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990|评论: 5

茶马遗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30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打开地图,人们的视线立即会被亚洲大陆中部的奇异地貌所吸引。这里高山群峙,大江汇集,呈南北纵向,仿佛是地球母亲紧蹙的眉头。这就是著名的横断山脉。山脉西侧,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北方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土高原,东边是奇妙的滇、黔、川地区,南面是富饶的东南亚、南亚诸国。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就在横断山脉的险山恶水之间,在川、藏的原野丛林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古道。从古到今,它像一个谜一样地存在着。 踏上古道,古道石板上二寸多深的拐子窝历历在目,欲说风尘;道旁的石壁上刻画着各种神佛像和宗教箴言,几经沧桑;有些跨越江河连接古道的铁索吊桥和木架悬臂桥,便是由背夫们的血汗钱架设而成的;深山的洞穴中、陡岩下,时时可见森森白骨;许多岩洞、树洞和道旁被火烟熏得黝黑的巨石在倾述着无数代背夫风餐露宿、如歌如泣的传奇经历;上了年岁的老人喝着酥油茶,用苍凉的声音向人们讲述着千百年来茶叶入藏的故事…… 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最险峻也最遥远的文化传播古道之一——茶马古道。 自古以来,“茶马古道”作为大西南地区联接不同地域文化,打通中国对外交流途径的道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早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藏族先民及氐羌族系中的各族群已经分布在滇、藏、川大三角地带,各族先民之间经由山间谷道来来往往,并接受了黄河文明的影响,已存有共同的文化因素,先民们已突破了大山大川的局限,分享着共同的文化。 及至唐时,随着生息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古代藏族逐渐兴起,向东发展的一支到达喜马拉雅山南麓、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据藏族典籍记载,他们当时已经获得了产于许多中华内地的茶叶。茶叶一经传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立即使它成为肉食乳饮的藏民的生活必需品,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纷纷竟相争求。

  天全从唐末开始,种茶成业,茶区不断扩大,形成专业种植和加工规模。所产粗、散茶,市场畅销,并逐步传入唐藏地区划,成为藏族人民所需边茶生产、供应基地之一。唐开元十九年(731年),藏民请开茶市,朝廷允行“茶马之政”,开设茶马贸易市场,出现“蜀茶总入诸藩市,胡马常从万里来”的景象。全国茶马市场之一的碉门(今天全城厢镇)茶马互市,到了清代,尤其是乾隆以后,“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出现了“边茶贸易”制度。由“茶马互市”到“边茶贸易”而兴起的“茶马古道”却经久不衰、日趋繁荣。它作为一条连接内地与西藏的古代交通大动脉,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增进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8-3-30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政治走廊(以茶治边)
  天全茶叶,除自己栽种、采焙销售以外,在我国历史上,从唐以来,在以 " 茶马互市” 为中心的贸易关系上,是曾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据《明史食货志》载:“番人嗜乳酶,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 ,用制羌戎 ”。在当时少数民族说是“以马易茶”,而历代王朝则说是“以茶易马”。 按七世纪初,唐朝〈公元六一八年建国〉疆域辽阔 ,国势 强盛。西南、西北各少数民族,无不向唐帝国大皇帝顶礼朝拜,敬献方物。而大皇帝,或赐以 珍贵物品,或辅以茶叶行赏,或允以用茶易马。但那时藏族地区,还未直接纳入唐朝中央管 辖 , 茶马交易尚止于 “互市 ”。 贞观十五年〈公元六四五年〉文成公主入藏 ,带去了大批茶叶和其他手工艺品,以及耕作用具等。《西藏政鉴附录》说:“茶叶亦自文公公主入藏土也”。而当时通往吐蕃〈西藏〉的道路有两条,一是出西北的河州〈临夏县〉,一是出西南 的碉门〈天全〉。按出碉门是通往吐蕃的古道。其路线是:从成都到邛崃,越正漆山,〈此 路汉朝已开,迄今沿途尚有汉墓遗穴。据《中国地名大辞典》,《汉书》有谓张骞通西域亦拟采此路〉到玉玺河出芦山经灵关至调门〈天全〉,通过徙阳〈始阳〉、飞仙关到雅州〈雅 安〉,转汉源、荣经过黄泥堡、冷碛到沪定桥, 再到打箭炉〈康定〉,此为大路; 另有一小路 , 即到天全后西走 , 经紫石关、南坝子翻猪岗山到水獭坪,至两路口转长河坝翻马鞍山 ,经昂州 (鱼通)下泸定桥再到打箭炉。因此 , 《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同志八五年六月十三日在文为 “天全优势属边茶 ”中说:“天全地处入藏古道 , 种茶历史悠久 , 始于唐盛于宋。相传公元六四五年〈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 , 从这里带去了大批茶叶 " 的说法 , 也是不无根据的。又《新唐书隐逸传》:“回纥入朝、始驱马互市”,“蜀〈四川〉茶总入诸番市 " 〈指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参与的市场〉的形势下 ,“茶马互市 " 或 " 以茶易马 " 于碉 门 ,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 遂逐渐在形成了。
  当时的茶叶 , 驱向西北者曰 " 西路茶 " 。经以后因茶叶的加工、交通运输、边销等历史演变 , 即名为 " 西路边茶 " 。同样 , 驱向西南者曰 " 南路边茶 " 。西路边茶 , 泛指今灌县、彭县、什邡、平武、北川、大邑、绵竹、茂县、汶川等地所产茶叶 , 以松潘为中心 , 运销今甘南、阿坝藏族自治州 , 加上两湖黑茶 , 则出汉水入陕西销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蒙古及至中亚细亚、西北利亚。西南方面 , 则主要以邛崃、名山、雅安、荥经、天全等地所产茶叶 , 焙制后运往康定 , 行销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自治区 , 此即所谓 " 南路边茶 " 。当 时贸易中心即在碉门〈天全蛮市脑〉,因为它是通往西藏古道必经之地。以 " 茶马互市 " 来说 , 它就肩起了集散作用的任务。

 楼主| 发表于 2008-3-30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走廊
  随着现代公路的开辟畅达,那条仅供骡马牦牛驮队行走其上的千年古道已然沉寂了差不多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对于“茶马古道”的重提、重走、重新张扬,并非意在恢复其旧有功能,事实上那条迤逦数千里、穿越整个横断山脉的天堑古道的完整形象早已不复存在:它大半被现代公路所覆盖,小半因人迹罕至而荒芜,只在局部路段,仍有小群的农牧民驮队在从事着短途的盐粮农牧交换。重提、重走与重新张扬,是基于对这条伟大古道存在意义的重新认识,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重新发掘,其极高的学术价值无法量化;而它之于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极具份量的作用,已成为沿途至少包括西藏昌都、四川甘孜、云南迪庆三个地区的共识。
  就时间范围而言,茶马古道一名系借用古代中原与边疆“茶马互市”史实而来。当然古道的形成远比茶马互市的时间为早。你看茶马古道沿线,有3000年前以炉霍石棺墓葬群为代表的青铜时代遗址,有5000年前以卡若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之物无不说明了横断山脉远古居民与周边、与内地文化的呼应与交融。即使起于唐、兴于宋的茶马互市,也已存在了千几百年。虽然茶马互市不限于藏区,还包括了甘青川滇宁夏新疆等其它少数民族地区。实事求是说来,西藏的马并非高头大马,作为战马实在有些勉为其难,满清立国初期还在以茶易马,只在陕甘两省进行了。
  所以千百年来茶马古道上的“茶”既是主体也是主题,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古往也是今来,体现了地区间、民族间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传统生活。世人皆知藏人嗜茶,一般却不易理解其情感和依赖的程度之深。尤其现今交通方便,茶价低廉,供应充足,饮茶成为生活常态,旧时对于茶的渴求与呼唤已经消隐。你只会在个别的时刻,隐约可听到历史的回响——汉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艰于粒食,以茶为命”、“如不得茶,则病且死”……字样;而藏地民谚则有“汉家饭果腹,藏家茶饱肚”、“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生存环境决定生活方式,藏民族世代生息在寒旱缺氧的高原上,以肉类糌粑为主食,蔬菜水果缺乏,惟茶叶可消肉乳之腻,解青稞之热,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远在汉茶进藏之前的古时,藏族先民就采集某种树的树叶或某种植物的根茎,以土碱熬制代茶。吐蕃中期茶叶开始陆续进藏,先是作为宫廷药用,继而成为上流社会饮品;渐渐传播到民间,先是家中男子享用,妇孺不得,随着茶叶的大量涌入,全民参与茶之盛筵。茶叶珍稀时,百姓家总是将茶熬过一遍又一遍,最后连茶叶渣也嚼了吞下,或熬煮在粥中,丁点儿不舍得浪费。
发表于 2008-8-28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

发表于 2008-12-13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I 服了 YOU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