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蓬安县城一江之隔的锦屏镇,有场、有街,似乎没什么特别,但翻阅历史,却让人发现其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曾是蓬安县城所在地。
不仅如此,锦屏镇曾作为州、县治所,走过1261年的时光。然而,这个小镇引来人们众多目光的,却并非这段历史,而是因为,她是我国赋圣司马相如的故里。
1时过境迁
赋圣故里淹没在场镇里
锦屏镇又名陵江镇,狭长的街道仿佛在向人们暗示它悠久的历史。
据《蓬安县志》记载,南北朝时,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分安汉北置相如县。《益州记》说“神祠在东,祠北下步者水次为步也。唐析东境建朗池,析西北境置新政,析东南境置岳池。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相如县移于今州治处。”据此,相如县存在了900年,直到明洪武年间才被撤并入蓬州。因此,锦屏镇先后为蓬州、相如、莲池、蓬安等州县治所。
行走在锦屏镇上,狭长的石板街,低矮的穿斗木结构建筑民房,以及抬头可及历经数百年沧桑的黄葛树比比皆是,古韵犹存。
据镇上工作人员介绍,锦屏现有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文庙、武庙、龙神祠、天主堂、城隍庙、玉环书院、真武宫等。还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抚琴咏赋的琴台遗址,以及“鲁公石”。
然而,司马相如的故居在哪呢?却无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
蓬安学者邓郁章认为,司马相如的故里在锦屏,已是不争的史实,由于历史久远,司马相如的故居究竟在场上具体哪个位置,已不可考。“今天我们说司马相如故里在锦屏,应该是个大的概念。”邓郁章举例:就像落下闳是阆中人一样,但他究竟生于阆中何处?没人能拿出令人信服的依据。
在史学和文学界看来,司马相如是享有“辞宗”、“赋圣”等盛名的文坛巨擘,巴蜀文学的奠基人。他在文学上的地位和作用可与李白、苏轼比肩。不仅如此,司马相如还是将西南各民族团结统一于大汉疆域名垂青史的“安边功臣”。他与卓文君远在公元前就演绎出的自由恋爱,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典范。
2正本清源
史学家厘清原由
近年来,由蓬安县政府打造的歌剧《相如长歌》,走红省内舞台。随着该剧的频频上演,有关“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的观点,已越来越被更多的史学界人士认同。
有关司马相如故里的探讨,源自史料。相当长的时期,司马相如系成都人,似乎成为定论。该定论的形成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关。该列传中载: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而《汉书·司马相如传》中的记载也如此。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南充和蓬安两地的部分专家、学者,却从六朝以来的史料、特别是梁天监六年置相如县史实,对司马相如故里成都一说产生质疑。
据邓郁章介绍,大量史料显示,司马相如的故里在蓬安。其中较早的记载,当数北周时所修《周地图记》。上载:相如县有相如坪、相如故宅,因以名县(郡)。唐中期《元和郡县志》也载:相如县,周闵帝省县。相如故宅在县南二十五里,居滨嘉陵水,有台名相如琴台,水北有相如坪。
而五代后晋所出《旧唐书·地理志》中,对此也有说法:相如,汉安汉县地。梁置梓潼郡,周省郡,立相如县。以县城南二十里有相如故宅二,相如坪,有琴台。
历史上相关的古诗文中,对司马相如的故里也有记载。
2004年10月,“司马相如与巴蜀文化研讨会”在蓬安县举行。人们注意到,该研讨会的主办方除了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外,还有司马相如研究会。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李大明与会认为,关于相如故里在蓬安的记载,应该说文献上的依据是比较多的。“但是,《史记》《汉书》所谓相如为‘蜀郡成都人’的记载,又确乎言之凿凿。迄今相信者亦为多数。然而我注意到,古代学者亦有人对此提出过疑问。”
3历经战火
古镇原貌不可复觅
徜徉锦屏镇古街小巷,初春依然散发着些许寒气。在当地居民看来,利用相如古镇开发旅游资源,是提高锦屏镇知名度,改善大家生活的有效途径。
据蓬安县文管所负责人介绍,目前,锦屏及隔河相望的蓬安县城与司马相如相关的古迹有10处。当地政府已对其进行规划,适时对古迹进行复建或开发利用。
锦屏古镇的古,不仅在于历史,还在于其带有古老色彩的街道和植物。目前,场镇上有6棵保护完好的古黄葛树,它们都长于古相如县南门的县衙门和州衙门的遗址处。有趣的是,原衙门边的两棵黄葛树,如今都被居民的住房包围,形成“房中长树,树长房中”的少见景观。
作为州、县治所长达1261年的锦屏,可谓历经战乱,阅尽人间沧桑。据史料记载,唐至明代锦屏的城墙先后毁于战乱。虽然清康熙四年、五十四年,乾隆三十一年,三十五年相继修缮,但今旧城原貌已不可复觅,仅存断壁残垣见证着当年这座城镇的雄姿。
锦屏镇背后有座锦屏山,山虽不高,但却分布有文庙、武庙、抚琴台、洗砚池等古时建筑和遗迹。有意思的是,武庙天井中的两棵古树,人们赋予了不少传说与故事。一棵是三四百年的金桂树,开花时节,香飘四野,为人们尊崇。一棵是两三百年的山楠树,常年绿叶拂翠,引得众鸟停驻其间,有百鸟朝林之盛。
4司马相如
蓬安人的自豪
2007年10月,相如故里文化旅游丛书出版。该丛书共分五册,分别以《司马相如故里在蓬安》、《相如故里风光吟》、《相如故里故事集》、《司马相如与巴蜀文化研究论集》、《司马相如作品注释》为题,向读者全方位展示司马相如文化。
四川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认为,相如县设置长达800余年之久,亦属很长一段真实历史。蓬安宝地,为何蒙古人青睐,先后赐以相如县、相如别业、长卿桑梓称谓?必有其据。让古相如县文采重辉,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愿望。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教授、蓬安人陈显泗认为,蓬安和南充的学者大胆提出“相如故里在蓬安”的观点,表现出极大的学术勇气。作为蓬安人,我引以为豪。
如何评价司马相如的历史功绩呢?西华师大教授徐才安认为,司马相如是汉文章的魁首,被人誉为“赋圣”,他同时又是民族和睦的使者。当年汉通南夷的消息传到西夷,武帝曾问相如个中利好,结果观点不谋而合,武帝因此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令他再通西南夷。
邓郁章说,大量研究表明,司马相如不仅是文化教育的功臣,还对琴艺、织锦工艺有着贡献。而他追求美满婚姻之举,亦可称之典范。
“当年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回到京师后,因被人诬告而丢官。”锦屏镇文化站干部说,他因此愤而携妻卓文君离开京城,千里迢迢来到蓬安利溪镇的两河塘,于此建茅舍、筑琴台。夫妻两人重操旧业开酒店,直到汉武帝重新召唤进京。至此,人虽走,却留下琴台和故墅。
南充晚报记者 李波/文 邹文虎/图
(下图:司马相如出生地遗迹——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