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小县城,但城南新区却有一座水域面积400亩的湖,名莲花湖。 莲花湖是一人工湖。 前几年西充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为把西充建成山水园林小城,当时的县委政府领导在一片骂声中将此湖建成。而今,当年骂得最起劲的那些人常常徜徉于湖畔,尽情享受这小城千载难得的湖光山色。 学校就坐落在湖边,而我办公室在三楼,一开窗,莲湖美景便扑面而来,时而波光粼粼,时而薄雾袅袅,时而白鹭翩飞……
一天, 弟子问:“老师,湖里不见半枝莲花,为何叫莲花湖?” 这倒是我不曾在意的。“莲花”,多么雅致的花,而这“莲花湖”之名却是俗的。全国各地以此为名的湖想必过千,这一原本的雅名却已然沦为“翠花”之类了。 于是便理论起这湖得名的来由。 没有请教当时为湖取名的领导,我便不揣冒昧,臆测一二。 想必这湖应该是状如莲花的了。站在学校的最高处观湖,湖向两处荡开,似乎就是两瓣莲花了。我有些确信这便是她之得名的来由。 但又一想,是否太简单了点?西充号称文化县,此湖建成之后,便有本土诗人吟出“半城山色半城湖”之佳句,仅以其状而名之,大大的没“文化”。
于是便想到了何子芝。何子芝,宋代西充人氏,于史无传,但他为超度其母亲杨氏亡灵而书写和绘制了《妙法莲花经》,却使其名显于后。此经卷抄成于1044年(宋庆历四年),共7卷,每卷长在11米至15米之间,宽约31厘米,共计6万余字。经文用金银泥书写在磁青纸上。每卷前皆有长约1.5米的经变图。其内容为佛说法图及各种佛教故事,并有何子芝夫妇的供养及有关题记。经变画的风格上承吴道子,下启李公麟。每卷经文的包首均用北宋特有的捻金线织成的樗蒲锦装裱。可惜,这部经卷不在西充,而于1986年在山东即墨发现。经国家级专家鉴定,北宋时用金银书写经文是中国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书写经文的磁青纸是宋代特制的名纸,是迄今能见到的最早、最精的制品之一。 西充人历来向佛。唐代著名高僧,华严宗五祖宗密,便是西充多扶人(俗名何炯,因出家后常坐禅陕西户县圭峰草堂寺,世称圭峰禅师)。可见,将湖以“莲花”名之,应该是有些佛缘的。 在所有花木中,莲花与佛教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与佛教传说和教义是分不开的。据佛经记载: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萨,下凡降生到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处。佛陀(佛教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意为觉悟者)降生之前,净饭王的宫廷里出现八种瑞祥,百鸟群集在王宫顶上,鸣声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开,尤其是池沼内突然开放出大得像车盖一样的奇妙莲花。王后摩耶夫人这时心中得到预感,便退入后宫凝神静思。菩萨便化作一头六牙白象来入胎了……佛陀后来得道,每当他传教说法时,坐的是“莲花座”,相应的坐势叫“莲花坐势”。莲花就成了佛教经典中常常提到的象征物。 坐落在湖边的那尊雕塑似乎也印证了我的臆测。
雕塑位于学校大门的对面,那是一尊不锈钢和青石的混雕。青石雕塑犹如一座大山突然崩裂,山顶不锈钢雕状如莲瓣,又似佛手拈花,直从山顶冉冉跃出,令人仰之向佛。雕塑的底座是一只状如乌龟的灵兽,其实那是赑屃(bìxì),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善负重,所以旧时大石碑的石座多雕成赑屃形状。 看来,这看似几分俗气的“莲花湖”,却也蕴涵着几分的雅致,难解的佛缘了,而那莲湖的“死水”倒是该作“止水”了。 每每从莲花湖畔走过,常常想起“心如止水”这一成语来。但这一境界,我至今还未修炼得来。 于是,我打开窗,冬日里的那一弯新月,正映照在静静的湖水之中……(文/四川省西充中学校长 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