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abcdefg杨荥

[交流共享] 【梨園要聞】全景川劇紀錄片《民间戏班》榮獲國際大獎

[复制链接]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网友 2015年优秀网友 2016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4-4-19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峰客 发表于 2014-4-18 10: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 这个民间戏班今何在?演员是否都安好?  ...

据可靠消息。该戏班现驻扎龙泉。

【龙泉驿汽车总站坐880公交车在燃灯路红旗超市下车就到了川剧场】

[url=青年川剧团4月20日在龙泉驿演出川剧折子戏信息 http://bbs.mala.cn/thread-8618012-1-1.html (分享来自: @麻辣社区)]青年川剧团4月20日在龙泉驿演出川剧折子戏信息 http://bbs.mala.cn/thread-8618012-1-1.html (分享来自: @麻辣社区)[/url]
本帖最后由 长穗太极 于 2014-4-19 23:56 编辑

发表于 2014-4-20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报道,川剧的辛酸,艰难呀!谢谢杨兄转帖.
快乐幸福.gif 嗯嗯.gif

发表于 2014-4-20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民间戏班》,百感交集!!!。。。我真希望我是一个民营企业家!!!-----能给这些可敬,可爱,可叹的老乡提供帮助!!!。。。

发表于 2014-4-20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戏班》真实地记录了被凌辱、被挤压,而又顽强生存的民营剧团的血泪与辛酸,催人泪下!班主赵丽、小演员丹丹是值得我们崇敬的川剧人,她们比起梅花、二度梅等并不逊色。地方官如果像他们搞政绩工程那样来扶持川剧,何愁川剧剧不兴!可惜,他们的良心都被狗吃了。

发表于 2014-4-20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趙刚老师的纪录片得奖。遗憾的是我还沒有看到此片!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家庄主 发表于 2014-4-17 22: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川剧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么大的消息,川人、川剧人都还不晓得。在石板滩拍的"纪录片",川人要看,恐怕要 ...



     謝謝老師臨帖感言.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峰客 发表于 2014-4-18 09: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杨老师久違了!温江川剧网友聚会曾见过面,很久未见友的文章了.赵刚拍摄民间川戏班的亊前两年川剧论坛曾报道过 ...



    九峰老師好!紀錄片《民間戲斑》你只耍點擊一樓小圖或上方網站地址,即可觀看。確值一顧。  
          謝謝老師臨帖關註.
本帖最后由 abcdefg杨荥 于 2014-4-20 20:17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baiyangjian 发表于 2014-4-18 10: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个片子拍得太好了!真实真情,看到心酸,可惜我们的电视台不会播出!



       謝謝老師臨帖關註.
本帖最后由 abcdefg杨荥 于 2014-4-20 20:19 编辑

发表于 2014-4-21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转帖并链接!
我又隆重推介此帖给我一老友。
人与人不同:
1.高高在上,大把花着纳税人的钱的政界官员,他们喜欢的东西不同!
(一批又一批的贪腐,被它们自己的组织清洗出来的,
多喜欢裸身上床的影,视,歌星们!贪官们喜欢的不是文化!
是真实的肉体)
2.而这些为自己为下一代求得基本生存的巴蜀儿女,艰难地在传承
这一方的传统文化!

当然,现在已是花甲之后的老人们,也见证了自己身边逐渐消逝的
更多美好的乡土文明,文化,环境...不仅仅是川剧。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坚守 发表于 2014-4-18 17: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可喜可贺!



                    謝堅守老師臨帖致賀!
本帖最后由 abcdefg杨荥 于 2014-4-21 16:14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锦官城北 发表于 2014-4-19 16: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完这部纪实性纪录片,很好很真实的反应了当前民间戏班演员们苦苦挣扎地演出和艰辛生活。民间戏班得 ...

  
      謝老師臨帖感言!
本帖最后由 abcdefg杨荥 于 2014-4-21 16:17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bbxxjj1 发表于 2014-4-19 21: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该片得奖当之无愧,但看后使人心酸流泪!!!


    謝謝老師臨帖感言!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江阳渔樵 发表于 2014-4-19 21: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此片看后百感交激!谢谢楼主上传!


     謝“漁樵”老師臨帖關注!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zhengfeng1234 发表于 2014-4-20 09: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报道,川剧的辛酸,艰难呀!谢谢杨兄转帖.


   謝鄭老師臨帖感言!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shongnin 发表于 2014-4-20 10: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完“民间戏班》,百感交集!!!。。。我真希望我是一个民营企业家!!!-----能给这些可敬,可爱,可叹的 ...


     謝謝老師臨帖感言!

发表于 2014-4-21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蒙网友你好,许久未见面,非常想念你。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野老叟 发表于 2014-4-20 15: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民间戏班》真实地记录了被凌辱、被挤压,而又顽强生存的民营剧团的血泪与辛酸,催人泪下!班主赵丽、小演 ...


               謝謝老師臨帖感言.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渝津塘戏迷 发表于 2014-4-20 19: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祝趙刚老师的纪录片得奖。遗憾的是我还沒有看到此片!



     你點擊一小圖即可觀看 謝謝臨帖.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堰河工作室 发表于 2014-4-21 16:1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楼主转帖并链接!
我又隆重推介此帖给我一老友。
人与人不同:



              謝謝老師臨帖關注 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梨園記實】
                                         
                成都电视台纪录片导演赵刚拍摄

《唱着活着》---- 记录流浪的“火把”川剧
  
                                              據(中国新闻周)记者/陈薇



      流浪的“火把”川剧



http://pic.newssc.org/0/12/38/95/12389549_977307.jpg


稀稀两两的村民正在观看川剧团的演出。摄影/ 赖武



  日渐老去的观众,终生漂泊的剧团,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川剧似乎终将落寞地隐去,然而依然有人在顽强地坚持,只不过这只是他们谋生的技能,他们唱,是为了活着;而要活着,只好不断地唱着

  

                                                                             本刊记者/陈薇 (发自成都)


  这是让导演赵刚印象深刻的一张照片:

  一个女人穿着黑色貂绒上衣、皮裤和高筒靴,坐在一排五颜六色的戏服前。圆润脸庞上带着浓重的舞台妆,粉白肤色、大红眼影,嘴唇右上方还点了一个黑痣。传统与现代、舞台与生活的杂糅,显得整个画面荒诞而滑稽。

  照片说明是:赵丽,38岁,四川省泸州市人,成都市青白江区花园沟青年川剧团班主,一个班子十来人的饭碗掌握在她手上。

  这张照片打动了赵刚。作为成都电视台纪录片导演,他找到了这个民间川剧团的演出地,驻团三个月,拍摄了一部以此为题的纪录片:《唱着活着》。

  “信仰是活在舞台上,传统文化是活在戏里,现实就是挣钱吃饭。”在与这支流浪的川剧团朝夕相处三个月后,赵刚这样总结如今民间川剧团的生存状态。



http://pic.newssc.org/0/12/38/95/12389554_074098.jpg

成都电视台纪录片导演赵刚。图/ 受访者提供



  “过一年就少一排观众”



  剧团的演出时间,固定在每天下午2点半。从中午12点起,就有老人陆陆续续前来候场。

  身子骨还硬朗的,骑着电动车、四轮摩托突突地开进来。腰间别着音箱放着《荷塘月色》、背着手,晃着水杯,佝偻着步行而来,还有的拄着龙头杖、穿着中式大褂,被中年儿子搀扶着颤巍巍踱进来。

  有一位出了名的“孝子儿”,每天开车送偏瘫的父亲来看戏。停在门口,再把父亲从车里抱出来坐上轮椅,推进剧场。

  演出场地是成都市新都区美泉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其实就是一座建在河上的水碾房。两面是留了孔洞的红砖墙,蛛网般的电线穿过木制三角屋顶,顶上挂着破旧的彩旗和宫灯。一位老人家说,他小时候常来这里玩耍,现在和上世纪60年代几乎没什么差别。

  恍惚之间,半个世纪凝固了。所有的颜色全都褪去,似乎一切都蒙着灰、罩着尘。

  只有当锣鼓敲响、射灯啪地一声亮起,当演员们身着大红大绿的袍、咿咿呀呀地唱起,舞台上才出现一个异常明亮、精神抖擞的世界。

  “哎呀,夫人呐,人家王尚书那女娃子,柳腰身细骨骼,知诗书有品格,除了肚脐眼一节巴都没得哦!”花枝招展、巧嘴滑舌,赵丽扮上的媒婆一张口,立刻就把老人们逗乐了。

  讽刺一个贪婪好色的公子哥儿,“唉哟喂,你的口水都要把脚背打肿了!”

  有时候冒出一些川话粗口:“我的仙人板板!”台下又笑。

  自古以来,“天府之国”的四川人养成了达观幽默、苦中作乐的性格,川剧语言亦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郁,如此这般的插科打诨挺有“笑果”。

  国营剧团也有这些,但民营剧团的“尺度”更宽松,前者多演出中规中矩、连站位走姿都规定好的折子戏,而民营剧团除了周末演出折子戏,平时多是没有台本的条纲戏,只有故事情节和角色分配,演员在舞台上唱了这句想下句,演得好不好,能不能将13个半韵脚押对,能不能把故事情节说清楚,又做到每场都不一样,要看演员平时的功底,当然,如果能在唱词里加点典故传说就更好了。

  即兴演出,出纰漏的时候当然也很多。

  “钱呢?我没有钱。”有一次,一位演员竟然说出了“钱”这个现代词语。

  对戏演员没有紧张,挤挤眉,顺嘴接过:“我这里有二百银两,你拿去便是。”

  有时,演员下台时打招呼说:“拜拜!”

  观众大多一笑了之,并不深究。观众宽容,演员们也渐渐随意起来,身在舞台,小动作不断。比如,将边角歪了的地毯踢踢正,或是将占了太师椅睡觉的黑猫赶下舞台去。

  有一次,班主赵丽演衙役,别人还在唱着呢,她忽然下台来,走到卖票的那儿数数钞票。她在台上做背景百无聊赖,暗暗数了今天的观众,立刻下来对账了。

  正在拍摄的导演赵刚和摄像钱戈惊讶地不知该怎么办,可舞台下的老人们见怪不怪。他们稀稀落落地坐着,有人眯着眼听得入迷、手指在腿上打着鼓点,有人低声聊天,还有老人支撑不住打起了呼噜。时常有人起身添上茶水,或者穿过舞台去厕所。这时,竹椅便吱吱呀呀地响成一片。

  不过,时间一长,赵刚渐渐明白,老人们真正需要的,不过是这样一种主场氛围。他们的老花眼看不清电视,更不会玩电脑,到这里花10块钱,茶水管够,还能重温年少时的安逸和乐子,这就够了,如果想在四川省川剧院、锦江剧场这样的地方获得这种享受,一次至少得花150块钱。

  跟了剧团三个月,赵刚发现,这个市场虽然以老人为主,但却不乏铁杆粉丝。在石板滩,一位虔诚信仰佛教的老人,几乎每个月都给团员们发奖金,每人100元,年纪最小的演员丹丹独有200元。大多数老人们给剧团送油、送米,就连自家种的一把小葱、一把青菜,也塞在摩托车后座小箱子里带过来。

  有一次,一位96岁高龄的邓爷爷给团员们送来了猪肉和小菜。赵丽力邀邓爷爷一起吃饭,老人推辞不肯,只说吃过了。

  “邓爷爷,你对我们角儿这么好,过几年你满100岁了,我们免费给你唱戏!”赵丽吞了一大口饭。

  老人家有些不好意思,“免费都说起了……”有些感动,有些意外。赵丽接话,言中有深意:“我们的立场是免费,但你到时候有什么心情,那是你的事噻!”

  话音刚落,团员们都笑起来。

  寿辰也就罢了,赵丽最心酸的是参加戏迷们的葬礼。川剧界内流传着一句俗语,“过一年就少一排观众”,她剧团的观众,最年轻的也有45岁了。



http://pic.newssc.org/0/12/38/95/12389551_214089.jpg

2012年,前台锣鼓喧天的同时,后台的演员趁隙哄孩子睡觉。摄影/ 赖武



  火把聚散


  第一天在剧团吃饭,赵刚没怎么吃饱。

  剧团12个人,只有3样菜。一大盆蘑菇汤,一个青菜,通常再加一个俏荤(素多荤少的传统川菜),吃到底朝天,将将够。

  演员们用痱子粉打底、色拉油卸妆。舞台周围搭出一张张床板,再用被单、布条一围,便是演员们的住处。装着秋冬衣服的箱子还没有打开,指甲剪、充电器、卫生纸等各色生活用品混杂着堆在一块。夜晚,娱乐生活只有三样:出门遛弯,打麻将,或是窝在蚊帐里看租来的影碟。

  每人每天的平均收入是40块钱,吃住算是团里的,一个月的净收入在千元左右。

  身为城市人,赵刚难免觉得这样的日子寒酸而辛苦,但他很快发现,这又似乎是团员们最合适的选择。

  团员严老五曾想应聘临时工。老板问他,你会钳工吗?严老五说不会。

  车工呢?还是不会。严老五主动提议:“要不,我去搬石头吧?”

  没想到老板嫌他太瘦,拒绝了,严老五一气之下回到班子。

  团员们大多自小习艺,小学初中都没有毕业。尽管有人开过茶馆、餐厅,卖过百货,也去浙江等地做过流水线上的工人,但最后还是忍受不了一天10多个小时的繁重劳动,重操旧业。

  川剧是他们略显黯淡的人生中唯一的自信。一天中至少两个半小时,他们是舞台上的驸马爷、状元郎、帝王将相或是书生小姐,是拥有目光与掌声的“角儿”。“有时候,换上一身戏服,我觉得自己就像是变了一个人,”团里最年轻的演员丹丹说。

  川剧一度辉煌。作为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建国后,几乎每个县都有国营川剧团,每个镇都建了剧场和戏台。文革十年中,川剧被当作“封资修毒草”扫除掉,只有几个剧团依靠移植样板戏而苟延残喘。直到1979年后,川剧舞台才得以开禁。

  从1980年起,团员严老二、严老五兄弟俩便跟着爷爷四处演出,座唱(不表演,坐着唱)挣钱。1角钱门票,红火时能有观众1000多人,“十里八乡的,点着火把就来了”——“火把剧团”的称呼即部分来源于此。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电视电影、歌舞厅等娱乐方式兴起,县一级川剧团纷纷垮台。班子各自组合,形成面向底层的民间川剧团。

  赵丽的剧团很是典型,包括四对夫妻、解散了的县级川剧团演员以及几位川剧票友,交织着亲戚、老乡、朋友等各种关系,剧团得以维系,便是靠着这各色情谊,加上一股子江湖义气。

  不了解川剧的外地人,只知道变脸、吐火等绝活,国营剧场也乐得安排这些戏码给他们看。民间艺人们也会变脸,却不愿意过多表演。对川剧,他们有着另一种自尊。在他们看来,唱腔、表演才是川剧的精髓,而变脸这些不过是哗众取宠的技艺罢了。

  在音响、服装、道具等硬件条件方向,花园沟剧团完全不能与国营剧团相比。

  以前用牦牛尾巴制的假胡须,现在只能买钓鱼线了。上好的丝制蟒袍,“川货”要上万块,他们只能买几百块钱的“西安货”。还有一些川剧角色专用的行头,比如关云长的“夫子盔”、吕布的“排苏”,他们只能找别的衣服将就了。

  赵丽曾拜会四川某国营川剧团。一见面,团长随意问了句:你们团里有多少人?

  赵丽回答:12个。

  本来歪着身子的团长立即挺直了背,嘴角流露一丝笑意:“那你们的乐队怎么办?”

  “嗨,还乐队!”赵丽无语了。

  通常五六个人的乐队活计,赵丽的老公严老五一人包了,他脚踩小锣,左手打鼓和梆子,膝盖上是钹,还要吹唢呐和帮腔,从来不闲着。

  剧团有着自己独特生存路径:在乡镇上及城乡结合部,租下便宜场子演出。行头简单,聚散无时。一旦没有观众、入不敷出,再行迁徙。呆在一个地方的时间,多则几年,少则一月。他们是川剧里的吉普赛人,逐观众而居,为生存而流浪,泸州、永川、安顺……赵丽已经记不清自己走过了多少地方。

  2008年,他们曾打算定居花园沟,无奈观众太少,难以为继;2011年,他们迁往石板滩,没想到,8个月后,政府的一纸拆迁通知发给剧团房东,石板滩镇计划构建旅游文化古镇,打造独具客家风情的成熟社区,为此,剧场租下的围棚被列入扩路拆迁范围。

  最后几星期里,一边是剧团照旧唱戏的高昂锣鼓,一边是工人抡起大锤砸墙的咚咚闷响。眼看着躲不过推土机,剧团才遍寻周边,最后在泰兴镇退休干部的帮助下,租下水碾房一年。

  因拆迁而迁徙,或许是花园沟剧团进入21世纪的“时代特色”。

  火把一词的另一含义是,剧团一定要有演员愿意唱、有观众来捧场,就像有人举起了火把,火焰才能不熄灭。在成都及周边,这样的火把剧团尚存十四五个。

  然而,年轻人不懂川剧,也不看川剧。最滑稽的一次是,赵丽刚挂出下午开演《一代名妓》的黑板牌,一位年轻人探头探脑地问:这里是不是有“那种服务”?



http://pic.newssc.org/0/12/38/95/12389552_937633.jpg

2009年,13岁的丹丹正在上妆。摄影/ 赖武

生财之道


  2012年3月底的一天上午,赵丽挂出牌子,当天上演的剧目是《观音得道》。组里最年轻的演员、16岁的丹丹扮上观音行头,拿上插着柳叶的花瓶,上了一台农用车。旁边,赵丽和另一位女演员扮成童子。压阵的是严老二的锣鼓。还有一只活鸡,被塞在丹丹面前。一行人,敲锣打鼓地前往附近寺庙为观音菩萨烧香,顺路游街招揽观众。

  丹丹小学还没有读完便跟着父母跑江湖,因天资聪颖成为团里的台柱子。身为90后,她喜欢上QQ、看韩剧、绣十字绣。

  当然,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今天的“观音”。游街一个多小时后,农用车意外在街上爆了胎,众人颇感狼狈,赵丽出言安慰:“这是观音在考验我们的心诚不诚!”

  赵刚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阵仗,只是好奇地跟着。

  从东佛寺回来,观众果然爆满。演出快结束时,丹丹演的“观音”端坐于高台之上,朗声说道:“吾当不能久留在这石板滩内,随吾带来这灵符数张,以保这世人平安。”另一位穿着马褂的男演员用刀割开了鸡的喉管,将鲜血淋在地上的“灵符”,嘴里念念有词:“天无忌、地无忌、年无忌、月无忌、日无忌、时无忌……”

  仪式结束,买卖上场。“下面我们为大家准备了平安宝符,5元一张,抓紧时间。”

  45张灵符很快就抢光了,有阔气的老板扔下120块钱拿走一张,赵丽有些恼火:“早晓得卖它个200张就好了。”

  虽然赵丽解释这是传统的“开光点相”仪式,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不过是民营剧团被迫想出的生财之道罢了。

  经济困窘,精明的赵丽不得不尽一切可能赚钱。承接红白喜事,2000块一场,末了,她还会找主人讨些红包,“这么多钱都出了,再给角儿们一点小钱,保管给你办得漂漂亮亮的!”

  平时演出,也会特意安排一场苦情戏,赚取老人们的眼泪之余,还会有包着钱的假花放在舞台上。

  赵丽甚至考虑过,晚上请一个歌舞剧团过来驻场,收取场租。这些歌舞剧团当然不是单纯地表演唱唱歌跳跳舞,考虑到团里还有几个未成年的孩子,尤其是16岁的丹丹,最终作罢。

  丹丹的床,就在舞台上的幕布之后。她曾有意出外闯荡世界,却因未满18岁而遭到妈妈的坚决反对。

  前不久,剧团参加一次比赛,丹丹被一位得过梅花奖的川剧名家看中,当场收为弟子。老师有意让丹丹进入川剧学校学习,但丹丹父母的态度却是淡淡的,不置可否。

  赵刚打听到其中缘由,大约是为了丹丹还在上学的妹妹考虑,爸妈希望她能继续赚钱养家。他有些心痛,但身为外人,终不能多说什么。

  作为一个记录者,赵刚觉得,无法用道德或法律来衡量这些民间艺人,他感到他们坚持的某种自尊,也感到生存中的许多无奈,日渐老去的观众,终生漂泊的剧团,曾经的热闹变成了残垣断壁,“火把”是否终归要熄灭?

  纪录片拍摄结束后,一个新的动向或许可以作为这个思考的一个注解。2012年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振兴川剧”号召30周年,在赵刚的帮助下,花园沟青年川剧团于8月成功申请到了成都市文化局提供一笔四万元的援助经费,他们是唯一获得这项援助的民间剧团。

  这是赵丽30多年民间川剧表演生涯中,获得的第一笔政府拨款。“太多了,不知道该咋用。”她一边摘菜,一边淡淡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本来透着精明和泼辣的面孔,因为这天唱得时间长了些,显出些不常见的疲惫。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