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671|评论: 6

[信息动态] 【域外川音】川剧“变脸” ——湖北省利川市忠路川剧兴衰始末 (文化周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7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川剧“变脸”
    ——湖北省利川市忠路川剧兴衰始末

                    2014年02月20日09:27恩施新闻网记者 牟凡 通讯员 诺源



http://www.enshi.cn/images/20130808/pic_65810.gif

川剧《巴蔓子》



http://www.enshi.cn/images/20130808/pic_65811.gif

川剧《变脸》



http://www.enshi.cn/images/20130808/pic_65812.gif

川剧艺人钟爱的角色——穆桂英



利川市忠路镇老街炸油粑粑的徐先知老人,虽已经70多岁,表演起川剧来,托举、开慧眼、走台步……却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据忠路镇文体服务中心主任袁利介绍,徐先知14岁就开始了川剧表演,演小武生,算是利川从事川剧艺术的老艺人了。

忠路镇自古以来都有上演川剧的传统。而在近代,川剧在忠路的繁衍根植,那还是清末年间的事情,经由重庆忠州、万州、黔江等地陆续传入。在1936年,万州唱川剧的小花脸张贵廷、武小生文少卿两人落户利川,广招门徒,教授曲艺。先后有忠路、凉雾、都亭、汪营、南坪、柏杨、团堡等地200多人参加学习。1937年,日本轰炸重庆,琼莲芳、肖淑秋、刘玉琼等一大批川剧艺术家携带班底来到利川避难,为利川带来了大批川剧艺术人才。

过去,利川一带古庙甚多,庙里的“万年台”为川剧演出提供了舞台。因此,庙里川剧常演不衰,忠路一带川剧上演蔚然成风。后受川剧文化影响,当时一大批开川剧文化之先河的有识之士,聘请名角,广招门徒,逐渐也有了自己的川剧班底。

那时候,忠路的川剧表演一般在禹王宫,旧址在现今忠路文化馆后面,其庙宇大门正处白凤亭。如今,禹王宫已经没了香火,少了昔日川帮曲调的高腔,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唯一可循的是几块带有“禹王宫”字样的青砖,让我们至今也还能触目到当年建筑的几分殊胜。禹王宫可以说是忠路一个时期的文化聚集地,是忠路川剧发展的根据地,更是一度时期远近山民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之余,一个消磨时间以解劳累的寄托之地。

忠路的川剧兴盛时期应该是在1953年至1956年这三年时间,其川剧团最初由忠路区文化馆负责人黄业威创办。忠路川剧团成立之初,条件简陋,单是置办这些行头就需要很大一笔费用。由于经费拮据,在创立初期,对于戏剧中扮相、表演所需的服装、道具、器乐等多半由黄业威自己垫资添置行头。

那时候川剧团里的演员工资很少,仅限于生活而已。但是,随着剧目的增加,服装道具都得根据剧目进行置办。后来,黄业威因自己微薄的工资不足以担付起这笔庞大的开销,于是,黄业威写信给自己在外地部队当干部的兄弟,请求支援,方得以如愿,逐渐置齐了选定剧目表演中一切所需之物。

为了提高演出水准,在黄业威多方奔走下,他还到四川请来科班出生的杜贤清和李顺华(利川市文斗乡人)两位名角教授剧艺。其中杜贤清是一位从事川剧艺术多年的老艺人、老武生,不单会唱会演,还精通器乐,打得一手好鼓点,拉得一曲好川胡。

自来到忠路后,杜贤清、李顺华不但培养了一批会器乐的好手,还练出了一些能翻能滚的武生,能唱能舞的花旦。

忠路川剧团成立之初只有20多人,最多的时候也才30多人,在当时可算得是较大的川剧班子。老生有胡先华、陈道济、李桂德;小生有陈克明、徐先知;武生有钱鼎贵、张仕能、周文师;其中胡先华、陈道济、胡文清还擅长唱花脸。旦角以李顺华、张桃云为主,另外还有唱摇旦的周四姐以及闺门旦的龚长芳。

随着后来忠路川剧团的成熟,哈正武、熊道兰、彭善高、谭强炳、覃宇清等也陆续加入这个演出阵营。这些演员们大多数是忠路集镇爱好川剧、有一定艺术天分的年轻人,他们常不涂油彩、不施粉黛,一身布衣净装,聚集于禹王宫清唱片段。

据1993年编修的《利川市志》记载:1953年7月,忠路业余“星火川剧团”成立,成员30人,先后在利川各地及四川石柱等地售票巡回演出《反徐州》《打渔杀家》《铡美案》《龙凤配》《红鬃烈马》《巴蔓子》《梁山伯》等30余场。

俗话说:“真传一张纸,假传千卷书。”在星火川剧团老艺人杜贤清、李顺华悉心教授下,川剧团成员个个都有一技之长,很多都是全才,吹拉弹唱样样在行。由于人手不足的原因,时常表演时,所有演出人员是不分角色扮相及贵贱高低,连趟换装赶场。下场后,他们还要操琴打鼓,替换其他人员上场。

那时候训练艰苦,但是演员们都能吃苦,在里面不乏硬角。虽处乡镇,在表演才艺上并不输于其他班子,可与红极利川的“红星剧团”媲美。比如唱小花脸的陈仁安,一曲《拦马》硬是叫座,博得台下掌声连连。其中还有唱小生的徐先知以及张泽红等,都是些“狠角色”。

活跃在忠路的还有一帮以“打围鼓”玩乐的业余人士,他们由陈兰亭组织。打围鼓是川剧一种坐唱形式,一般在茶馆或空旷之地进行。在忠路上了年纪的川剧戏迷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会打围鼓。

这些“玩友”聚在一起,不用舞台,常常是在堂屋或地坝放置一张搁置家什的八仙桌(大方桌),敲锣打鼓就开唱了。打围鼓与川剧演出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说唱者没有专门戏服,更不用化妆,只需要大嗓门和一份难得的兴趣即可。

打围鼓时,川剧“玩友”各自择椅坐好,手执板鼓(边鼓)、堂鼓、川鼓、马锣、川胡(二胡)、钹之类乐器,自吹自打自唱。打围鼓中的打板鼓者是打围鼓的总指挥,其他乐器按照打板鼓者手势、鼓点指挥各自行事。

1966年深秋,忠路星火川剧团正式解散,那些价值不菲的戏剧服装在忠路中街被造反派当做“四旧”抬出大街付之一炬。那些曲目书籍以及家什器乐等道具一部分被毁,一部分悄悄流落民间,时至今日还有些人家略有保存。忠路镇的川剧艺人改行的改行,搬家的搬家,老去的老去,一个小镇激越的川腔渐渐弥散。

当和这些老一辈艺人谈及川剧时,我分明看到了他们的激动。听着徐先知哼唱川剧戏文的时候,看着他颤颤巍巍的样子,我们才明白这些文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本文配图均为资料照片)

编后:每一项民间艺术都有其独特价值。利川市忠路镇的川剧表演一度勃兴,在忠路古镇上演了许多悲欢离合和前尘往事,丰富了一个地方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一方地域的精神维度。川剧给这个古镇带来了热闹,带来了欢笑,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精神的寄托。如今,随着老艺人逐渐离去,年轻人四处打工,忠路川剧艺术逐步走向了衰落,至于濒危境地,不能不让人感到惋惜。所幸,利川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挖掘,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弘扬民族民间艺术。利川市“夕阳红”文化艺术团的老艺人重拾川剧艺术,在利川川剧淡出舞台10余年后终于又重新开锣登场,唤醒了人们沉睡的记忆,不断传承川剧艺术并发扬光大。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4-4-17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功夫熊猫.gif 151710y4pfttprcfz84fzf.gif 091756ou14r7z4oovs4324.gif

 楼主| 发表于 2014-4-17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梨园春 发表于 2014-4-17 14: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謝謝先生臨帖!

发表于 2014-4-21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省利川市委和市政府对川剧的支持和重規直得敬佩!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4-4-21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4-4-21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b]可惜了,川剧曾经在四川周边云南、贵州、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影响很大。现在川剧在四川省内的演出市场都逐渐萎缩,更不要说这些外省的了。 本帖最后由 锦官城北 于 2014-4-21 19:31 编辑

发表于 2014-4-21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昔日川剧的辉煌,而今早已不在,留在人们脑壳里头的,只是回忆!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