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成都】 古书修复,世间还有这样美好的事情
十多年前,黄磊曾经用一部电视剧讲述了一个关于等待、关于天长日久的故事。
故事里,主角叫“文”。一个北京大学图书馆系的研究生。毕业之后,回到了家乡,一个江南小镇。回家与他的养父,一个叫齐叔叔的老头,一起在小镇的一个无人问津的图书馆,修书。
齐叔叔并不是小镇的人。三十年代,某一次打小镇路过,恋上了一个水乡姑娘的背影。一等,就是一辈子。等待中,也修了一辈子的古书。
文学有所成,却回到静僻镇修书,齐叔叔却有些痛心疾首:“我是因为见了太多残破的东西,再也见不得什么残破,所以修一辈子古书。你是为什么呢?”
文回答:“我就是没见过什么残破东西,才觉得要把残破的东西修好。您是一辈子,我也是一辈子。”
那个青砖黛瓦的书院里,除了他们一老一少,几乎就只剩下山长水远的岁月了。 齐叔叔常常坐在他天井的摇椅里,等夕阳漫过他的眼,他就合上书慢悠悠站起身望望天空,转身去做晚饭了。 文一整天一整天地呆在他的工作台上。面对着一册册上百年的破损古书。屏气无声地修好它们。
窗外,小镇风轻云淡,寂静无声。四季转换。天长地久。
这样的故事,真是美极了。
却不曾想,有一天,在成都也可以真正遇见这样极美的事。
成都有一个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在那儿,就有着一群人执着于古书修复。
文献修复中心位于通惠门25号的成都博物院文保大楼。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
跟我们聊天的彭主任已经七十多岁,但精神矍铄,眼神清晰而温和。
一个皮肤红润的二十多岁姑娘已经在这里工作两年了。她活泼大方。午休的时候约起同事打乒乓球。她喜欢这里。“修好一本书的时候那种感觉,真的太好了。”
修复中心是由几个老图书馆人发起筹建的。负责人彭主任在图书馆工作了几十年。“我们国家的古籍破损数量非常大。再不做些什么,真的来不及了。" 于是,在一个善意的律师的资助下,修复中心艰难起步了。直到今天,已经成了西南最大的、最严谨、专业的古书修复机构。
在这里修复古籍的人有退休教师、下岗工人、家庭妇女、也有年轻的大学毕业生。甚至有聋哑人。无论是谁,都必须经过长达9个月的苛刻训练,才能有机会成为古书修复中心的一员。
在这里的每一个人,一个月,可能才会修好一本书。
古书修复所需要的细致和长久让人难以想象。而这,也是给人深深感动的地方。
他们需要拿着放大镜,仔细检查每一个缺损。一页仅有两毫米厚的书纸,也需要用镊子分开成两层,不能破。每一块用来补书的纸,都需要和原书的用纸的纹路相融合,这是只能透过阳光才能见到的。
有一些古籍,已经潮软到无法翻页,但是经过他们的手,却依然能够焕然一新。
工作时,他们几乎没有一点声响。眼前手中的古书,仿佛是一片海。他们沉浸其中,用尽全心全意。
若在一旁看到这一切,甚至会有流泪的冲动。
书,纸质书,这个承载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事物,在如今的电子时代,已经快要退出人们的视野了。你还看书吗?你还看纸质书吗?白纸黑字的庄重和握在手中时的安稳还有多少人记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