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舆论战争”再度升级,将舌战进行到底
120年前的甲午年,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此后的120年间,中日两国的关系就一直在不是你存就是我亡的拉锯战中。2014年,随着日本首相安培晋三力排众议,执意参拜靖国神社行动的实施,“中日舆论战争”再度升级,将舌战进行到底。
首先,安培晋三言行挑衅,中国人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势必发起针对日本挑战战后秩序,违背人类良知的国际舆论围剿战。这一次,中国改变外交策略,发动中国驻外大使作为这一次“舆论战争”的主力部队,从驻日大使程永华开始,各驻外大使借助各平台发动对日本的舆论战。对此,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给日本外务省下令说,中国正通过第三国的媒体对自己参拜靖国神社一事展开批判,日本外务省要向日本驻外使馆要求反驳中国的主张。中日甲午舆论战争由此全面开战。日本站不住脚的立场必然导致日本说服不了大众秉持公平正义的心;在正义的原则面前,日本错乱地回应,已经注定输掉这场舆论战的士气。
其次,“中日舆论战争”再度升级,将舌战进行到底,是对历史的尊重。1840年的鸦片战争与1894年的甲午战争对于中国的历史意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压迫的历史,从形式上而言有不同:前者让中国看到了世界的优秀,而后者则让中国看到了国家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同样是亚洲国家,弹丸小国日本打败了泱泱中华,这对中国人自尊心的伤害一直持续到有一个甲午年——2014年。面对甲午年和日本人再度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中国人总有着难以释怀的情感和无法平静的愤怒。120年前的那场败仗,开启了中国被日本蚕食鲸吞的历史。120年间峰回路转,中国抗日战争赢得了胜利,但是却未能获得最后的尊重。120年后的今天,日本以和平发展的言说来做伤害世界和平的事情,把历史当作手纸一般丢掷在中国人的脸上,将舌战进行到底,中国人不应该失掉这份历史的责任感和爱国心。
最后,再度进入甲午年,中日关系走到了抉择的十字路口,这一次中国要拿回本应属于自己的尊严。不是120年前的是中日两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是不断变化的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和平年代里,军事手段已不再是解决两国矛盾的最有效手段,而外交活动应成为占据两国交锋的主要有效方式。以史为鉴,120年前,日本舰队在黄海偷袭中国运兵船引发甲午战争;120年后,日本首相安倍悍然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引发了中日两国的全面舆论舌战,将舌战进行到底,中国要拿回本应属于自己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