要官职,成为清王朝255年来四川走出的四个一品文官之一。在这四个一品文官中,李先复的“文凭”是最低的。其他三人都是状元出身。李先复71岁时,向雍正皇帝提出“退休”回乡养老,得到了批准,回到了阔别40多年的家乡。回乡以后,李先复并没有真正颐养天年,而是投入了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整理。他参与了县志的修订;他为家乡那位面对恶霸宁死不屈的烈女撰写了“烈女行”,让小山沟的名不见经传的烈女从此彪榜史册;他又四处募集资金,在县城建起了“三元亭”,以纪念陈尧叟、陈尧咨、马涓三位状元公。由于“三元亭”建在县城南门外,于是,又将离三元亭不远的街道命名为“三元街”。世事沧桑,“三元亭”早没有了踪影,但三元街这个街名,就牢牢地定格在这座古老的县城里,并慢慢发展为下连南街,上接草市街的街道,也是县城一条最长
的街、最主要的街。
在蕴酿写写古老的三元街后的一个下午,我又一次踏上曾经熟悉的街道。不过,曾经的三元街似乎不见了。后来,在路人的指点下,才找到退缩到角落里的三元街。原来,在旧城改造中,原来的南街分成了大南街、小南街两条街。而大南街,就代替了过去三元街的走向,一直通到了草市街。而三元街呢,就由通衢正街,变成了一条偏街小巷。走在这条陌生的三元街上,两旁的房屋早已经改造成现代建筑了,失去了古风古韵。当然社会总是要前进的,古街老巷的变化,也是在所难免的。不过,我也在想,作为一条为纪念三个南部名人而命名的街道,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不管建筑怎么变,但在街道上,还是应该保留住她的基本文化元素。如果只剩下一条街名,而没有任何文化标识,先辈们创造的历史就会发生断层。一条没有了文化味道的街道,也会失去了她的特色、失去了她的魅力。(2013、10、27)
(计划写县城街道10篇左右,
但真正动笔时,才发现很不好写。一是资料缺乏,二是很难找到对过古风不在的三元街
标签: 随笔2013-10-29 08:18 星期二
——县城街道之三
大约是七、八岁光景,随母亲到住在县城三元街上的姑姑家作客。指着姑姑家门上“三元街”的门匾,悄悄问母亲,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母亲问姑姑,姑姑也说不个子丑寅卯。从此,“三元街”这三年字就牢牢地烙印在记忆深处。当我成为这座县城的一员后,就千方百计想弄清楚三元街的来历。当后来查阅大量地方文献才明白,三元街的得名,是和南部历史上一些赫赫有名、出类拔萃的人物紧紧相连在一起的呢!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了生活、出行方便,人们习惯逐水而居。所以,三元街并不是县城最早的街道。因为她远离浩浩汤汤的嘉陵江,座落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后来,随着县城来往迁居人口的增加,原来靠嘉陵江边的平坝,已经不能容纳来自
四面八方、涌进这座商埠重地的人们。于是,在这片杂草丛生的山坡上,慢慢出现了星星点点的房子,渐渐也就有了街道的雏形。不过,这条街最初并不叫三元街。他的正式得名,应该是在清代雍正年间。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王朝里,南部一共出过三个状元。更奇怪的是,这三个状元全部诞生在宋代的星空下。他们分别是:出生在大桥镇的陈尧叟、陈尧咨兄弟、出生在火烽乡(一说南隆镇)的马涓。为了纪念这些为南部争光的家乡人,在南部县城,就有“状元桥”、状元溪这些地名传世。
给坐落在山坡上这条街道取名的,是清代出任过工部侍郞的南部人李先复。这位被誉为“巴蜀奇才”的李先复,虽然自小就在家乡的三位状元为榜样发奋读书,但命运却十分不济。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只戴上一顶“举人”的头衔从此就停滞不前了,当然出就失去了到皇宫参加殿试的机会。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虽然他只是个小小的举人,但通过“拣选”
走上仕途的他,在辗转山东、湖北等地担任了10多年七品县官后,最后脱颖而出,逐渐走上清王朝的政治中枢,并先后担任了朝廷工部侍郎等重要官职,成为清王朝255年来四川走出的四个一品文官之一。在这四个一品文官中,李先复的“文凭”是最低的。其他三人都是状元出身。李先复71岁时,向雍正皇帝提出“退休”回乡养老,得到了批准,回到了阔别40多年的家乡。回乡以后,李先复并没有真正颐养天年,而是投入了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整理。他参与了县志的修订;他为家乡那位面对恶霸宁死不屈的烈女撰写了“烈女行”,让小山沟的名不见经传的烈女从此彪榜史册;他又四处募集资金,在县城建起了“三元亭”,以纪念陈尧叟、陈尧咨、马涓三位状元公。由于“三元亭”建在县城南门外,于是,又将离三元亭不远的街道命名为“三元街”。世事沧桑,“三元亭”早没有了踪影,但三元街这个街名,就牢牢地定格在这座古老的县城里,并慢慢发展为下连南街,上接草市街的街道,也是县城一条最长
的街、最主要的街。
在蕴酿写写古老的三元街后的一个下午,我又一次踏上曾经熟悉的街道。不过,曾经的三元街似乎不见了。后来,在路人的指点下,才找到退缩到角落里的三元街。原来,在旧城改造中,原来的南街分成了大南街、小南街两条街。而大南街,就代替了过去三元街的走向,一直通到了草市街。而三元街呢,就由通衢正街,变成了一条偏街小巷。走在这条陌生的三元街上,两旁的房屋早已经改造成现代建筑了,失去了古风古韵。当然社会总是要前进的,古街老巷的变化,也是在所难免的。不过,我也在想,作为一条为纪念三个南部名人而命名的街道,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不管建筑怎么变,但在街道上,还是应该保留住她的基本文化元素。如果只剩下一条街名,而没有任何文化标识,先辈们创造的历史就会发生断层。一条没有了文化味道的街道,也会失去了她的特色、失去了她的魅力。(2013、10、27)
(计划写县城街道10篇左右,
但真正动笔时,才发现很不好写。一是资料缺乏,二是很难找到对过古风不在的三元街
标签: 随笔2013-10-29 08:18 星期二
——县城街道之三
大约是七、八岁光景,随母亲到住在县城三元街上的姑姑家作客。指着姑姑家门上“三元街”的门匾,悄悄问母亲,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母亲问姑姑,姑姑也说不个子丑寅卯。从此,“三元街”这三年字就牢牢地烙印在记忆深处。当我成为这座县城的一员后,就千方百计想弄清楚三元街的来历。当后来查阅大量地方文献才明白,三元街的得名,是和南部历史上一些赫赫有名、出类拔萃的人物紧紧相连在一起的呢!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了生活、出行方便,人们习惯逐水而居。所以,三元街并不是县城最早的街道。因为她远离浩浩汤汤的嘉陵江,座落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后来,随着县城来往迁居人口的增加,原来靠嘉陵江边的平坝,已经不能容纳来自
四面八方、涌进这座商埠重地的人们。于是,在这片杂草丛生的山坡上,慢慢出现了星星点点的房子,渐渐也就有了街道的雏形。不过,这条街最初并不叫三元街。他的正式得名,应该是在清代雍正年间。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王朝里,南部一共出过三个状元。更奇怪的是,这三个状元全部诞生在宋代的星空下。他们分别是:出生在大桥镇的陈尧叟、陈尧咨兄弟、出生在火烽乡(一说南隆镇)的马涓。为了纪念这些为南部争光的家乡人,在南部县城,就有“状元桥”、状元溪这些地名传世。
给坐落在山坡上这条街道取名的,是清代出任过工部侍郞的南部人李先复。这位被誉为“巴蜀奇才”的李先复,虽然自小就在家乡的三位状元为榜样发奋读书,但命运却十分不济。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只戴上一顶“举人”的头衔从此就停滞不前了,当然出就失去了到皇宫参加殿试的机会。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虽然他只是个小小的举人,但通过“拣选”
走上仕途的他,在辗转山东、湖北等地担任了10多年七品县官后,最后脱颖而出,逐渐走上清王朝的政治中枢,并先后担任了朝廷工部侍郎等重要官职,成为清王朝255年来四川走出的四个一品文官之一。在这四个一品文官中,李先复的“文凭”是最低的。其他三人都是状元出身。李先复71岁时,向雍正皇帝提出“退休”回乡养老,得到了批准,回到了阔别40多年的家乡。回乡以后,李先复并没有真正颐养天年,而是投入了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整理。他参与了县志的修订;他为家乡那位面对恶霸宁死不屈的烈女撰写了“烈女行”,让小山沟的名不见经传的烈女从此彪榜史册;他又四处募集资金,在县城建起了“三元亭”,以纪念陈尧叟、陈尧咨、马涓三位状元公。由于“三元亭”建在县城南门外,于是,又将离三元亭不远的街道命名为“三元街”。世事沧桑,“三元亭”早没有了踪影,但三元街这个街名,就牢牢地定格在这座古老的县城里,并慢慢发展为下连南街,上接草市街的街道,也是县城一条最长
的街、最主要的街。
在蕴酿写写古老的三元街后的一个下午,我又一次踏上曾经熟悉的街道。不过,曾经的三元街似乎不见了。后来,在路人的指点下,才找到退缩到角落里的三元街。原来,在旧城改造中,原来的南街分成了大南街、小南街两条街。而大南街,就代替了过去三元街的走向,一直通到了草市街。而三元街呢,就由通衢正街,变成了一条偏街小巷。走在这条陌生的三元街上,两旁的房屋早已经改造成现代建筑了,失去了古风古韵。当然社会总是要前进的,古街老巷的变化,也是在所难免的。不过,我也在想,作为一条为纪念三个南部名人而命名的街道,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不管建筑怎么变,但在街道上,还是应该保留住她的基本文化元素。如果只剩下一条街名,而没有任何文化标识,先辈们创造的历史就会发生断层。一条没有了文化味道的街道,也会失去了她的特色、失去了她的魅力。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