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831|评论: 17

[旅游·户外] 利溪廊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17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G_20130316_151108.jpg

IMG_20130316_151056.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30316_151046.jpg

IMG_20130316_151024.jpg

IMG_20130316_151108.jpg

IMG_20130316_151056.jpg

发表于 2014-3-17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保护起来没

发表于 2014-3-17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桑的美

发表于 2014-3-17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剩不多的古建筑,应该申请国家保护。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属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4-3-17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保护起来没

发表于 2014-3-18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保护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利溪:200年廊桥听市声
                                王勇 李永强 /文


      在蓬安县,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古代桥梁——利溪廊桥。它位于利溪镇老场附近的小溪上,是连接利溪老场和综合街的通道。虽然现在其地理优势并不明显,但在古代却是集交通、市场于一体的交通要道。

      “廊桥在当地称为米桥,顾名思义就是古时的米市场。”据当地老人讲,利溪镇在新中国成立前是阴历三六九逢场,由于当时陆路运输不发达,水运便成为货物的主要运输方式。而利溪场镇地处嘉陵江边,自然而然成为了河舒、罗家、兴旺等乡镇的物资集散地,因此生意兴隆。但小溪的阻隔无疑给客商贸易带来诸多不便,特别是夏季嘉陵江涨水,客商可以两岸对话,但不能进行物资交流,只好望水兴叹。清朝乾隆五十年(1786年),当地的几个大姓人家(伍家、林家、蔡家、姜家)便组织村民投资投劳,聘请能工巧匠修建了米桥(廊桥),连通利溪场镇及对岸。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5年),分别在另外两条小溪上修建了粮食桥和萝卜桥。

      三座桥修好后,便成为粮食、大米、蔬菜交易场所,其中粮食桥主要用于玉米、麦子、豌豆等杂粮交易,米桥(廊桥)主要进行大米交易,萝卜桥进行蔬菜买卖。这种以桥代市的贸易习惯,一直沿袭到新中国成立后。即使今天,也有不少当地居民习惯在桥上交易。

      穿过利溪老街,一座造型别致的廊房石桥便呈现在笔者眼前:桥上建有穿斗木质结构的廊房,廊房顶部是青瓦屋面,桥两边有栏杆。“因桥上建有廊房,所以当地人也称廊桥。”今年72岁的刘延杰老人是县川剧团退休职工,土生土长的利溪镇人,其祖屋距离廊桥不到30米。据刘延杰介绍,廊房不但造型精美,而且发挥着供行人休憩、纳凉和避雨的作用,桥两边的栏杆则保证了人们出行的安全,因此他小时候在桥上躲猫猫、玩瞎子摸鱼等游戏,家里大人一点也不担心。
   
      廊桥桥面由青石板铺砌而成,由于年代久远,地面已经凹凸不平了,但丝毫也不影响它的繁华:小吃、小百货等摊位把30多米的桥面挤得满满当当,讨价还价声、吆喝叫卖声把古桥渲染得热闹万分。

      利溪廊桥为四墩三孔石桥,全长36米,中间大孔跨度14米,桥面宽6.2米,高9米;建筑材料只有木材和石料,廊房由木材构建,桥身由石料构成,历经200多年,整个桥墩和石拱仍是严丝合缝,丝毫看不出接缝处有漏洞,而廊房的柱头和两边栏杆无任何松动。

      粮食桥、米桥(廊桥)为三孔石桥,萝卜桥为单孔石桥,修建之初,桥面都建有廊房,粮食桥和萝卜桥的廊房在上世纪50年代被毁坏。由于廊桥地理位置特殊、发挥作用巨大,所以才得以保全。

      据了解,为了保护这一古桥,1988年8月,蓬安县政府把利溪廊桥纳入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建档置碑,成立了保护小组。如今,利溪廊桥
不但完整地保持着原貌,而且为方便人们出行继续发挥着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利溪:200年廊桥听市声


□王勇 李永强 文/图


      在蓬安县,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古代桥梁——利溪廊桥。它位于利溪镇老场附近的小溪上,是连接利溪老场和综合街的通道。虽然现在其地理优势并不明显,但在古代却是集交通、市场于一体的交通要道。

      “廊桥在当地称为米桥,顾名思义就是古时的米市场。”据当地老人讲,利溪镇在新中国成立前是阴历三六九逢场,由于当时陆路运输不发达,水运便成为货物的主要运输方式。而利溪场镇地处嘉陵江边,自然而然成为了河舒、罗家、兴旺等乡镇的物资集散地,因此生意兴隆。但小溪的阻隔无疑给客商贸易带来诸多不便,特别是夏季嘉陵江涨水,客商可以两岸对话,但不能进行物资交流,只好望水兴叹。清朝乾隆五十年(1786年),当地的几个大姓人家(伍家、林家、蔡家、姜家)便组织村民投资投劳,聘请能工巧匠修建了米桥(廊桥),连通利溪场镇及对岸。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5年),分别在另外两条小溪上修建了粮食桥和萝卜桥。

      三座桥修好后,便成为粮食、大米、蔬菜交易场所,其中粮食桥主要用于玉米、麦子、豌豆等杂粮交易,米桥(廊桥)主要进行大米交易,萝卜桥进行蔬菜买卖。这种以桥代市的贸易习惯,一直沿袭到新中国成立后。即使今天,也有不少当地居民习惯在桥上交易。

      穿过利溪老街,一座造型别致的廊房石桥便呈现在笔者眼前:桥上建有穿斗木质结构的廊房,廊房顶部是青瓦屋面,桥两边有栏杆。“因桥上建有廊房,所以当地人也称廊桥。”今年72岁的刘延杰老人是县川剧团退休职工,土生土长的利溪镇人,其祖屋距离廊桥不到30米。据刘延杰介绍,廊房不但造型精美,而且发挥着供行人休憩、纳凉和避雨的作用,桥两边的栏杆则保证了人们出行的安全,因此他小时候在桥上躲猫猫、玩瞎子摸鱼等游戏,家里大人一点也不担心。

      廊桥桥面由青石板铺砌而成,由于年代久远,地面已经凹凸不平了,但丝毫也不影响它的繁华:小吃、小百货等摊位把30多米的桥面挤得满满当当,讨价还价声、吆喝叫卖声把古桥渲染得热闹万分。

      利溪廊桥为四墩三孔石桥,全长36米,中间大孔跨度14米,桥面宽6.2米,高9米;建筑材料只有木材和石料,廊房由木材构建,桥身由石料构成,历经200多年,整个桥墩和石拱仍是严丝合缝,丝毫看不出接缝处有漏洞,而廊房的柱头和两边栏杆无任何松动。
粮食桥、米桥(廊桥)为三孔石桥,萝卜桥为单孔石桥,修建之初,桥面都建有廊房,粮食桥和萝卜桥的廊房在上世纪50年代被毁坏。由于廊桥地理位置特殊、发挥作用巨大,所以才得以保全。

      据了解,为了保护这一古桥,1988年8月,蓬安县政府把利溪廊桥纳入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建档置碑,成立了保护小组。如今,利溪廊桥不但完整地保持着原貌,而且为方便人们出行继续发挥着作用。


发表于 2014-3-18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有点古老了哟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好期愿 发表于 2014-3-18 10: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起有点古老了哟

古老的才显得出历史,毕竟那是自然和岁月的馈赠

发表于 2014-3-19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没有我小时候看到的那么美了,改变的太多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缕暗香 发表于 2014-3-19 19: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已经没有我小时候看到的那么美了,改变的太多

岁月沧桑,物是人非

发表于 2015-1-31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了多少回的巧

发表于 2015-1-31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少年没有去过了,小时跟着大人赶场,在桥上耍、买东西都只有模糊的记忆了
现在完全变了样了!
岁月的沧桑。。。。。。{:5_160:}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5-2-1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常常去那里。那个时候,那里有个丝厂,总想找个丝妹,结果还是没有找到。还在那里的嘉陵江里跟一个摆渡的大爷学会了划渡船。

发表于 2015-2-1 18:0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这么好,我都想去看一下了!:lol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