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226|评论: 5

攀枝花近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2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攀枝花火车站

【基本情况】全市面积74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18万公顷,比2004年(下同)增0.6%。森林覆盖率58.97%,完成退耕还林1333公顷。辖5个县(区),年末总人口107.98万人。人口出生率9.7‰,降0.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6.6‰,降1.4个千分点。

  全市生产总值248.01亿元,增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63亿元,增6%;第二产业增加值172.12亿元,增17.6%(工业增加值158.43亿元,增18.8%);第三产业增加值64.26亿元,增8.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3%、80.8%和16.9%。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66.06亿元,增19.1%;民营经济占GDP比重为26.6%,提高1.5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22.08万吨,增3.3%;油料产量0.12万吨,减1.5%;水果产量7.04万吨,增17.7%;蔬菜产量41.87万吨,增4.6%;甘蔗产量15.21万吨,减24.3%。出栏肉猪64.9万头,增6.7%;全年肉类总产量6.38万吨,增10.2%。禽肉产量0.64万吨,增19.9%;禽蛋产量0.41万吨,增21.2%。牛奶产量0.20万吨,减16.7%;蚕茧产量0.21万吨,增13.1%。水产品产量0.87万吨,增11.8%。全市公路通车里程411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694公里。全年完成货运周转量8.34亿吨公里,增45.3%;完成旅客周转量6.40亿人公里,增13.7%。全年邮电业务总量8.40亿元,增19.4%;年末市话总户数32.64万户,增9.8%;农话总数2.30万户,增19.3%;移动用户47.16万户,增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01亿元,增1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73亿元,增19.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2.28亿元,增31.6%;更新改造投资40.77亿元,增28.5%;房地产投资9.49亿元,增1.8%。全年建成投产重大项目27个,新增固定资产74.3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完成20.52亿元,增51.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1.18亿元,增25.9%。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1.08亿元,比年初增16.4%;各项贷款余额169.50亿元,比年初增19.9%。全年保费收入5.67亿元,增12.4%;处理各种赔款和给付金额1.59亿元,增19.9%。完成环境整治项目180个,投入污染治理资金7.92亿元。烟尘控制区15个,面积42平方公里。

  全市有各类学校530所,在校学生18.36万人,专任教师1.04万人。其中:普通高校2所,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1.39万人,增17.3%;普通中学83所,在校生6.07万人,增2.4%;小学432所,在校生9.99万人,增4.3%;学龄儿童入学率99.8%,提高0.1个百分点。完成省级以上科技成果42项,9项科技成果获省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3个。年末有无线广播电台4座,节目4套;电视台5座,节日7套。有卫生机构114个,病床位5609张,卫生技术人员4578人。

  【攀枝花市被正式列入联合国人居署“可持续发展城市计划”第二轮中国试点城市】9月12日,联合国人居署“可持续发展城市计划”第二轮中国试点城市攀枝花试点项目启动暨培训会在攀召开。联合国人居署官员卡琳·布瑞、国家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项目经理潘晓东向攀枝花市被列入试点城市表示祝贺。

  【四川省首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在攀举行】由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四川省首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在攀隆重召开。四川省首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是四川省委、省政府为了充分发挥四川旅游资源优势而举办的全省性旅游盛会,是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重大举措。本次大会以“阳光休闲·运动健康”为主题,融参观考察、会议、展示会、文化体育活动于一体。首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的召开,对攀枝花旅游产业、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四川省首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上,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省委书记张学忠为攀枝花颁发优秀旅游城市标识,攀枝花市被正式冠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0月18日攀枝花市通过四川省旅游局创优检查验收组验收,12月6日攀枝花市通过国家旅游局创优检查验收组验收,12月13日攀枝花市被正式批准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攀田高速公路正式开工】攀枝花至田房(川滇界)高速公路开工典礼在仁和区总发乡举行。该高速公路是交通部规划的八条西部大通道之一,是甘肃兰州至云南磨憨口岸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川省十二个进出口大通道之一。

  【启动综合环境技术生态项目企业试点】5月19日,四川长矶金属工业有限公司、重庆啤酒攀枝花有限责任公司等9个企业在会展中心分别与市发改委和市环保局签订了《中国攀枝花市实施ECO—PROFIT(综合环境技术生态项目的英文缩略词)示范项目》企业试点合作协议。该项目实施期限为2年,旨在通过企业试点示范,推广ECO-PROFIT知识和技能体系,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减少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企业经济与环保的“双赢”。

  【四川攀西人才市场组建成立】四川省首家省级区域性人才市场——四川攀西人才市场于2005年3月12日在攀枝花市人才大厦挂牌成立,这标志着四川省人才体系建设又迈出了新的一步,攀枝花市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市场体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攀枝花市东区

  【基本情况】全区面积1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3.53公顷。辖1个镇、9个街道办事处,年末总人口31.9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97万人,农村人口9311人。人口出生率12.06‰,人口自然增长率8.2‰。

  全县生产总值133.67亿元,比2004年(下同)增长1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27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99.05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93.6亿元,增长21.6%);第三产业增加值34.35亿元,增长9.6%。全区人均生产总值40531元,增长1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4亿元,增9.4%。区财政收入1.71亿元,增长47.7%;财政支出1.84亿元,增41.6%。农民人均纯收入4362元,比上年增加360元,增长9%。

  【工业】工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完善园区布局规划,明确产业发展重点,立足钒钛、尾矿、高炉渣等优势资源,大力培育钢铁深加工、新型材料、化工和冶金辅料等支柱产业,加大技改扩能力度,经济效益与增长速度同步提高。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93.6亿元,增长21.6%,其中攀钢工业增加值76.6亿元,增长22.3%;区属工业增加值17亿元,增长20%,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3家;市考核工业企业增加值5.1亿元,增长48%,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

  【第三产业】三产结构不断优化,商贸流通、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专业市场建设成效明显,天宇钢材交易市场、华龙广场、元亨家居广场等投入使用。

  【农村经济】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万亩科技示范园初具规模。

  【民营经济】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稳步推进,民营经济加速发展。积极参与各类经贸招商活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逐步健全,项目协调服务力度加大,全年引进投资上千万元的项目21个。继续实施促优扶强战略,加大对重点产业和企业的引导扶持力度,积极协助企业排忧解难。民营经济发展速度比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快1.3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

  【教育事业】2005年东区共有中小学生5217人次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减免和补助费用160余万元。妥善解决994名外来务工农民子女上学问题,免除借读费130余万元。12月1日,东区政府接管境内企业兴办的27所中小学校。新增学生2.4万人、教职工3476人。

  【迎冬旅,创国优】区委把迎接四川省首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和争创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战略性工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区人大、区政协积极参与,区政府强力推进,各部门、各单位团结协作、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实行重点项目(工作)督办制、每周七天工作制等制度,做到任务细化、责任明确、措施有力,确保创建工作不断推进和深入;重视宣传发动。成功举办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万人签名宣传活动、“得天独厚”杯旅游形象大使比赛、′2005首届攀枝花啤酒节、城市休闲漂等一系列活动;抓好项目建设,做好重点项目拆迁安置。通过积极努力,相继完成“得天独厚”观景台、金江啤酒广场、双江鲜鱼美食一条街等重点项目建设和改造。通过“迎冬旅,创国优”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文明程度,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和旅游环境。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争做文明市民”为主题的宣传活动。炳草岗街道办事处湖光社区文明劝导队的经验与做法为市文明委在全市进行推广;在全区范围内21家旅游单位进行“文明旅游风景点”和“文明单位”的创建活动,创建了金雅仙客度假村、大祥生态园、攀枝花公园和金色攀枝花展厅等4个“文明旅游风景区(点)”,命名金雅仙客度假村、阳光酒店等9家旅游企事业单位为文明单位。大渡口街道与辖区30余家单位开展“军警民共建文明一条街”活动,长寿路街道与辖区单位开展“共建诚信示范街”活动。

  【《东区志》、《东区年鉴》出版发行】攀枝花市东区系四川省23个续(新)修志试点单位之一。《东区志》编纂采取小篇并列结构,共设29篇,136万字,体例完备,资料翔实,得到省、市评委和北京方志出版社专家的充分肯定。首卷《东区年鉴》(2001~2004)设14个部类,收录条目1246个,共76万字。东区连续三年被评为“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先进集体”。

  12月22日,攀枝花市《东区志》和《东区年鉴》首发仪式在阳光酒店举行。会上,区委、区政府表彰地方志工作先进单位16个、先进个人25人。

  【社区建设】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制”的社区工作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投入,社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区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建成瓜子坪社区服务中心;特色社区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弄弄坪街道新风社区被团中央等四部委命名为“全国青年文明社区”,东风社区被评为“全国百家学习型社区”,大渡口街道东方红社区被评为“全国绿色社区”,大渡口街社区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社区”。

  攀枝花市西区

  【基本情况】全区面积123.9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70公顷,比2004年(下同)增0.82%。森林覆盖率38%,完成退耕还林333公顷。辖1镇、6个街道办事处,年末总人口17万人。人口出生率10.02‰,减0.4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7.40‰,减0.49个千分点。

  全区生产总值22.98亿元,增1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39亿元,增5.8%;第二产业增加值16.67亿元,增20.6%;第三产业增加值5.9亿元,增8.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6%、83.7%和15.7%。民营经济增加值8.59亿元,增23.1%;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9.4%。粮食总产量0.31万吨,增3.09%;水果产量1479吨,增8.1%;出栏肉猪39257头,增6.1%。公路通车里程144.6公里,持平;通车村数10个(村村通)。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710万元,增6.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1亿元,增1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85亿元,增59.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98亿元,增303.0%;更新改造投资9.76亿元,增43.4%;房地产投资0.67亿元,增67.1%。全年新增固定资产3.3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148万元,增40.01%;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40亿元,增25.71%。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38个,完成投资7500万元。烟尘控制区4个,面积9.75平方公里。

  普通中校在校生2318人,增7.3%;小学在校生3470人,增2%;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有卫生机构102个,病床位819张,卫生技术人员1250人。

  【招商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共引进项目13个,协议资金20400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85060万元,增长13.2%。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幼教事业发展迅速,全区有幼儿园17家,幼儿2030人,持证幼儿园的教师合格率为100%。“普九”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4.9%,达到“普高”要求。积极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从2005年秋季学期开始,对农村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实行“两免”,对农村特困家庭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实行“一补”,对“两免一补”受助范围以外的贫困学生,通过部门帮户、党员干部“一帮一”等措施,帮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中央在攀企业和中央下放企业中小学移交22所,其中中学11所,小学11所,教职员工1584人,在校学生12446人。

  【城市建设】总投资9100万元,先后实施道路交通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景区景点、环境综合整治等49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格萨拉大道(清乌复线)建设、苏铁中路改造、法拉大桥建设三大城市重点交通工程。改建交通巷、宁华路乌龟井至金沙滩入口段、金沙滩环线公路等5个路段,共改建城市道路40公里,其中柔性路面35公里。建成以清香坪商业步行街、玉泉花园、西部阳光大厦为核心的广场新区。按照二星级标准新建旅游公厕2座。建成“万里长江第一漂”和“啤酒文化”大型雕塑等一批城市文化景观。

  【环境保护】实施“亮化、美化、绿化、净化”工程,大力开展市容环境整治,拆除各类违章建筑3万多平方米,清理乱摆摊设点500多家,清运垃圾近20万吨,新增绿地10万平方米。强化在线监控和管理,加大对金沙江沿岸污染、道路运输污染、大气污染、面源污染、噪音污染等综合治理力度,大力控制污染源、削减污染总量,全面整改了40家、彻底关闭12家不符合环保标准的项目和企业,查处21起非法建设项目,西区空气优良率同比提高3.45个百分点。

  【矿业秩序治理整顿】2004年12月20日西区开展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工作,截至2005年12月底,依法封闭包括摩梭河煤矿3、4、5号井在内的无证非法开采、越界开采和手续不齐井口21个,依法查处私挖滥采煤炭资源案件3起,移交公安机关处理8人,关闭非法洗煤企业8家,打精煤企业6家,小冶炼厂4家,行政强制拆除市雪龙燃化厂焦炉设施,取缔无证采石厂3家,保留手续齐全的采石厂17家,完成17家煤矿企业的20个采矿许可证、27个生产许可证的认定工作,办理18个采矿许可证年检手续,行政处罚4家环保手续不齐和22家环保设施未经验收就投入生产的煤矿,查处33家矿山企业非法占用林地的行为,处理参与或干预办矿的干部6人,两院立案查处职务犯罪12件12人。

  【法拉大桥正式通车】3月4日,陶家渡金沙江法拉大桥正式通车。法拉大桥于2001年12月28日正式开工,总投资3000万元。大桥为中承式钢管砼拱桥,主跨长190米,桥面净宽20米,两岸引桥长135米。该桥的通车,改善了交通环境,缓解了交通压力,改变了煤炭运输不畅的状况。

  【清乌复线竣工通车】4月29日,清乌复线暨城市环城路清乌段正式通车。清乌复线是攀枝花市道路交通网络建设的一项标志性工程,于2003年6月开工,工程批准投资规模为9177万元,设计标准为新建城市主干道二级,行车速度为每小时40公里,主线双向四车道,路基宽19.5米,路面宽15米,全长5860米,另有两条支线总长1129米。清乌复线建成通车后,与苏铁中路(原平江东路)形成环形复线,使西区城市道路拥挤的状况得到较大改观。

  【苏铁中路改造全面完成】西区城市干道——苏铁中路改造工程5月18日开工,起于清香坪攀钢生活区岔道,止于乌龟井转盘,全长3.89公里,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为城市主干道II级,路基宽18米,路面宽12米,人行道3米,工程估算总投资4900多万元。

  仁和区

  【基本情况】全区面积1727.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0.81万公顷,比2004年(下同)增6.76%。森林覆盖率55.4%,完成退耕还林9200公顷。辖14个镇(乡)、1个街道办事处,年末总人口19.92万人。人口出生率10.89‰,增1.2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7.06‰,增2.89个千分点。

  全区生产总值31.05亿元,增1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亿元,增6.5%;第二产业增加值18.3亿元,增16.8%;第三产业增加值9.6亿元,增9.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07%、59.0%和30.93%。民营经济增加值13.5亿元,增33.1%;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1.4%,提高5.8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6.8万吨,增8.2%;油菜籽产量82吨,增22.4%;水果产量3万吨,增21.5%;出栏肉猪18.7万头,增2.5%。公路通车里程488公里,通车村数81个,减4.7%。全年邮电业务总量4809万元,增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200万元,增1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7亿元,减6.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5亿元,减33.1%;更新改造投资1.75亿元,增100%;房地产投资27044万元,减17.0%。全年建成投产项目75个,新增固定资产101805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9亿元,增47.4%;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76亿元,增17.5%。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99亿元,比年初增52.6%;各项贷款余额7.21亿元,比年初增28.3%。全年保费收入0.38亿元,增17.8%;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782.3万元,增41.4%。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6个,完成投资4733万元。

  普通中学在校生0.78万人,减36.5%;小学在校生1.84万人,减6.3%;学龄儿童入学率99.8%,提高1个百分点。有公共图书室4个,文化馆1个。有卫生机构22个、病床位1055张、卫生技术人员681人。

  【乡村公路建设】以改善区乡交通条件为目标,投入公路建设资金4200万元,继续对仁拉路、岔啊路、平迤路等部分路段进行改造,新建水泥路35公里,建成农村客运站2个。

  【特困户搬出横板房】2004年3月8日到2005年3月底,仁和区横板房改造工程改造涉及11个乡镇的31个村共116户。市、区、乡镇及对口帮扶单位投入资金124万元。共新建农房116套557间,面积17848万多平方米。农户搬进新居后生活仍然较为困难,区委落实了帮扶措施,全区共收到区级各单位捐款13万余元,大米935公斤,木床、沙发、桌椅等家具117件,锅、碗、盆等生活用具169件,捐物价值10万元。

  【平地镇节水灌溉工程竣工】该工程主要集中在迤沙拉村的1000亩葡萄沟。总投资65万元,工程由仁和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承建,年初开工,共开挖土石方2178立方米,安装主管道2758米,分管道5652米,毛管道57020米,建成微喷、滴灌、管浇的“点面结合、交织成网”的节水灌溉设施,5月7日通过市级农业部门竣工验收。

  【布德镇发生泥石流】5月30日凌晨,布德镇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全镇6个村不同程度受灾,经济损失约637万元。

  【整治煤矿安全隐患】5月12日,仁和区太平乡畔海煤矿1580井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救出5名幸存者,其余21人全部遇难。5月下旬,仁和区开展以煤矿瓦斯为重点的集中治理和安全综合治理工作,对涉及超能力生产、超强度定员组织生产的,未建立瓦斯抽放系统和监控系统、或者瓦斯监控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通风系统不完善、涉及最易引发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等15项重大隐患的煤矿,实行关、停整改。到11月初,区属煤矿共计改造掘进石门和煤巷28000米,关闭一证多系统井口47个,培训职工28270人次,各煤矿添置自救器5460台,安装风电瓦电闭锁91台,监控器4台,总投资达3180万元。

  【利用国债修建沼气池】从2004年11月开工建设,在6个乡镇的13个村新建沼气池1538口,完成“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1355户。建一口沼气池每户农户可得到1000元补助,主要用于购置水泥、沼气灶具等材料。建一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农户只需投资500元,一口沼气池可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000以上。有416户“一池三改”达标户领到沼气国债项目补助金41.6万元。

  【仁和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2004年1月,仁和污水处理厂动工修建,2005年4月完成联动试车并通水试运行。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为日2万立方米,概算投资5200万元,经过数月的试运行,2005年8月1日起正式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选用生物膜法——曝气生物滤池工艺,采用德国西门子PLC技术,通过光纤环网形成双机互备的集散控制系统,配合全天候的工厂电视实现生产全过程的监控,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节约能耗,运行费用低等特点。

  【首家“三农”服务中心成立】12月6日,仁和区平地供销合作社大田“三农”服务中心在大田镇成立,成为仁和区第一个专门为“三农”服务的中心。系大田镇石榴种植户和从事各类农副产品经营、农业生产资料及副食品供应、社会化服务业、村镇企业等各类经济实体自愿组成的区域服务性的合作经济组织。该中心由平地镇供销合作社牵头,共有来自大田镇14个村社的23家农户、经营户加入。中心面向会员,面向农民,提供化肥、农药、农机具等农资产品,开展农业科技宣传、咨询、农机租赁、推销农副产品等多项服务。

  【举办第三届中国攀西石榴节】由攀枝花市人民政府主办、仁和区人民政府和市旅游局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攀西石榴节于2005年9月1日开幕,在仁和区和成都两地同时举行,历时3天。节庆期间,有14家单位和企业参与,筹措到办节资金50万元;参加节庆活动的来宾、群众达10万人次,销售石榴近10万公斤。

  【人民生活】城乡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69元,比上年增加310元。全年发放参保单位离退休费和失业救济金892万元。启动了城镇廉租房补助工程,共补助300户。加大就业培训和指导力度,实现就业和再就业2150人,安置特困人员就业32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面享受低保137837人次,发放低保金793.74万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84亿元,增长5%。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亿元,增长12.5%。

  米易县

  【基本情况】2005年,全县面积21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766公顷,与2004年比(下同)持平。森林覆盖率59.41%,增0.19个百分点。辖7个镇(少数民族镇1个)、5个乡(少数民族乡4个),年末总人口20.7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数的17.8%。人口出生率9.7‰,下降0.7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4.77‰,下降0.13个千分点。

  全县生产总值22.02亿元,增长1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6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亿元,增长35.9%;第三产业增加值6.75亿元,增长8.7%。民营经济增加值8.73亿元,增长32.1%。粮食产量7.95万吨,增长1.9%;蔬菜产量15.5万吨,增长4.7%;烤烟产量11万担,增长90.7%;水果产量2.24万吨,增长6.1%;甘蔗产量15.17万吨,下降30.6%;蚕茧产量420吨,增长12.3%;生猪出栏11.3万头,增长12.5%;肉类产量1.71万吨,增长6.1%;禽蛋产量0.11万吨,增长8.6%;牛、羊、家禽分别出栏0.5、4.62、32.55万头(只),分别增长33.9%、33.6%、22.9%。邮电业务总量5077万元,增长3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262万元,增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247万元,增96.7%。各项存款余额15.47亿元,增长24.3%;各项贷款余额6.64亿元,增长17.2%。工业总产值18.65亿元,增长35.5%;农业总产值7.45亿元,增长8.2%;地方财政收入1.87亿元,增长118.3%。全年共引进项目21个,到位资金82900万元,增长31.5%。

  【兑现“三农”政策】全年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资金747万元,粮食直补资金138万元,烤烟特产税返还款1378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补助金781.5万元;拨付退耕还林粮食补助金、薪炭林建设款及森林植被恢复款342万元;及时支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安宁河堤工程450万元、人畜饮水工程100万元、芭蕉箐节水灌溉工程178万元、莫佬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100万元、以工代赈国债资金50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576元,增长9.3%。

  【教育】全年小学完成率99.8%、初中完成率99.4%,15周岁文盲率为零。新建凉山自发迁居农民教学点6所,已按时竣工投入使用。投入资金830万元,严格兑现“两免一补”政策。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县工作进展顺利。聘请20名退休干部,成立网吧义务监督岗,收缴盗版光碟1200张、录像带386盒,关闭无证经营音乐茶座14家,查处违章经营娱乐场所7家。组织文化下乡,送科技、书刊2000余册,书赠春联1000余幅。

  【重点工程建设】加大城市建设力度,1月30日动工修建县城安宁河二桥,桥长228.76米、宽22.5米,桥跨6×35米,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设计总投资1200万元,已完成主体工程;4月20日开工的县城排污系统治理工程,投资370万元,于11月竣工并投入使用;4月18日,启动河滨公园改造工程,新建音乐喷泉广场,添置路灯、石雕等配套设施,更换绿化苗木,投资600万元,工程于10月1日竣工投入使用;投资1300万元,完成1800米的滨河景观长廊建设;投资4850万元,完成商业步行街建设;投资300余万元,对城区主要建筑和设施进行美化、亮化。通过招、拍、挂出让经营性用地17宗13929平方米。

  【社会保障】全年支付养老金1500万元、医疗保险金(统筹和个人)990万元、失业保险金183.35万元、工伤保险待遇23万元、生育保险待遇7万元;离退休养老金、失业保险金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71.32万元,使城市14070户(次)、农村392户1087人享受了低保。

  【民族工作】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强村并组后的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烤烟产业、林果业、畜牧业为重点,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全年少数民族地区烤烟种植面积达1720万平方米,占民区种植面积的65%,仅烤烟收入一项,为民区农民人均创收915.38元。全县少数民族乡镇的生产总值24437万元;乡镇财政税收达540万元,增长17.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12元,增加586元,增长25.2%。

  【横板房改造】全县横板房改造工程涉及9个乡(镇)的34个村92个村民小组,共191户1014人,工程总投资272.7万元(其中:市、县补助131.45万元,农户自筹141.25万元);改造及新建面积34003平方米(其中新修建筑面积29707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

  【自然灾害】2005年,旱灾、洪灾、虫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8月9~10日,米易县遭受特大暴雨灾害,局部地区雨量超过300毫米,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造成7人死亡、1人重伤,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灾害使全县12个乡镇的9951户39882人受灾(特重灾户354户1182人);农作物受灾2289万平方米,成灾915万平方米,绝收312万平方米,损失粮食334万公斤;损坏沟堰111公里、公路118公里,毁坏人畜饮水管道20公里、桥涵51座、房屋440户1610间(其中,学校校舍1313平方米),冲毁烤烟收购站1座。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775万元。

  盐边县

  【基本情况】全县面积3269.4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7万公顷,与2004年(下同)持平。森林覆盖率65.25%,完成退耕还林1139.9公顷。辖16个乡镇,年末总人口194780人。人口出生率6.04‰,增0.6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6.61‰,增1.14个千分点。

  全县生产总值17.5亿元,增2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5亿元,增6.3%;第二产业增加值9.16亿元,增44.5%;第三产业增加值4.99亿元,增9.2%。民营经济增加值9.80亿元,增24%。农业七大基地实现产值4.2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9.7%,其中:粮食总产量6.89万吨,增0.05%;蚕茧产量1535吨,增20.02%;蔬菜产量75822吨,增0.53%;水果产量15796吨,增83.72%;干果产量3924吨,增18.69%;畜禽98.19万头(只),增29.40%;水产品产量3883吨,增24.14%;烤烟产量3780吨,增81.38%;茶叶产量38吨,增58.33%。公路通车里程609公里,增2.20%,通村公路30条478.3千米;通车村数达165个,增13.01%。全年邮电业务收入总量281.18万元,增13.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亿元,增11.11%。全县固定资产投资11.44亿元,增66.9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9亿元,增87.62%;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32亿元,增15.90%。

  有小学在校生24247人,增4.61%;初中在校生7276人,增4.15%;高中在校生1363人,增14.54%;学龄儿童入学率99.73%,提高0.43个百分点。有公共图书馆10个,文化馆1个。有卫生机构245个,病床位566张,卫生技术人员456人。

  【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全年完成“四个一批”项目356个,累计争取国债和项目资金5147万元,重点工程开工建设项目20个。完成了县移民广场、县医院传染病区、渔门中学学生宿舍、城市电网改造、二滩库区垃圾处理厂、县城道路改造及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城市配套项目,重点打造了新县城、红格、渔门、格萨拉等城镇;完成8个小水电项目建设以及一立球团扩建、龙蟒矿冶、红发球团、广川球团等18个工业项目;完成了稻攀公路盐边段、S310李雅段等道路改造;高堰沟水库复(扩)建工程已进入扫尾阶段;完成了县城至安宁工业区、县城至新九110千伏等电网改造;完成移民后扶项目26个,项目投资3800余万元。

  【自然灾害】2005年是继1998年之后又一重灾年,全县16个乡镇都不同程度的遭受了雪灾、干旱、冰雹、洪涝、暴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死亡6人,伤13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212亿元;因灾倒房369户,造成危房835户的重大损失。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立即带领相关部门指导灾区开展生产自救,全年共下拨各乡镇救灾资金326万元(其中灾民倒房恢复重建专款162.1万元),下拨帐篷210顶,衣服600套,胶鞋600双,救灾棉被949床等共计16万元的救灾物资,及时对369户倒房户按每户3000元下拨了建房补助。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由原来的4个镇、27个乡(其中12个民族乡)调整为4个镇、12个乡(其中7个民族乡):桐子林镇、红格镇、渔门镇、永兴镇、新九乡、和爱彝族乡、益民乡、红果彝族乡、敢鱼彝族乡、箐河傈僳族乡、红宝苗族彝族乡、国胜乡、惠民乡、共和乡、格萨拉彝族乡、温泉彝族乡。

  【续修《盐边县志》】2005年盐边县正式启动了县志续修工作。各撰稿单位与地方志办共同研讨确定了《盐边县志(1993~2005)》的收资目录。9月~11月,各撰稿单位根据收资目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并撰写。到2005年末,全县123个撰稿单位中已有64个单位向盐边县地方志办报送了资料长篇,其余正在收集资料撰写。第二轮修志在2010年前完成。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8-4-23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一点希望!

发表于 2008-5-10 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太陈旧了(05年的)[em03]

发表于 2008-6-11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资料!!

发表于 2008-6-14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哇,攀枝花看起来好美啊!还有一条河绕着!

比我想象中好百倍啊

发表于 2008-6-29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条河是金沙江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