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63|评论: 0

常德公寓奇女子,惊艳时代的苍凉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27 11:40 | |阅读模式
  静安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不仅因为静安古寺而得名,更是在不断诠释着古代先贤所追求的境界——“静安”。通过城区外形与内心文化的和谐统一,继而达到“优雅明静,繁荣内敛”的城市气质。追溯百年的静安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静安因文化而发展,因文化而繁荣,更因文化而灵动——文化成为了静安之魂。

  静安文化局长期致力于静安文化的发展,名人故居文化景点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成名于上海的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得不说的传奇人物——张爱玲。
   图片11111.jpg
  位于静安区常德路195号的常德公寓,原名爱林登公寓。常德公寓建于1936年,这套公寓原来是意大利人的房产,居住者多为社会中上层人士,张爱玲在这里住过五年时间,所以又称之为“张爱玲故居”。女作家陈丹燕在《上海的风花雪月》一书中有一篇张爱玲的公寓的描述“张爱玲的家,是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十字路口,那栋老公寓,被刷成了女人定妆粉的那种肉色,竖立在上海闹市中的不蓝的晴天下面。”20世纪50年代,张爱玲离开上海暂居香港,后来定居美国。由于张爱玲名声传外,至今仍有不少人到常德公寓寻找张爱玲的家,拍照片拍录像。

  张爱玲出身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她熟悉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最浓的上海洋场,心领神会上海人的功利、世故、练达、聪慧。较之执著、沉潜的京派文学,张爱玲的性格中多了一分灵性和洒脱,也少了一分浑厚和大气。在她的人生和作品中,既有小市民的世俗气和局促的小家子气,又有一股贵族式的骄矜。也许只有那样的环境,让我们看到了那么真实的一个张爱玲,也让我们通过张爱玲,看到了那个惊艳了整个时代的绝世才华。

  少年不幸的张爱玲1943年回到上海,并开始发表作品以卖文为生,成为职业作家。先为英文杂志发表艺术评论,后发表中文作品,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发表之后,张爱玲一举成名。

  从1943年到1945年,张爱玲在上海沦陷区晦暗的文学气氛中达到其创作生涯的全盛时期,其文迅速出名,也因为不同势力各怀鬼胎的吹捧而声名大噪,大红大紫。她一生中大部分重要作品均在这一时期创作完成,那一时期的张爱玲还不到25岁。

  从文学史的角度上看张爱玲的作品,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及至之后,中国处于社会民族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大浪潮中,这一时期的作家要么是立于潮流之上呐喊助威,要么在完全对立的文艺争论中被抛弃,以至于被迫退出这个舞台。作为张爱玲这样“无家无国”、完全以写没落家庭中男女情感、家庭伦理为题材的作家,能够立足和成名,实在有太多偶然。正像她的作品《倾城之恋》中有一段话:“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成全她,一个大的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个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处。”

  作家柯灵曾经说,如果不嫌拟于不伦,只要把其中的“香港”改为“上海”,“流苏”改为“张爱玲”,简直是天造地设。光怪陆离的沦陷区成就了张爱玲创作的全盛期,也造成了其一生的悲剧。也只有在几十年之后再去看,已被淹没的时代,已被淹没的人,她的作品如一株静静的藤萝,慢慢的腐蚀着她金色的文字的光。

  回首仰望这栋乳白色的小楼,似乎没有想象中那般高达,如今,她只是静静伫立,诉说着那段风华绝代的奇女子的惊艳往事。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