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4/04-01/6013834.shtml俞敏洪:农村孩子上不了最好高中 怎么上重点大学
他曾到过一些落后地区。在一个闭塞的县城,他到了当地“最顶级”的一所中学后发现,学生一半以上都是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子弟,剩下一多半就是当地有钱人家的孩子,鲜见真正的农村孩子。
“上不了当地最好的高中,他们怎么上重点大学?”俞敏洪说。其结果,这8.5%或10%的新增名额就是被贫困地区的“政府子弟”或“有钱人家的孩子”占了。
接着,他讲出了自己眼中的升学逻辑。
“出国读书的孩子,政府领导子女占了一大半。不出国的,北大、清华、人大都被(干部子弟)占了。他们难道是作弊的吗?一点都没作弊。因为这些孩子从小就受到了最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不可能考不上名牌大学。”俞敏洪说。
“背景”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决定性作用。即便是在出口处加8.5%或是10%的重点大学的招生计划,似乎也难“填平”起点处教育投入不均的鸿沟。
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偏远山区的农村孩子到城里读书“几乎不可能”,“从小学就落后了,到高中越来越落后,到大学就没机会了”。
去日本考察时,李向玉发现,日本从幼儿园开始,教师就按照国民素质标准抓学生的基础教育,从身心健康各个方面一代代地施行,只从身高上看“日本青少年就超过了中国孩子”。李向玉说,中国孩子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孩子不是不“聪明”,而是“资源太少,没老师教”。
“政府当然还要倾斜资源,但仅仅是从最后上大学的数字上倾斜资源,让数字变得好看吗?”葛剑雄直言,政府最大的责任是把主要的钱投在义务教育上,使学生受教育水平基本一致,实现教育基础公平,让寒门学子获得均等的教育资源。
坐在一旁的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补充了一份来自中国中西部11个省农村基础教育的调研结果:在这些省份,乡镇一级的中心小学以下,还分布着6690多个教学点,这些教学点往往分布在最偏远的山区,有些地方甚至连电都不通,具体来说,这些地方有45.9%的代课老师没有参加过培训,94%的教学点从不知道支教教师“长什么模样”。
“国家投的钱也不少,一问,电脑买了没有,买了;牵了网没有,牵了。但是,没用。”马敏说,电脑买了、网牵了,但是偏远山村,信息资源进不来。有些地方老师不会用电脑,形同摆设。
让更多贫困地区孩子上重点大学,更要让他们上“重点”中小学,马敏说,目前来看,最具操作性的做法就是师资力量的倾斜。
添加优秀师资力量的砝码,除了呼吁还要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思维
俞敏洪同意马敏的说法,为解决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均衡问题,政府投了很多钱,但是没抓住要点,“一个学校真正好,好就好在老师。优秀老师在哪里,优秀学生就在哪里。”
然而,把好老师从城里“赶”到农村并非易事。
有一次,俞敏洪到美国一个“鸟不拉屎”的偏远地区,发现当地一小学,总共就200个学生,却有两个哈佛毕业的老师在那里教书。在中国,从北大毕业跑到边远地区,在农村小学蹲着,一教一辈子的优秀教师,“有,但很少”。
不过,这并非是个无解的难题。俞敏洪认为“症结”还是出在“钱”上,即使在美国偏远地区,老师的房子跟城里没有两样,生活条件依然很好,然而在中国,一到农村,“水没了”、“房子没了”、“工资也没了”。
“现在中国经济当头,屁股决定脑袋,哪儿工资高,决定了老师的屁股往哪儿挪。”俞敏洪认为,除了舆论上的呼吁,关键还是要通过中央强有力的政策,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思维,让教育资源向农村分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