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成都的一条“短骨”
(摘录自四川在线)
本报记者王怀方野实习生郝越佳刘莉文/图在成都1239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时代战车上,一块距离成都中心城市25公里的“短骨”日前横空出世:成都中心城—华阳—正兴。
8月,在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个月后,成都市亮出打造“一城两带六走廊”格局的初步设想,规划中的六条核心走廊撑起“全域成都”的躯架,而其中25公里长的“短骨”吸引了众多的目光:为何“成都—华阳—正兴”这条走廊是唯一以同一区域内两个城镇作为“全域成都”发展节点?为何这条走廊距离成都中心城市最短的发展骨架不能再长些?
发现“短骨”:
城乡统筹唤醒沉睡的苏码头在东经103"59,北纬30"29,这是成都“短骨”的末端———双流正兴镇。2006年,正兴作为“递补”对象,最后一个纳入成都市
14个优先重点镇。
“正兴就像是一张白纸,蓝图好画。”沿着天府大道走到尽头,宽阔的车道开始沿着坡地轻微地起伏。“这条路是有意不拉直了修。”正兴镇镇长晏智能说,道路将进一步结合自然地形进行改造,打造成景观大道连接正兴老街———苏码头。
“我是苏码港的人。”在正兴,许多居民依旧喜欢称苏码头为“港”。一个字涵盖了当地人对曾经繁华历史的骄傲,也折射出老镇风烛残年的沧桑。
据《双流县正兴镇志》记载,正兴镇始建于清朝,原名苏码头,以府河水航为中心,形成两场一河(即中心场、秦皇寺、府河)的太平盛世。这里曾是一天就能停泊五六百只船的大码头。从清朝康熙年间起,它就已经是一个连接四方的水上交通枢纽,当时在此经商的商贾不可估计。随着水运作用在成都城市发展中的相对弱化,苏码头也渐渐地沉寂下来。
如今的正兴没有都市的喧嚣,唯一一条街道广东街穿过两排茂密梧桐树,连接成都向南通道。尽管当地百姓很难讲清楚为啥叫广东街,但当站在街头起端的苏码头,看着当年泊船留客的青石板路,眼前浮现就是“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景象。
“正兴前些年是有点整得不好。”上世纪60年代曾下乡到正兴当知青的王蓉成至今还记得当年在苏码头蹲着吃泥鳅的日子,如今40多年过去了,正兴传统的农业乡镇面貌并没有多大革新,“要不了5分钟就可以从街头走到街尾”的逛街情形还是没有改变,当年的供销社还是正兴如今的“大商场”,低端的消费品和仅能自给自足的农产品便是整个小镇商业的全部。只有成都到处可见的“正兴泥鳅”农家乐让人联想到这个曾经的古镇。
历史的流水不断地淌过这个平静了多年的繁华地带,也不断地刷新着苏码头的兴衰。随着社会经济进入了科学发展和统筹发展的新阶段,成都市提出了未来城市将集中发展6条走廊,形成走廊式集中发展格局、串珠式布局结构、紧凑的城市形态,正兴正好位于城市南部发展走廊的核心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沉默多年后,正兴终于被唤醒,再次走上了见证成都发展的历史舞台。
叩问“短骨”:
为何南下走廊的端头是正兴?
9月10日,细雨滋润过的正兴镇老街依旧热闹,只是没有了当年的船倌和船客在老街上过往。“实施旧城改造,促进正兴经济发展”的标语横挂在通往苏码头的大道上方,道路正在改造有些泥泞。路的一边是潺潺流动的府河,一边是上世纪末修的砖瓦房,墙上的“拆”字仿佛正在诉说一个百年老镇的新生。
作为统筹城乡“短骨”的发力点,为何选在正兴?
正兴紧邻华阳,经济区位相对较为有利,并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从自然禀赋上来看,正兴镇自然条件较好,有山有水,具有潜在的自然资源优势。府河很随意地“弯”进了正兴镇界线,“这里将是成都的南湖。”如今不管走到哪都把全镇的规划图带在身边的晏智能描绘着正兴的未来。成都已经有了东湖、西湖和北湖,7800多亩的南湖宛如珊瑚一样盘卧在镇中央,将小镇围成半岛式的湖中地。“沿湖将规划成高尚住宅区。”
顺着晏智能的目光,府河之滨、邻龙泉、牧马二山的正兴镇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建的人民南路南延线景观大道、红星路的南延线、新成仁路如同三条动脉血管由北向南贯通正兴镇,还有一条横穿正兴镇的正公路,规划中的成都六环路已经将正兴揽入怀中,正兴镇依然是一个四通八达,交通便利的现代陆地码头。
历史选择正兴,是因为历史把正兴推进了凤凰涅的再生炉。
涅来自一年前。晏智能清楚地记得,一年前的8月16日,正兴镇被正式列为成都市14个优先发展重点镇。“10个月内达到全市14个优先发展镇中等水平。”2006年,双流县委书记谢瑞武给正兴镇下达了“总攻令”:完成正兴大桥和公路建设、南延线正兴段建设……双流县对正兴的投入可谓不留余力,县委常委周先毅担任正兴镇的党委书记,这在双流甚至成都全市范围来看,这样的“高规格”的领导班子配套置也是少见。“现在形势变了,到处拆迁,政府要投好多钱。”刘学文,正兴水泥厂的78岁退休职工,“正兴老街要拆了重修,不晓得到时候是啥样子哦。”当地的居民已从各种拆迁宣传资料和政策说明会上感受到,统筹城乡发展的时代战车注定将再次寻回正兴当年的繁华盛世。
成都城市发展的战鼓擂醒了正兴,也引来了正兴的发展力量。
去年11月,正兴镇举行建设启动暨开发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中国城镇集团、美国洛克菲勒集团等中外大型企业机构,就共同参与正兴镇建设签署了开发战略合作协议。
“3年内投资总额达80亿—100亿元,成仁路旁一个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乡镇会变成什么样?”这不仅是历史的叩问,也是正兴找到自己位置后的宣言。3年内,随着前期项目的完工,正兴镇将成为一个集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镇,并将逐步发展成为符合大成都城市发展需求的城市新中心。
“正兴镇的开发建设预计在8—10年完成。”中国城镇集团董事长费淳璐很看好“第二个华阳”。这,正是正兴成为此次“全域成都”发展战车上举足轻重的“短骨”原因。
规划中的正兴优先发展镇将由正兴农创新村、正兴老镇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C BD)以及正兴新镇区等部分组成。其中,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将吸引大批国际、国内知名投资商入区,实现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最终形成现代服务业都市经济圈。在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内,将建设大型虚拟数字娱乐中心、工业设计园、艺术品西南展示交易中心等以创意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中心等。
在正兴镇政府不远处,一个投资1760万元、连接正兴境内府河两岸的新大桥正处于紧张的施工阶段。“就剩最后的工程了。”正兴镇工作人员程绍强介绍,跨府河的正兴大桥已立起了桥墩,正在铺设桥梁。“去年开始修桥后,苏码头就停用了。”刘学文说,过去到河对面去都是坐小船,或者走苏码头前方的吊桥,“将来就直接走柏油马路了。”
憧憬“短骨”:
短走廊能不能伸得更长?
在成都市向南发展的主轴线上,华阳的高速发展已初见成效,正兴的崛起也是定局,为何不把“成都中心城区———华阳———正兴”走廊再向南延伸,穿过双流的煎茶镇,直抵成都边界籍田镇?
“成都的发展不能摊大饼。”西南交大教授、区域经济专家戴宾认为,成都城市外部空间结构的单中心性与圈层性使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仍然以成都为中心呈圈层状运动,成都平原及其周边的中小城市和城镇也在不同程度上被纳入到与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轨道。“所以,将来的成都是以带和点的发展形成大成都经济圈。”“经济的发展是一步一步的。”这是一位区域经济学者“短骨”为何只到正兴的理解。尽管正兴镇是成都中心城市城南片区的重点启动区,但发展相对滞后,作为南下走廊的“第二落点”,正兴相对而言还是一个“欠发达地区”。
“把正兴镇建设成成都市的经济强镇,特色鲜明的丘陵经济发展区域中心,未来城市南部新城的重要节点。”这是正兴发展的总体目标。
节点,承上启下。正兴担当的责任不轻。承上,正兴将再造一个华阳,“但却超越华阳。”启下,只有正兴崛起,才能带动发展相对滞后的成都边缘小镇煎茶、籍田的发展,成都才能向南,再向南。
根据《成都经济区区域经济规划研究》,以成都为中心、半径150公里范围内的中小城市,包括雅安、峨眉山、乐山、眉山、简阳、资阳、遂宁、德阳等,通过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与成都相接,与成都的经济联系日趋密切和稳定。随着以通勤流为特征、城际快速列车为主要载运工具的快速交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成都为核心、结合周边城市连同这些城市覆盖的空间地域形成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都市圈将逐步走向成熟。
“成都就像一个多孔插座,各个端口都是开放的,就看谁先来对接。”成都经济圈的打造,注定将是成都更大辐射功能的发挥,而类似正兴这样关键节点城镇的“优先发展”,无疑承担起“打前阵”的角色。“发展带的延伸这将是下一步的事。”
而实际上,在成都努力打通经济圈对接瓶颈的时候,“外围团队”也早已开始想法来对接“短骨”。去年6月,简阳初次提出要在龙泉山修条1.98公里长的隧道,连接三岔湖与双流县永兴镇,公路总长11.7公里。如果对接成功,成都的公路网络将更加完善,快速通道沿线的土地也将升值,农业产业结构将得到有效调整。而仁寿县也正在修与双流“东山快速通道”相接的道路……
种种迹象表明,大成都经济圈的形成已经开始起步,“全域成都”的发展思路就像发令枪响,“成都———华阳———正兴”这根成都“短骨”便率先迈出稳定和扎实的脚步,并以暂时的“短”,博成都经济圈的长远发展。
我就是一名正兴镇土生土长的人!!
希望各位多提意见建议。。让我的家乡发展的更好!!!
现在正兴镇书记:周先毅(同时周先毅也是是双流县委常委、双流县总工会主席、双流县统战部部长,可见双流县领导有多重视正兴的发展)
镇长:苟伟
咨询投资电话:856738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