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读王积厚老先生《南充胜景诗词》(手稿),在其“蓬安县”一章,有周敦颐《财神楼》诗一首。作为宋代理学名儒,周敦颐(濂溪先生)与南充的渊源,一般定格在蓬安县。比如周子镇、比如濂溪祠,这些地名和建筑,都是为了纪念他当年在蓬讲学的一段经历。然而王老在书稿收录的《财神楼》一诗,在后注中指出,当时周敦颐途经蓬安去南部县,于相如县(今蓬安县)下河街水井湾为相如县士子讲学。
周敦颐到南部干什么?
原来,周敦颐与南部人蒲宗孟有姻亲关系。蒲宗孟(1022-1088),老家在今南部县宏观乡,宋仁宗皇佑五年(1060年)进士,后累官司至尚书左丞、资正殿学士,是进入宋史的名人。史料记载,周敦颐死后,蒲曾为他写了墓志铭,盛赞其道德文章。
这周蒲二人,一人娶了另一人的妹妹,但究竟谁是舅兄,谁是妹夫,却存在两种说法。
《南部之光》一书在介绍蒲宗孟时,有这样一段话:“蒲宗孟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友善,娶了周敦颐的妹妹为妻。”另有笔名为“五湖轻舟一钓翁”者,在互联网上发表《先祖正传》一文,也持此说。看来周是妻兄,蒲是妹夫。
然而一篇名为《宋代理学名儒与四川易学》的文章,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周敦颐于1056-1060年入蜀为官,签判合州(今重庆合川)。在此期间,他与周边学者交游往来,蒲宗孟就是其中的一位。《周子年谱》记:“左丞蒲公宗孟,……从蜀江道于合,初见先生(周敦颐),相与款语,连三日夜,退而叹曰:世有斯人欤!乃议以其妹归之,是为先生继室。”由此,就成了蒲是妻兄,周是妹夫了。持此说的,多是研究程朱理学的各代学者,其可信度应该更高。
在现代,周敦颐可谓大名鼎鼎,一篇选入课本的《爱莲说》功不可没。而后人不太知晓的蒲宗孟,也是有一定知名度的:
苏轼是蒲宗孟的朋友,他曾写信劝导对方:“一要节俭,二要仁慈。”
苏轼劝导节俭,是蒲宗孟喜欢享受,奢糜无度:譬如每天一定要宰杀十只羊、十只猪分享诸亲至友,夜夜要点三百支蜡烛照明。他总不分四季,坚持每日洗脸、洗脚、洗身各两次,每天洗一个小澡,隔一天就洗个大澡。洗澡时,要一大群仆人伺候,而且每洗一次最多要用五斛(相当于25斗)热水。这般令人匪夷所思的洗浴频率与排场,让正史不忘为他记上一笔:“常日盥洁,有小洗面、大洗面、小濯足、大濯足、小大澡浴之别。每用婢子数人,一浴至汤五斛。”(《宋史·列传第八十七·蒲宗孟》)
而苏轼所谓的“仁慈”也是有出处的。在宋代梁山农民起义之前,蒲宗孟曾为郓州知府。郓州靠近梁山泊,历来多强盗。蒲宗孟采用“乱世重典”之治,即便是一些小偷小摸的人,只要被抓住了,也要将其脚筋割断。因此,史书上批评他“为政惨酷”,还有人把他当成“官逼民反”的反面教材。
其实,抛开负面的东西,蒲宗孟堪称宋代干员,他是宋代王安石改革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官场上因此几起几落。他著有文集50卷,奏议20卷,今己失传。他还在家乡修了一座“清风楼”专门藏书,这是南部县最早的私人图书馆,可惜后来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