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911|评论: 13

甘南后花园 桑科草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31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中的天堂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人们把它向往,
那里四季常青,
那里鸟语花香,
它的名字叫香巴拉,
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 藏族名歌

 当我再次走进那个每年都要去数次的地方--桑科草原,依然会被那里的美丽所打动。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她展现的是不同的美!

    桑科草原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南13公里处,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草原面积达70多平方公里,是桑科乡达久滩(“跑马滩”之意)草原的一部分,为四周群山环抱,中间开阔平坦的高山草原。桑科草原有大夏河水从南到北徐徐流过,水草丰茂,风景优雅,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一派自然田园风光。
群山环绕下的桑科草原上,大夏河水由南向北波折远去,犹如被风吹起的哈达,不经意间飘落在美丽的桑科草原上。每到夏季,整个草原绿意浸染,点点野花点缀在油绿的草原上,正如浩瀚的夜空中那点点的繁星一样,如此的美丽动人。白色的帐篷位于秀水之畔,袅袅炊烟飘起,渐渐地融入草原的夜空之中。恬淡的氛围宁绕着绿色的草原,一切都显得那么惬意、祥和。
    每到夏季,整个草原碧绿如茵、百花争妍、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牧歌悠扬、风光无限,是草原旅游、避暑和体验藏族游牧生活的绝美之地。
桑科草原历来就是藏族人民的天然牧场。辽阔的草原上,骏马纵情驰骋,牧民嘹亮的歌喉赞誉了美丽的草原风光与对美好生活的希望。这里可以策马扬鞭,放任于蓝天白云之间;这里可以载歌载舞,融己于牧民之中;这里还可以抬头仰望,细数星斗,倾耳聆听鸟叫虫鸣。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8-3-31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主要有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其中牦牛体大毛长,耐寒负重,除供奶、肉外,还是交通运载的“高原之舟”。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对研究藏族的服饰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公元6 4 1 年,藏王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姻,促进了藏族文化的发展,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最为广泛流传。
  藏族信仰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至今已有1 3 0 0 多年的历史。公元1 3 至1 6 世纪中叶,佛教日益盛行,佛事活动频繁,佛教寺庙遍及西藏各地。著名的寺庙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


两个小孩,不同的生活轨迹。。。


 楼主| 发表于 2008-3-31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桑科草原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南13公里处,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草原面积达70多平方公里,是桑科乡达久滩(“跑马滩”之意)草原的一部分,为四周群山环抱,中间开阔平坦的高山草原。桑科草原有大夏河水从南到北徐徐流过,水草丰茂,风景优雅,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一派自然田园风光。
    群山环绕下的桑科草原上,大夏河水由南向北波折远去,犹如被风吹起的哈达,不经意间飘落在美丽的桑科草原上。每到夏季,整个草原绿意浸染,点点野花点缀在油绿的草原上,正如浩瀚的夜空中那点点的繁星一样,如此的美丽动人。白色的帐篷位于秀水之畔,袅袅炊烟飘起,渐渐地融入草原的夜空之中。恬淡的氛围宁绕着绿色的草原,一切都显得那么惬意、祥和。
每到夏季,整个草原碧绿如茵、百花争妍、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牧歌悠扬、风光无限,是草原旅游、避暑和体验藏族游牧生活的绝美之地。
    桑科草原历来就是藏族人民的天然牧场。辽阔的草原上,骏马纵情驰骋,牧民嘹亮的歌喉赞誉了美丽的草原风光与对美好生活的希望。这里可以策马扬鞭,放任于蓝天白云之间;这里可以载歌载舞,融己于牧民之中;这里还可以抬头仰望,细数星斗,倾耳聆听鸟叫虫鸣。




 楼主| 发表于 2008-3-31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住在牧区的人来到这里,会立刻被县城的“繁华”吸引~~~




老奶奶坐在墙根,一边吃着苹果,一边沐浴着正午的阳光,好不惬意啊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走了好久,累了,找了一个干净的小饭馆坐下来,刚好看到马路对面走过几个小僧人,赶紧隔着玻璃拍了这张片片。玻璃脏,片子看起来有点雾蒙蒙。


 楼主| 发表于 2008-3-31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藏族的色彩,浓烈而奔放~~~





 楼主| 发表于 2008-3-31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磕长头,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
  在各地通往拉萨的大道上,人们不时地见到信徒们从遥远的故乡伊始,手佩护具,膝着护膝,前身挂一毛皮衣物,尘灰覆面,沿着道路,不惧千难万苦,三步一磕,或积月、或积月、或积年而至圣地朝佛,相识的人们三五成队,在共同信念的支配下,虔诚地移步而行。久远的过去,朝佛的信徒双手空空,衣粮不备,沿路乞讨。当今一般的是有一信徒专司衣粮,主朝圣的路管磕长头信徒的衣食住等方面后勤,为同伴提供方便,并且此人不得更换他人磕长头。而磕长头的信徒则一丝不苟,绝不想用偷懒的办法不来减轻劳累,遇有交错四辆或因故暂停磕头,划线或积石为志,就这样不折不扣,矢志不渝,靠坚强的信念,步步趋向朝圣之地。
  于行进中磕长头,信徒们遵循这样的程序:首先取立正姿势,口中念念有词,多为诵六字真言,读作"淹嘛呢叭咪",是印度佛教密宗的"真宝石"(似汉地佛教徒常诵的"南无阿弥陀佛",为难解的佛教术语),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复前,该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
 还有一种为原地磕长头,于殿堂之内或外围。教徒们与信徒们身前铺一毡或毯,原地不断磕长头,只是不行步,余者与行进中的磕长头一样,或还愿,或祈求保佑,赐福免灾因不同心理意愿,而犹入无人之境;教徒们认为在修行中,一个人至少要磕一万次。叩头时赤脚,这样才表示虔诚。
  还有一种是围绕着寺庙,依顺时针方向自寺院正门开始,面向寺庙侧向行进磕头,亦是三步一磕,绕寺而行;或侧向寺庙,向前叩进,亦为三步一磕,仪式中诵唱佛经,以六字真言为多。



这位老奶奶的腿脚不太好,走路一瘸一拐的,但是她依然拄着拐杖,坚定的向着她心中的天堂走去。。。

 楼主| 发表于 2008-3-31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游荡在拉卜楞寺的街道上,被远处飘来的悠扬的琴声所吸引。挤进人群,看到一个藏族盲人小伙在边弹边唱。一曲结束,有几个僧人递了些钱给他,我也拿出钱来,没想到他一点也看不到。于是,我说:“ 你唱的真好!”把钱塞到他的手里,他的脸上立刻泛出了笑容。他说:“我给你唱一首汉族歌曲?”“不,我喜欢藏族传统的音乐,非常好听!你唱最拿手的给我听。”听到我说喜欢藏族歌曲,他高兴的拿起琴唱起来,悠扬的琴声又随风飘荡起来~~~~~~~~~


他的琴声引来了很多人。。。


 楼主| 发表于 2008-3-31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野鸽子也悠然自得的出来,大摇大摆的觅食、晒太阳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3-31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原的天说变就变,刚才还晴空万里,一下子又下去了雪~~~






发表于 2008-4-1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em05][em05][em05]

发表于 2008-4-1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那些和尚,应该算是好逸恶劳之徒吧,看看他们在拉萨暴乱中的表现就知道了

发表于 2008-4-7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

发表于 2008-4-19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em02][em02]

发表于 2008-4-19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实生活!

[em01]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