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民生之多艰 原运输公司的职工们在历经这场“改制”浩劫之后,生活境况会怎么样呢?记者深入实地进行了走访—— 在西充县,记者几经周折,陆续联系上了原运输公司解体后流散在各处的一大批老职工。 最先找到的是现已62岁老实巴交的许昌平。经过了解,老许答应带记者去他和老伴租住了十年的地下室看看。在县城晋城镇晋城大道三段37号(原乡镇企业局)一栋临街的大楼楼下,老许引领我们欠身进入一个下行
许昌平的地下室 甬道。陡峭仄逼的楼梯和晴天也“伸手不见五指”的走道硬是让人喘不过气来。眼前的一切与繁华的晋城大道显得如此格格不入,给人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老许告诉记者,他是1980年参加工作的,在运输公司当了20多年搬运工,企业“改制”后他就失业了,而妻子也没有工作。时年48岁的老许上有老下有小,为了维持一家生计只好拼命打工,拼命省钱。一家5口只能挤进这个与排污沟为邻,跟“四害”为伴的“地下世界”,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而这样的日子也不知道何时是个头! 57岁的李兴培跟记者谈起他家的境况更是“羞愧难当”: 他夫妇和女儿至今还“寄居”在原运输公司老车站二楼一间“通间”(单间)房里。仅有30平米的房间,中间用纸板隔出来两间“寝室”,这个三口之家已经在这里整整“栖息”了十二年。作为职工推选的诉讼代表,为了替大家打官司花去了太多的精力,也得罪了很多的地方势力。在当地根本就没人敢请原本在运输公司从事管理工作的他做事,使他彻底断绝了经济来源,生活一度陷入绝境……。提起这段灰暗的人生,老李几近哽咽,他说“当时真的是天塌下来了!唉,说塌就塌了……也不晓得这些年我们是如何熬过来的!” 可是,李兴培告诉记者,他们这些个职工代表之所以始终坚持不渝是 因为有一种“责任”在支撑着他们,原单位的职工像他家这样的就太多太多了,甚至像老职工张光华那样纯属无家可归,蜗居在老车站站台上临时搭建的“阁楼”里 的也还大有人在。 谢绍芳是已故职工雍兴琼的丈夫,也是运输公司西客站的股东之一。一辈子勤俭节约的他们夫妇原本在运输公司宿舍是有一套住房的,但是公司被“出让”后,他们和大多数职工一样,不但失业还遭遇了霸占者的“强拆”,真是“屋漏又遭连夜雨”。失去家园后他们只能蜗居在烽火路一幢低沉狭小的危房里,惶惶不可终日……直到妻子抱憾离去他们也没有见到一分钱的股东“红利”和补助款。 56岁的女职工陈贵芬向记者讲述起她和先 夫张玉君经历的凄惨人生遭遇时更是声泪俱下:丈夫是运输公司连续多年的优秀驾驶员,劳动模范。但是“改制”甫一来他们就成了没人要的“丧家之犬”,一无工作二无补偿三无医保,终致贫病交加,丈夫含恨离世……而现在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她还在私人餐厅没日没夜地打小工为生! 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诸如贾应炳、严中文等人也和张玉君、雍兴琼的“结局”一样。他们在遭遇了突如其来的那场变故之后,饥寒交迫的日子于他们是那样的绝望和无助,贫病交加的折磨让他们的人生都是在壮年戛然而止!曾经顽强的生命坚守终究难以抗衡漫长岁月的无情,他们还没有盼来“驱散乌云见太阳”的日子却已经接二连三地撒手人寰…… —至此,新闻工作者的良知承受着莫大的拷问,出离内心的巨大悲愤使我们的采访已然无法继续进行…… ······后记 一场闹剧,十几年噩梦;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法律制度,形同虚设;可怜百姓,无处申冤。封建社会尚且“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而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规定的“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竟然成了一句空话? 民生问题无小事,当地党委政府以及相关司法部门究竟何时才敢“拔开乌云见青天”,还法律以尊严,予人民以公道,媒体同仁们将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