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87|评论: 12

[转帖]文化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4 13:05 | |阅读模式

文化是什么?


  一.难谈的文化
  二.十种文化定义
  三.提纯
  注释和参考文献

  
  一.难谈的文化

  文化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范畴。那么,什么是文化呢?这实在是一个很难谈的问题。为什么?因为它大,它是卡大卡大的。任何一种东西,如果过于卡大,谈起来就会无所适从,非常容易流于空泛与高度抽象。小学生应该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个猴子,下山后跑到园子里,看到又是西瓜又是桃子又是玉米,于是,猴急起来,一会摘这个一会摘那个,瞎忙了半天,出园时气喘吁吁的抱着一个西瓜,又看到一只兔子,于是丢掉西瓜去追兔子。追不上,结果什么都没捞着。好可怜的猴子。
  由于文化难谈,所以就有人抱怨了。比如,罗威尔(Lowell)说:
  【……我被托付一项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字来范围它的意义,这正像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着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所不在。】[1]
  这股怨气从外国扩散到中国,有人抱怨文化定义太多,并提出了建议。比如,学者钟敬文说:
  【要讨论文化的种种问题,必须先大略弄清楚什么是文化。因为对这个术语,现在许多学者,只把文学艺术、哲学、伦理、宗教等算作它的内容;有的学者定得广泛些,包括科学、技术、语言等在内。也有的学者定得非常狭隘,只限于文艺或某些学说(如孔孟哲学、宋元理学之类)。总之,大家对于“文化这个古老词汇改变出来的新术语的涵义,在理解上彼此颇为分歧。这种现象多少是不利于我们今天对文化问题的认识和讨论的。……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与其沿用某些哲学家、思想家史学或文化史家等的文化概念,倒不如采用人类学者(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者)所使用的概念更为适合些。自然,人类学者的文化定义或范围,彼此也不是完全一样,但是大体上是相同或比较接近的,这种定义的特点就是范围广泛。凡人类(具体点说,是各民族、各部落乃至于各氏族)在经营社会生活过程中,为了生存或发展的需要,人为地创造、传承和享用的东西,大都属于文化范围。它既有物质的东西(如衣、食、住、工具及一切器物),也有精神的东西(如语言、文学、艺术、道德、哲学、宗教风俗等),当然还有那些为取得生活物质的活动(如打猎、农耕、匠作等)和为延续人种而存在的家族结构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组织。】[2]
  很显然的,要真正了解文化这个大东西,需要涉及非常多的方面,如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伦理、制度、一切器物、科学工艺等等,一应俱全。面面俱到的了解,不太可能,也没必要。
  我们认为,企图用一句话来概括文化,是一种牵强的做法。因此,本文并不想走前人的老路,不想在众多的文化定义中硬生生的挤进来一个新的定义。本文目的在于,提取那些文化人类学所谈及“文化”的最基本的部分,做出观察与总结,从而对文化的特点进行归纳提纯。
如果能做到这样,就功德圆满了。

  二.十类文化定义

  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cultura来源于cultus,而cultus又是 colere的过去分词。因此,Colere是Culture的最初来源,意为耕作土地。后来,这个词语不断的引申与演变,成了今天所谓的文化。
  在工具书里,对文化的定义采用的一般是“总和式”的定义,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比如《辞海》上的文化定义:
  【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都具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阶级社会中,它具有阶级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的基础。】
  《社会简明辞典》也有相似的定义:
  【从广义来说,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文化是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可见,在广义上,文化几乎指人类在存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在狭义上,文化又侧重于指精神观念、意识形态等等。
  最早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Tylor)。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一书中,劈头就说: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 、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的人所掌握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即复杂的整体)。】[3]
  很明显的,泰勒的定义属于一种描述性的定义,即通过列举成分的方法来定义文化。这种描述性定义有一个通病,就是它本身是一个大杂烩,但它又常常无法无法囊括所有的文化,比如,“语言”就不出现在泰勒索的定义里,但语言难道不是文化吗?尽管可以在描述后面加上“等等”一词,但这很容易造成忽略。
  美国符号人类学者格尔茨,在批评泰勒的定义时说:“泰勒式大杂烩(pot-au-feu)理论方法会将文化概念带入一种困难”,并从符号学的理论来给文化下定义:
  【(文化是)使用各种符号来表达的一套世代相传的概念,人们凭借这些符号可以交流、延续并发展他们有关生活的知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4]
  泰勒的文化定义对后来的影响很大,很多学者都试图给文化下定义,“给文化下定义”也成了一种文化。
  在对文化的定义中,最有代表性且一直影响到今天的,要算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A.L.kroeber) 和克罗孔(Clyde Kluckhohn) 合著的一本书《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这本集大成的书,由哈佛大学的考古学与民族学的Peabody博物馆于1952年推出(Peabody Museum of Archeology and Ethnology, Harvard University, 1952),收集了1871年到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至少164种。
  如果能找这本书,对了解各国学者对文化的看法,从而厘清文化定义,是一个较大的帮助。该书在中国大陆还没有,不过,在湖北人民出版社的《殷海光文集·文化篇》里,引用了该书的47个比较突出的定义,我们可以精选出一些来,予以转引、归纳,并加上一些其他地方的定义。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8-3-24 13:06 |
 第二.历史性的定义
  这类定义的主要特点是,不是从文化的实质入手,而是把文化放到历史的层面,强调文化是由历史传递下来的社会遗产。这种定义的缺点是,过于强调历史的传递性,而掩盖了人在文化传播与创造中的主动性。
  Sapir:文化是人类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之任何由社会传衍而来的要素。(1921年)
  Park and Burgess:一个群体的文化乃社会遗产之全部及其组织。这些遗产获得了社会意义,因为各个种族各有其不同的气质以及群体之历史的生活。(1921年)
  Bose:……文化包含着在一群人之间流行着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代代相传下去。(1929年)
  Mead:文化乃传统行为的全部丛结。这样的丛结为人类所发展,且为每一代继续不断学习着。……它可以指一个社会所特有的传统行为形式;有时可以意指一群社会的传统行为形式;有时可以意指某一种族的传统行为形式;有时意指某一地区的传统行为形式;也有时意指某一时期的传统行为形式。(1937年)
  Sutberland and Woodward:文化包含那能够从这一代传给另一代的每一事物。一个民族的文化乃其社会遗产。这种社会遗产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使用工具的技术,以及交通方法。(1940年)
  Jacobs and Stern: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系因人有文化。文化乃社会遗产。社会遗产不是借生物遗产的方式经由种质细胞递衍下来的,而是借独立于遗产方式的方式递衍下来的。(1947年)
  Parsons:文化系由那些与行为相关的模式构成的。人的行为结果可以传衍给下一代。这里所谓传衍,并非借生物种质而行的传衍。(1949年)
  美国社会学家福尔森:文化是一切人工产物的综合。包括一切人类发明并由人类传递后代的器物的全部,即生活习惯。[7]
  日本文化学家湘孝男:(文化是)由后天被造成的,成为群体成员之间共通具有且被保持下来的行为方式(也可以叫模式)。[8]

 楼主| 发表于 2008-3-24 13:06 |
  第三.行为模式或生活方式的定义
  Wissler:文化是一个社群或部落所遵循的生活方式。文化所包含一切标准化的社会程序。一个部落文化乃该部落所遵循的信仰和程序之聚集。(1929年)
  Gillin and Gillin:各式各样支配社会行为的风俗、传统、态度、观念和符征,便是文化。每一群体,每一社会,都有一套明显的或不明显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是多少为该一群体的分子所共有的。这些模式从上一代到下一代,而且也常常会改变。这些共同的行为模式我们叫做文化。(1942年)
  Bennett and Tumin:文化是一切群体的行为模式。我们把这些行为模式叫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一切人群之可观察的特色。“文化”事实乃一切人类所有。这一群体与那一群体各有不同的文化模型。这不同的文化模型将任何社会与其所有其他的社会分别开。(1949年)

 楼主| 发表于 2008-3-24 13:07 |
 第四.观念的定义
  这种定义的特色是,认为文化是所有观念的总和。显然的,这种定义的范围过窄,因为仅仅观念并不能完全概括文化。
  Wissler:文化是观念之确定的联结丛。(1916年)
  Ward:一个文化是一个社会结构,一个社会的有机体,而观念则是它的胚芽。(1903年)
  Blumenthal:文化是过去的与现在的文化观念之总全。所谓文化观念,乃保有该一文化者所能借符志来交通的东西。因此,所谓“文化的”,意即“可借符志以行交通” 的东西。(1937年)
  Osgood:文化包含着关于人的一切观念。(1940年)
  Taylor:如果我们把全体的文化看作是一个记述的概念,那么,所谓全体的文化意即一个人一生下来由学习得到的或由创造得到的一切心灵建构或观念。“观念”一词包含这些范畴,例如,态度、意义、情操、情感、价值、目的,兴趣、知识、信仰、关系、组合……如果我们把全体的文化看作一个说明的概念,那么所谓全体的文化意即我们的一切心灵构造。……文化本身是由感念构成的,而不是由程序构成的。(1940年)
  J.Ford:简单的说,文化可以定义为观念之流。这一观念之流借符号征行为、语言、指导或模仿来从这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1949年)
  殷海光认为,这种观念论,对把文化学研究引入社会的实际层面,帮助很少。因为,既是想法、观念,那就是藏在脑子里的东西,不一定要表现出来。表现形式固然需要背后的观念支撑,但观念却不一定产生表现形式。谁都想当总统,但总统难当,所以,一般人都没有在“当总统”上有所表现。

 楼主| 发表于 2008-3-24 13:06 |
  第一.描述性的定义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需要详细介绍。这种描述性定义所着重的是文化的整体性,并相对具体的罗列出文化的重要成分。泰勒的定义就是典型的描述性定义。其他学者的定义如下:
  Lowie:我们所了解的文化是一个人从他的社会所获得的事物之总和。这些事物包含信仰、风俗、艺术形式、事物习惯和手工艺。这些事物并非由他自己的创造活动而来,而系由过去正式或正式的教育所传递下来的。(1937年)
  Malinowski:(文化)显然是一个整全。这一整全包括器用,各种社团的法规、人的观念、技艺、信仰和风俗。(1944年)
  Kluckhohn and Kelly:文化是一个整体。这一整体包含着器物、信仰、习惯,以及被这些习惯所决定的人的活动之一切产品。……当我们把一般的文化看作是一个叙述的概念时,意即人类创造所累积起来的宝藏:书籍、绘画、建筑等等。除此以外,还有我们适应人事和自然环境的知识:语言、风俗、成套的礼仪、伦理、宗教和道德,都在文化范围以内。(1945年)
  Kroeber:……一堆学得的和传承的自动反应、习惯、技术、观念和价值,以及由之而导出的行为,乃构成文化的东西。文化是人类所持有者,别的动物没有文化。(1948年)
  Herskovits:文化根本就是一种造型。我们借着这种造型来记述全部的信仰、行为、知识、制裁、价值,以及那标致任何民族的特殊生活方式之目的。(1948年)
  我国学者梁漱冥也曾经用描述的方法给文化下过定义:
  【所谓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括起来,不外三个方面:(一)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艺术等是,文艺是偏重于感情的,哲学科学是偏重于理智的。(二)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对于周围的人——家族,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方法,都属于社会生活方面,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是。(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人类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是。】[5]
  上面都是一句话搞定,另有详细列举文化成分的。例如,在《陈序经学术论著》中[6]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学者Ratazel在其1885年的著作《人类的历史》(the history of mankind)中将文化分为九类:(一)言语;(二)宗教;(三)科学和艺术;(四)发明和发见;(五)农业和出牧;(六)衣服和装饰;(七)习惯;(八)家庭与社会风俗;(九)国家。
  人类学者Wissler在1923年的著作《人与文化》(Man and Culture)中,也将文化详细分为九类:
  (一)语言文字;
  (二)物质的特质:(a)食物习惯;(b)住所;(c)运输与履行;(d)服装;(e)器皿用具等;(f)武器;(g)职业与工业;
  (三)艺术:雕刻描写书画音乐等
  (四)神话与科学智识等
  (五)宗教的动作:(a)礼仪的形式;(b)病人的看待;(c)死亡的处理
  (六)家庭与社会制度:(a)婚姻的形式;(b)亲切关系的计算方法;(c)遗产;(d)社会管理;(e)游戏与运动
  (七)财产:(a)不动产与动产;(b)价值与贸易的标准;(c)贸易
  (八)政府:(a)政治的形式;(b)司法及法律的手续
  (九)战争
  比Wissler更详细的,是人类学者hankins在1928年的著作《社会的研究绪论》。其中将文化分为八类:
  (一)言语与交通:(a)姿势与标帜;(b)说话;(c)文字
  (二)实际智识与工艺:(a)食物;(b)衣服;(c)住所;(d)用具与使用法;(e)财产;(f)个人服务与职业;(g)交易;(h)运输
  (三)自然发生的团体及风习:(a)恋爱;(b)婚姻;(c)家庭;(d)血统关系的团体,以及他们的权利与义务;
  (四)关于人与世界的理想与实际:(a)神话;(b)魔术;(c)神学及宗教的动作;(d)医药的信仰与实用;(e)科学的智识与实验的方法
  (五)范围个人关系的理想与实际:(a)举止与礼节的形式;(b)私德;(c)自由结合;(d)游戏与运动
  (六)范围共同方面的个人的关系的理想与实际:(a)伦理的风俗与制度;(b)司法的形式与制度;(c)政治的组织与制度
  (七)艺术与装饰:(a)个人的装饰;(b)画图描写与雕刻;(c)音乐;(d)建筑
  (八)战争与外交
  上面对文化成分所做的列举,都有其主观性与时代的局限性。正如陈序经所说:“分析是我们对于文化认识上一种权宜,文化本身并没有这回事”。文化本身是一个整体,它的每个成分都是有联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3-24 13:08 |
  第九.对传承与存在的概括式定义
  M.Titiev:文化是事物、价值、符号的意义,以及一再复现的行为方式之全部范围。这一再复现的行为方式的功能是指引社会里个人的动作。文化的任何层面都不能借生物遗传的途径传递给下一代,而且每个人必须在出生以后学习属于他的文化。即令某个人死亡,文化的模型或罗聚形态还是继续存在的。(1963年)
  这是一个很好的定义,它概括了文化的传承关系与存在方式。

 楼主| 发表于 2008-3-24 13:09 |
 第十.质量比较好的定义
  在前面九种比较具体的定义的定义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比较客观的定义。
  陈序经:文化是人类适应时代环境以满足其生活的努力的工具和结果。(《东西文化观》)
  《文化学概论》: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成无形的成果。[13]
  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克鲁伯和克拉克在164种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他们的文化定义:
  文化是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取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德望显著成就,包罗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14]
  还有很多很多的文化定义,可以一直列举下去,但上面十种类型的文化定义,已经足够囊括对文化的基本观念。为了避免再罗嗦,我们单刀直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4 13:09 |
 三.提纯

  经过以上陈述,我们对文化做出结论上的提纯。
  第一.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并享用的,只有人类才有文化,动物并没有文化,动物依赖的只是本能。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动物存在文化,“一切证明动物有文化的尝试,到现在只有失败,没有成功。”(人类学家ellwood语)
  第二.文化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而创造,二是纯粹由于人类的好奇与创造冲动。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产生文化。
  第三.文化是普世的。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人都可以共享或适应。一种文化,由一时一地的人创造,但后来者、外来者均可以共享或适应。这是因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而人类都是大同小异的。虽然,也许这种共享或适应,需要一定时间。
  第四.文化与基因不同,它不是一个人先天就带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中得来的。每个人,自打离开娘胎,就进入了人类文化的作用之中。人类的生老病死全部处于文化之中,文化模式并不因某个人的死亡而终结。鲁滨逊虽然在孤岛,但他已经带走了文化。当然,如果一出生就被送到孤岛,那么这个人是没有文化的。
  第五.文化是进化的。之所以进化,是因为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不断的对文化现象进行批判、吸收,使之在这种循环中前进。当一种文化不再进化、不再更新,那么,它就成了死的文化。
  第六.文化进化的速度,呈现着加速度的迹象。一万年前和五千年前没有多大的改变;在三百年前,大家还老死不相往来,出远门还坐马车,还没有电话电视网络,但经过三百年风驰电掣的进化后,成了今天这副“全球通”的样子。
  第七.所谓“东方文化是精神文化、西方文化是物质文化”等等诸如此类的二分法,纯粹是一厢情愿的臆想。请问:基督教、康德学说、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弗洛依德心理学、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柏拉图理想国、罗素悖论、哈耶克等人阐述的自由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蒙田的随笔文学、福柯对规训与惩罚的研究、尼采与叔本华的悲剧论、雪莱与拜伦的诗歌,等等等等,是物质还是精神?祖传的那几亩地、种田、织布、孔庙、皇宫、汉服、柴米油盐、万里长城,等等等等,是精神还是物质?
  第八.人的本性有善有恶有不善不恶,有人聪明有人白痴,有人坦诚有人厚黑,有人善良有人残忍,而文化是人创造的,因此,人的本性、人的智识、人的思想观念,直接投射到了文化里,使得文化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表征。文化的表征直接反映了身处其中的人的行为。
  第九.基于第八条,我们说:在文化的所有实质成分中,我们不能把“好的”、“看着顺眼的”当成文化,而把“不好的”、“怎么瞧怎么别扭的”当成不是文化。文明修养、慈善公益、相互尊重、努力奋斗、美丽恋爱、幸福家庭等等,固然是文化,但血流成河的战争、宗教迫害、凌迟示众、绞刑架、贞操锁、裹小脚、抽大烟、太监、迷信、东方专制主义等等,也是文化。动物是干不出这些杰作的。
  第十.文化最主要的部分是价值观念。没有价值观念支撑的文化,就好像被抽空了的器皿。
一个社会,处于不同的时代,那么相应的,需要变更掉与时代不适应的价值观念,转而寻求不同的价值观念来与该社会匹配。
  第十一.由于文化是进化的,所以文化有优劣。这并不是说,某种文化十全十美,某种文化一无是处。因为人性不变,所以任何一种文化都不会十全十美。
  文化的优劣表现在,某种文化的器物比另一种文化的器物要更符合人们的使用。比如,汽车比马车跑得更快、更便捷,人们开始使用汽车,而不再创造马车,于是“汽车文化”就兴了起来,而“马车文化”则逐渐消沉乃至于消失。当然,以后还会有更符合使用的交通工具来取代汽车。
  文化的优劣还表现在,某种文化的思想观念部分,比另一种文化要好、要符合人们的价值取向。举个简单的例子,古人喜欢小脚,于是“小脚文化”就新了起来。“小脚文化”背后是一种男权专制的思想观念在作祟。当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新、男女部分平权之后,“小脚文化”自然就不再符合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于是就逐渐趋于消亡。这就是文化的进化。
  又比如,在小农社会里,人们奉行的生育法则是“养儿防老”,生孩子就跟生猪仔一样,都是一窝一窝的。但是,当到了工业社会,原有的家族本位逐渐退化,退化成了现代的小家庭,再加上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问题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严重,于是人类在生育的思想观念上发生改变了——因为谁都要工作,谁都没有功夫一天到晚给孩子换尿布——所以,“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今天就逐渐趋于消退。这也是文化的进化。
  再比如,人类的性文化原本只是在“生育模式”上兜圈子,但当保险套被发明之后,性文化马上就发生了“巫山云雨”的改变。大家可以放心“笑脸上床”而不必再担心会导致生育而带来不便。今天,人们对待性的观念,主要已经不再是生育,而在于享乐。这也是文化的进化。
  第十二.文化的优劣性,在本质上是由于文化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小农社会的文化比起工业社会的文化,是有时代性的差距性的。农业文化就应该放在农业社会里,而在工业社会,需要与工业社会互相匹配的文化。
  第十三.正所谓“文化即是梅毒”,不管如何进化,任何文化本身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任何文化永远都是一个好坏杂陈的整体。好与坏就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分不开的。
  打个形象的比喻,文化就像一个女人,她是一个完整的、优缺点共存的人,她的温柔和她的泼辣融于一身,如果你想要拥有这个女人,那么,你在享受她的温柔的同时,也得忍受她偶尔的泼辣。
  在一个汹涌澎湃的强势文化面前,“好的”固然得要,“坏的”也得要。想要就得“好坏全要”,不想要也得“好坏全要”。那些本着所谓“科学精神”来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企图,纯粹是一种傻乎乎的的妄想。
  “文化选择论”(即认为文化是可以任意取舍的)已经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请问:梅毒是好还是坏?为什么梅毒会流传到中国[15]?请问:艾滋病是好还是坏?但是中国打开国门、改革开放之后,艾滋病不是进军中国了吗?请问:西药的副作用是好还是坏?如果因为副作用而拒绝西药,岂不是因为吃饭会噎死而从此不吃饭吗?
  以上提炼的关于“文化”的十二个结论,是以后所有论说的基础。

  纪龙天  2007.11.6  2008.3.20小改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注释·参考文献
[1]转引自《殷海光文集·文化篇》 湖北人民出版社 页2
[2]《话说民间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 页35
[3]《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页1
[4]《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页4
[5]《文化建设后与西化问题讨论集》(下集),帕米尔书店1980年,页392
[6]《陈序经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页17-19
[7]《文化建设与西化问题讨论集》帕米尔书店1980年,页415
[8]《简明文化人类学》,作家出版社1987年,页37
[9]《文化和社会制度审视》,载《社会科学中的文化概念》,剑桥大学1973年
[10]南达《文化人类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页46
[11]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页18
[12]《文明与文化》,求实出版社1982年,页45
[13]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文化艺术教育丛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页12-13
[14]《文化:人类的镜子——西方文化来历论导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页12
[15]对梅毒传入中国的历史,参看李敖《“文化太保”谈梅毒》

 楼主| 发表于 2008-3-24 13:08 |
 第八.消灭力比多•突出主体性的定义
  力比多(libido)指性欲、爱欲。人的力比多太多,得消一消。实际上,这一定义强调的是,作为主体的人类在文化中的本质意义。
  弗洛依德:所谓文化,就是有条不紊地牺牲(或消灭)力比多,并把它强行转移到对社会有用的活动和表现上去。[11]
  《苏联大百科全书》1973年:文化概念最初是指人对自然的有目的的影响,以及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培养不仅包括培养人们遵守现有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也包括鼓励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要。任何社会的文化观都包含这两层意。[12]

 楼主| 发表于 2008-3-24 13:07 |
 第六.发生或行为的定义
  这一定义的特色是,强调文化的行为性和动力性。文化是正在发生的,它与人是互动的,人的行为其实就是文化行为。
  Winston:从一重要的意义来说,文化是社会互动的产品。人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以内是文化行为。个人的习惯模型是由适应既成的习惯模型而形成。在这个范围以内,人的行为就是文化行为。这种既成的习惯模型是文化之不可分的一部分。而个人是生长在文化里的。(1933年)
  Murdock:学习过程与社会二者的交互影响,在每个人群里产生一套借社会来传递的适应行为。这一套适应行为是超乎各个人的。因为,同一个文化为各个人分享;它的作用比各个人生存的时间长;它的质量大大地超过任何单独的个人的独自努力所获得的成就。“文化”一词是用来表示这一由后天习得并且由社会传递的系统。(1949年)
  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S·南达:文化作为理想规范、意义、期待等构成的完整体系,既对实际行为按照既定方向加以引导,又对明显违背理想规范的行为进行惩罚,从而遏制了人类行为向无政府主义倾向发展。[10]

 楼主| 发表于 2008-3-24 13:08 |
  第七.心理的定义
  这一定义,把文化等同于人类为了适应环境、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而使用的方法或选择。其缺点是,文化固然是人类为了适应环境而创造的,但还有一些文化是基于人类创造的冲动,比如绝大部分的文学、艺术、诗歌。
  Katz and Schanck:文化之于社会,正如人的性格之于人的机体。文化包括一个社会特殊建构的内容。文化是个人在特殊社会衬托里所遭遇的气氛。(1938年)
  C.S.Ford:文化系由解决问题的传统方法构成的。文化也由许多反应构成。在一个文化中,大家都会接受这些反应形式。因这些反应形式在实际生活曾经行之有效。简单的说,文化是由学习得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构成的。(1942年)
  Kluckhohn and Leighton:在人类所遭遇的问题之中,有许多问题是一再出现的,有些问题则是无可避免的。而人类应付这些问题的方法受人类禀斌的生物学的装备限制,而且也受外界某些事实限制。但是,对于最大多数问题,解决的可能途径则千殊万别。任何文化系由一组习惯的和传统的思想方式、情绪和反应方式构成,这些方式足以表现一个特殊社会在一个特殊的情境里应付问题时特别不同的地方。(1946年)
  Morris:一种文化是生活的蓝图。一群互相影响的人本着这一蓝图而特别好尚某些行为动机而不好尚别的行为动机。我们在这里所当着重的字眼是“好尚”。选择,是生物生存的一个要素。生存即是作选择。一种文化是被一群人所采用且在时间中传袭下来的一种选择模型。(1948年)

 楼主| 发表于 2008-3-24 13:07 |
  第五.结构的定义
  这种定义的特色是,把文化当成一个组织或一个系统。这个组织或系统有多个组成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是有机的、互动的。
  Willey:一个文化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和相互依赖的反应习惯模型之系统。(1929年)
  Ogburn and Nimkoff:一个文化包含许多发明或文化特征。这些要素整合为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的各部分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文化之器用的特征和非器用的特征是围绕着满足人们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这些特征乃文化的核心。一个文化内部的各种各样的建构互相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模型,而这个模型是每个社会所独有的。(1940年)
  Coutu:文化是一切罗聚形态中包含最广的一种。这些罗聚形态我们管它叫做互动场。像中国、西欧、美国这些区域里全体人民的生活方式便是互动场。文化与一丛人口关系,正犹之乎人的性格与一个人的关系。(1949年)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我们把文化体系本身看作是复合的,内部有所区别的体系。按照任何一种行为体系的四个根本职能划分的变化表,我们响应地在四个范畴内(提供知识的象征、道德评价、表情象征和制度性象征)对它进行分析。[9]

 楼主| 发表于 2008-3-24 13:10 |
丁小平教授的文化定义:文化是社会历史文明以观念、思想、习惯、作风、习俗、语言文字等形式在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投影。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