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寺新建的寺门
昨(9)日,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绵阳市碧水寺灾后重建工程完工,在春节期间正式全面对公众开放。重建后的碧水寺越王楼等景点相互映衬,成为绵阳文化旅游的新地标。
据市文物局碧水寺李杜祠管理科科长李洪斌介绍,碧水寺重建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着重于保护文物,是集宗教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配套服务设施完美的城市休闲区。碧水寺重建中,加固后的山体和建筑,对存放文物起“金刚罩”、“铁布衫”的作用,在自然灾害面前不再受到损坏,同时也满足游客参观的需要。
据了解,碧水寺始建于唐代,称水阁院。宋代僧众信士依碧水崖扩建寺庙,易名碧水寺。寺内有唐代佛教摩崖造像。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发掘文物价值,塑造碧水寺文化特色,2006年开展的绵阳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对碧水寺内总体环境进行整治和规划设计,要把碧水寺改造建设成为绵阳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可在规划还没实施时,“5·12”特大地震发生,虽没有造成碧水寺内珍贵文物损坏,但是造成山体结构和建筑结构破损,对文物和到寺院参观的游客以及信众安全形成威胁。在征得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同意后,结合2006年市上的规划,重新制定了碧水寺灾后重建规划,并于2011年开始实施。(绵阳日报/记者 田明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