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一块汝窑瓷片,如果是真的也有收藏价值,起码它透露出真实的历史信息,它是时代遗物,会反射或沉积时代的精神特质。汝窑瓷片在造型美方面缺失了,但别的方面并不缺失。
汝窑瓷片与官窑、哥窑、定窑、钧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传世文物极稀。3月底,一件宋代汝窑瓷片天青釉花口洗将在拍场上拍,这只高度3.9厘米、口径13.7厘米的小盘的估价达6000-8000万港元。
早在北宋宣和年间,随使高丽的徐兢就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将“汝州新窑器”与“越州古秘色”相提并论。南宋时期叶寘的《坦斋笔衡》中更记载“汝窑为魁”。
汝窑瓷片存世不足百
与另外四大名窑相比,汝窑瓷片的存世量最少。故宫博物院瓷器研究专家王健华告诉《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上世纪80年代末,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家、已故的冯先铭先生根据研究认为约有60余件汝官窑存世,此后出土的汝窑瓷片既有官窑也有民窑,保守地说当今存量应不足百件。其余宋代名窑的存量依次为:北宋官窑不足200件,集中于台北、北京故宫以及一些世界知名博物馆内,如把南宋官窑也算上的话,数量大大超过这个数字。哥窑、定窑和钧窑的数量为几百件。
香港苏富比亚洲区副主席、中国艺术部国际主管仇国仕对《艺术评论》表示,根据出川哲朗2009年出版的《北宋汝窑青磁——考古发掘成果展》研究,目前来源有序的官汝窑数量是79件,绝大部分馆藏于全世界各博物馆中,仅有7件被私人所藏,分别为葵花水洗1件、圆形水洗3件和浅盘3件。
今年88岁的叶喆民先生自幼学习陶瓷,曾在故宫博物院从师陈万里、孙沄洲,赴全国各地考察窑址鉴定博物馆藏瓷,1977年,时年53岁的叶喆民首次发现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瓷片窑址。在其编纂的《汝窑聚珍》中记录了两只天青釉花口洗,一只高3.6厘米、口径13.5厘米,为“大英博物馆藏”,另一只汝窑瓷片高度3.9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9.4厘米,但标记了“藏处不详”的字样。
2012年3月,那只“藏处不详”的官汝窑瓷片终于浮出水面,这就是近期将上拍的汝窑瓷片。据业内人士介绍,上述2只天青釉花口洗在上世纪30年代由英国收藏家夫妇AlfredClark(艾弗瑞·克拉克)收藏。1936年他们将其中一只捐赠给大英博物馆。1950年克拉克先生去世后,克拉克夫人继续保留另一只花口洗直至1976年去世前才转由日本收藏,近期汝窑瓷片从另一位日本私人藏家手中流向市场。
三特征辨汝窑瓷片
目前艺术市场中虽然不少汝窑瓷片拍卖记录,但只有极少数汝窑瓷片成交记录被专家认可,如1992年纽约佳士得拍卖的一件直径8厘米的汝窑瓷片盘,原属于美国收藏家斯蒂芬·君尼库克三世的旧藏,被香港藏家区百龄以154万美元成交;另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汝窑瓷片三牺尊曾创下5000万港元的天价。
根据叶喆民的研究,汝窑瓷片的鼎盛时期可推测在宋元祐元年(1086年)至宣和末年(1125年),即哲宗、徽宗时期,前后不足40年。近千年后完整器件传世数量稀少是市场对汝窑瓷片倍加追捧的一个原因,此外哲宗、徽宗及历代对汝窑的推崇也加剧了收藏之风。明人沈节甫在《记录汇编》中说“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明代画家徐渭在《墨芍药》画中题诗“花是扬州种,瓶是汝州窑”……
历代有关汝窑瓷片的分析,以叶寘的《坦斋笔衡》、曹昭的《格古要论》和高濂《遵生八笺》较为详实可信。关于汝窑瓷片的典型特征,可以从底部工艺、釉中气泡、开片中观察。高濂《遵生八笺》说“底有芝麻细小挣针”是汝窑主要的工艺特点,向被视为辨别真伪的重要依据,并有所谓“裹足支烧”的专称(即器底不露胎体而用釉包裹,以耐火土制成环形支具垫烧)。支具上有3-5钉状凸起,汝窑瓷片烧成后在器物底部留下如芝麻大小的支撑痕迹,故称“底有芝麻细小挣针”。
目前市场上不少宋汝窑、汝窑瓷片鱼龙混杂,有的是杭州老虎洞修内司官窑址出的,有的是宋龙泉仿官的,有的是宋临汝、民汝窑出的,也有的是新仿打残的假汝窑瓷片。怎样看待这些汝窑瓷片标本,汝窑瓷片与传世器有何区别?
一、杭州老虎洞修内司官窑址出的汝窑瓷片标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官汝窑瓷片,与传世的官窑器有明显差异。因为在当时,它们就不合格,汝窑瓷片才打碎下埋的。当然也有好的标本,很少。故这些老虎洞修内司官窑址出的标本,只能作个参照。
二、龙泉仿官不能作为官窑器来看,做得再好也只是“仿官”。至少目前学术界没将它作为官汝窑瓷片。浙江金村窑、大窑等,有的就是黑胎,为龙泉仿官。目前有不少龙泉仿官片被作为老虎洞修内司官窑址出的标本。有当地人故意混在一起,因为这里涉及到经济利益问题。
三、汝窑址出的标本,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汝窑瓷片,与传世的汝窑器有明显差异。在当时,它们是不合格产品,汝窑瓷片打碎下埋的。同样宋临汝、民汝窑出的汝窑瓷片更不能作为汝窑器来看。
四、宋汝官窑器是亚光的,是仿玉的效果。宋官窑器与汝窑瓷片亚光的是一脉相承。龙泉仿官有玻化程度高的,也有少部分是亚光的。汝窑器址也出过玻化程度高的标本,但正因为它不是亚光的,汝窑瓷片才打碎没传世。我们不能因为有这种玻化程度高的汝窑址标本,来说它是汝窑瓷片(传世器中没有)。宋汝官窑器乳浊釉是亚光还是玻璃质,主要与窑温高低有关,当时的工匠在烧汝窑、汝窑瓷片时,有意识地控制窑温,汝窑瓷片好像是1225度,过了就呈玻璃质,汝窑瓷片被视为不合格产品,汝窑瓷片砸碎就地掩埋。不到就有生烧的感觉,不像现在可用电脑控制,完全凭经验,故汝窑瓷片成品很少。这也是宋汝窑瓷片传世品绝大部分呈亚光状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