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758|评论: 2

天全土司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30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全处于藏汉民族走廊地带,是进藏的必经之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三国时蜀国西进,都在此留下了遗迹;民族、经济、文化在这条古道交融并发展,中华民族在这里得到了连接。天全历史上曾为道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交融地,境内寺庙众多、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自然环境优美。
  据可靠历史文献记载,佛教分别于两汉之际和松赞干布执政期间(公元7世纪上半叶)传入汉地和藏地,和当地的宗教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昌盛于隋唐时期。天全也受到了这种文化交流的影响,原来的道教活动场所有了一些佛教的活动,并修建了一些佛教寺院。道教和佛教在这里得到了交融发展并延续至今。在解放前,一些道士仍在这一带从事祈福免灾的活动。在一些佛教寺庙中,供奉有道教的太上老君等道教的神像,在道教道观中,也有的供奉佛教菩萨。藏传佛教形成于公元8世纪末9世纪上半期,并不断向外扩张。天全县位于藏汉民族走廊地带,是茶马古道必经的一个重要驿站,经济文化交流活动频繁,藏传佛教也从藏地传到了汉地。相传,从宋代开始,就有藏民来红灵山朝拜。到元代,当时的藏王赞普金拔银在天全红灵山修建一寺庙娘娘殿,占地180平方米,现遗址尚存。据说在寺庙被毁前,一些寺庙还供奉有藏民模样的佛像。所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十三世达赖和九世班禅曾到该山讲经,据说是在娘娘殿,并留有一块石头,上有所讲经文。由此可见,藏传佛教在天全主要在红灵山发展,红灵山在藏传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在这里得到了交融发展。

  综观天全红灵山宗教发展历史,从东汉末年初建到唐开元年间重建以至清末民国时的大力修建,全山共建寺庙禅院128座,闻名遐迩;从宗教文化来看,道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这里得到了交融发展。
  从历史上看,相传张陵在把峨眉山列为24治之后,就把红灵山作为天全道教重要传播地。十三世达赖和九世班禅曾到娘娘殿讲经证明了它在藏传佛教中的重要影响和地位。
  红灵山历史上是一座宗教灵山,景区庙宇众多,历史渊远。相传东汉末年张陵把峨眉山划入他的二十四治之内后,又把“洪林山”(现为“红灵山”)列入他的传教范围内,并派人在雷音寺修了一座道院。若干年后废,唐开元间得以重建。由此可见红灵山原来是以道教为主。
  唐宋时期推行佛教,佛教道教相互冲突,佛教逐渐取代道教的地位,成为红灵山的土导文化。同时红灵山上也兴修了许多佛教寺院。历经一千多年风雨沧桑,至民国初期全山已修128殿佛道寺禅院上千余间,被人们称之为“小峨眉”。这在成都昭觉寺,文殊院两大寺院中都有记载。天全佛教既受康巴地区藏传佛教的影响,又受汉族地区佛教的影响,形成具有一定特点的汉藏相结合的“佛教文化”。红灵山庙群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独特之处。在历史上,红灵山为康巴僧俗群众心目中的“灵山”。宋代开始就有藏民宋朝庙,到了元代,藏王赞普金拨钱修了一娘娘殿,占地约180平方米,现遗址尚存。观存两尊佛像为藏民,所以红灵山的藏汉佛教从未代开始流传至今。
  农历五月二十五日是鄢妙福的生日,农历七月三十日是其圆寂之日,此二日为红灵山庙会。每年都有许多来自成都宝光寺、文殊院及雅安、甘孜州的香客到此朝拜。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8-3-30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茶马遗风

 一打开地图,人们的视线立即会被亚洲大陆中部的奇异地貌所吸引。这里高山群峙,大江汇集,呈南北纵向,仿佛是地球母亲紧蹙的眉头。这就是著名的横断山脉。山脉西侧,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北方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东边是奇妙的滇、黔、川地区,南面是富饶的东南亚、南亚诸国。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就在横断山脉的险山恶水之间,在川、藏的原野丛林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古道。从古到今,它像一个谜一样地存在着。 踏上古道,古道石板上二寸多深的拐子窝历历在目,欲说风尘;道旁的石壁上刻画着各种神佛像和宗教箴言,几经沧桑;有些跨越江河连接古道的铁索吊桥和木架悬臂桥,便是由背夫们的血汗钱架设而成的;深山的洞穴中、陡岩下,时时可见森森白骨;许多岩洞、树洞和道旁被火烟熏得黝黑的巨石在倾述着无数代背夫风餐露宿、如歌如泣的传奇经历;上了年岁的老人喝着酥油茶,用苍凉的声音向人们讲述着千百年来茶叶入藏的故事…… 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最险峻也最遥远的文化传播古道之一——茶马古道。 自古以来,“茶马古道”作为大西南地区联接不同地域文化,打通中国对外交流途径的道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早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藏族先民及氐羌族系中的各族群已经分布在滇、藏、川大三角地带,各族先民之间经由山间谷道来来往往,并接受了黄河文明的影响,已存有共同的文化因素,先民们已突破了大山大川的局限,分享着共同的文化。 及至唐时,随着生息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古代藏族逐渐兴起,向东发展的一支到达喜马拉雅山南麓、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据藏族典籍记载,他们当时已经获得了产于许多中华内地的茶叶。茶叶一经传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立即使它成为肉食乳饮的藏民的生活必需品,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纷纷竟相争求。
  天全从唐末开始,种茶成业,茶区不断扩大,形成专业种植和加工规模。所产粗、散茶,市场畅销,并逐步传入唐藏地区划,成为藏族人民所需边茶生产、供应基地之一。唐开元十九年(731年),藏民请开茶市,朝廷允行“茶马之政”,开设茶马贸易市场,出现“蜀茶总入诸藩市,胡马常从万里来”的景象。全国茶马市场之一的碉门(今天全城厢镇)茶马互市,到了清代,尤其是乾隆以后,“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出现了“边茶贸易”制度。由“茶马互市”到“边茶贸易”而兴起的“茶马古道”却经久不衰、日趋繁荣。它作为一条连接内地与西藏的古代交通大动脉,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增进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发表于 2008-8-28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