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闲鹤

[诗歌散文][七绝。惜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5-4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太平洋里的鱼在2008-5-4 15:30:00的发言:

各位先生前辈:

     大家讨论的如此闹热,我也忍不住说几句。我对古诗词很感兴趣,在教学中也喜欢让学生写诗(古体和现代的都写)

但我和我的学生都没有受过格律方面的教育。(我小时候家穷,只读过中师,没有机会读大学。后来工作是自学到本科,但知识也就大打折扣)按照你们的观点,岂不是要剥夺我们学写古诗词的权利!

    我认为:内容决定形式,不必寻章雕句,不然中华文化何以传承。毕竟象我这样喜欢古诗词的中青年教师很少了。

      “太平洋里的鱼”先生的看法我比较认同,如果没有象东坡先生那样有所突破的话,近体诗和词将越来越成为一种纯案头文学,阵地越来越小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5-4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leebs在2008-5-4 16:44:00的发言:

谢谢老兄的好酒,闲鹤舍命陪君子,干了!!!
~~~~~~~~~~~~~~~~~~~~~~~~~~~~~~

干了就好!

干了痛快!

干了轻松!

干了向前走!

握手!

老兄天天在网上练跑步,我哪里赶得上趟啊!

 楼主| 发表于 2008-5-4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又一村在2008-5-4 16:57:00的发言:

格律平仄方面比较赞成瘦李先生意见。

诗词自有诗词的规矩,不然失去抑扬顿挫的美感。

其中韵与平仄的要求可以说是对写诗词的人是一

种束缚,诗词的内容要求的意境又可以说是这首

诗词的生命线,这几项要求互为关联不可或缺,

不然,即使这首诗词格律平仄天衣无缝,读来也

只是味同嚼腊,过目就忘。这就是写诗填词难的

地方。现在喜爱诗词的朋友不少,多苦于没有受

过专门学习,也就是自学,各人的方法不一,深

浅不一,包括本人出格失律在所难免。我想,只

要多学,多写,只会提高的。

喜欢这种讨论,也是学习的机会。

谢谢瘦李先生!

      谢谢“一村”先生热情参与讨论!

      在意境与平仄发生难于解决的矛盾时,我毫无疑问的是舍平仄而保意境,所以,我迟迟未换那个“东”字。对旧的东西应有所突破和发展,“挑战者”先生说的“拗救”是有一定道理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5-4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又一村在2008-5-4 17:06:00的发言:

谢谢leebs先生大包大揽的精神及所作的说明!

本人不胜惶愧!

尽管事前多有规划,实是人算不如天算其结果

多出人意料之外。再次深表遗憾。

     此事不再提及为好。

    “闲鹤”在自家书房里,自书自挂了一幅条幅,只两个字:“豁达”。希望先生对本人有一个真正的了解,勿须一再道歉!

发表于 2008-5-6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闲鹤在2008-5-4 11:33:00的发言:

     “闲鹤”真诚感谢“挑战者”先生不厌其烦地赐教,辛苦先生了!

      关于押入声韵的问题,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写出版的《诗韵新编》一书是这样说的:

    “平水韵中的入声字有十七部,新韵只有八部,旧的通押办法,无论如何,无法照搬。我们认为它们的通押办法不妨同时采取下列两种形式:

     1.分类通押:麻、波、歌、皆四韵,是开口呼音素收音,所属入声通押,是第一类;支、齐二韵,是齐齿呼音素收音,所属入声通押,是第二类;姑、鱼二韵,是合口呼和撮口呼音素收音,所属入声通押,是第三类。

     2.全部通押:唐代大诗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两首古诗的入声韵脚,都跨遍了我们今天的八个入声韵部,为我们今天入声全部通押开了先河。”

      “闲鹤”特引录于此,诚向“挑战者”和“瘦李”二位先生请教:一、本人所引,可否作为较有权威的依据;二、具体怎样准确理解所引依据。

        因为昨天上科技论坛去了,所以迟复,请闲鹤先生见谅!

  《诗韵新编》虽然不能与已经流行了七百多年`至今海内外诗词界仍奉为圭臬的平水韵相比,但是,它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对于当代写旧体新诗的人尤其是这样。

        押韵是为了产生声律回环的美感,当然通押的范围越小效果越好。入声韵通押有两种主张:一种是分为三组,各组通押;另一种是凡入声字一律通押。我个人的看法是:在一般情况下,小令不通押,中调分类通押,长调全部通押。因为小令用韵不多,一个韵部的字一般都够用,没有必要跨韵通押;中调在一个韵部的字不够用的情况下,可以分类通押;长调用韵较多,有时分类通押可能字不够用,为了避免重韵,不得已而采用全部通押的方法。

       既然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已不存在,为什么还要在现代新韵中保留八个韵部的入声字呢?因为有些诗体和词牌是押入声韵的,如果把入声字废弃了,这些诗体和词牌就不能用了。我们在欣赏古典诗词的时候,必须要弄清楚哪些是入声字,不能把已演化为平声的入声字错当平声,否则就弄不清这些诗词的平仄韵律了。

       上述意见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挑战者在2008-5-6 1:28:00的发言:

        因为昨天上科技论坛去了,所以迟复,请闲鹤先生见谅!

  《诗韵新编》虽然不能与已经流行了七百多年`至今海内外诗词界仍奉为圭臬的平水韵相比,但是,它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对于当代写旧体新诗的人尤其是这样。

        押韵是为了产生声律回环的美感,当然通押的范围越小效果越好。入声韵通押有两种主张:一种是分为三组,各组通押;另一种是凡入声字一律通押。我个人的看法是:在一般情况下,小令不通押,中调分类通押,长调全部通押。因为小令用韵不多,一个韵部的字一般都够用,没有必要跨韵通押;中调在一个韵部的字不够用的情况下,可以分类通押;长调用韵较多,有时分类通押可能字不够用,为了避免重韵,不得已而采用全部通押的方法。

       既然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已不存在,为什么还要在现代新韵中保留八个韵部的入声字呢?因为有些诗体和词牌是押入声韵的,如果把入声字废弃了,这些诗体和词牌就不能用了。我们在欣赏古典诗词的时候,必须要弄清楚哪些是入声字,不能把已演化为平声的入声字错当平声,否则就弄不清这些诗词的平仄韵律了。

       上述意见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所见相同,诚致谢意!

发表于 2008-5-6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诗词方面学孰尚浅,不敢妄言,只是现在是与时俱进的时代,格律也可适当宽些,让我们这些青年们也敢放手一写.如果太拘泥于格律,加之我们诗词知晓不深,容易被格律吓倒,我想,平仄不追究更好.这样也敢闲写一些,否则只能长叹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爱飞的彦子在2008-5-6 14:10:00的发言:

   个人认为诗词方面学孰尚浅,不敢妄言,只是现在是与时俱进的时代,格律也可适当宽些,让我们这些青年们也敢放手一写.如果太拘泥于格律,加之我们诗词知晓不深,容易被格律吓倒,我想,平仄不追究更好.这样也敢闲写一些,否则只能长叹了.

       谢谢“爱飞的彦子”君光临!

       所言在理。如果苏东坡那样的人生活在今天,早就有所突破了!

发表于 2008-5-7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闲鹤在2008-5-4 18:01:00的发言:

      谢谢“一村”先生热情参与讨论!

      在意境与平仄发生难于解决的矛盾时,我毫无疑问的是舍平仄而保意境,所以,我迟迟未换那个“东”字。对旧的东西应有所突破和发展,“挑战者”先生说的“拗救”是有一定道理的。

    写旧体诗词首先要讲格律,但是,在“熊掌与鱼不可得兼”的情况下,又不受格律束缚,完全可以适当突破格律。曹雪芹说:“若是果真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像王维这样的大诗人,有时也会做傻事,他硬把“孰不知向边庭苦”改为“孰知不向边庭苦”,结果成了合律的病句,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宋诗的格律比唐诗纤巧严谨,但是,宋诗的艺术成就却比唐诗大为逊色。

发表于 2008-5-7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爱飞的彦子在2008-5-6 14:10:00的发言:

   个人认为诗词方面学孰尚浅,不敢妄言,只是现在是与时俱进的时代,格律也可适当宽些,让我们这些青年们也敢放手一写.如果太拘泥于格律,加之我们诗词知晓不深,容易被格律吓倒,我想,平仄不追究更好.这样也敢闲写一些,否则只能长叹了.

       不懂格律也可以写诗,不必望诗兴叹,随便写一些不讲究格律的古体诗也未尝不可!在唐宋诗词格律形成以前,不是也照样出过许多名家名篇名句吗?

 楼主| 发表于 2008-5-7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挑战者在2008-5-7 0:13:00的发言:

    写旧体诗词首先要讲格律,但是,在“熊掌与鱼不可得兼”的情况下,又不受格律束缚,完全可以适当突破格律。曹雪芹说:“若是果真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像王维这样的大诗人,有时也会做傻事,他硬把“孰不知向边庭苦”改为“孰知不向边庭苦”,结果成了合律的病句,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宋诗的格律比唐诗纤巧严谨,但是,宋诗的艺术成就却比唐诗大为逊色。

       也许是因为我多年来的工作是和“改革”两个字打交道,不大拘泥于常规,我也是赞成应适当有所突破的,否则,其路子必然越走越窄。

 楼主| 发表于 2008-5-7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挑战者在2008-5-7 0:29:00的发言:

       不懂格律也可以写诗,不必望诗兴叹,随便写一些不讲究格律的古体诗也未尝不可!在唐宋诗词格律形成以前,不是也照样出过许多名家名篇名句吗?

    今人引用格律诗的名句,完全是取其意并不在乎格律是否准确无误,意境决定其生命力。

发表于 2008-5-7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闲鹤在2008-5-7 10:24:00的发言:

    今人引用格律诗的名句,完全是取其意并不在乎格律是否准确无误,意境决定其生命力。

严重支持!

发表于 2008-5-7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来试和一首玩玩:

粉蝶怀香渐入尘,一从别后独伤春。

帘边挂眼怜憔悴,谁是香闺梦里人。

 

[em04]

 楼主| 发表于 2008-5-7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太平洋里的鱼在2008-5-7 18:02:00的发言:

严重支持!

谢谢“太平洋里的鱼”先生的一再光临和大力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08-5-7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87860658在2008-5-7 21:34:00的发言:

我也来试和一首玩玩:

粉蝶怀香渐入尘,一从别后独伤春。

帘边挂眼怜憔悴,谁是香闺梦里人。

 

[em04]

谢谢“87860658”先生多次赏光!

学习、欣赏先生好诗!

[em02]

发表于 2008-5-7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qgqshgqty在2008-4-25 11:55:00的发言:

  盼友同游终化梦,

  何年北海再开樽?

  ------------------------------

  主人能醉客,何愁不开樽。

发表于 2008-5-7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没有上网

居然没有及时欣赏到闲鹤老师的大作

真是惭愧加遗憾

迟到的拜读欣赏

发表于 2008-5-7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又一村在2008-5-4 16:57:00的发言:

格律平仄方面比较赞成瘦李先生意见。

诗词自有诗词的规矩,不然失去抑扬顿挫的美感。

其中韵与平仄的要求可以说是对写诗词的人是一

种束缚,诗词的内容要求的意境又可以说是这首

诗词的生命线,这几项要求互为关联不可或缺,

不然,即使这首诗词格律平仄天衣无缝,读来也

只是味同嚼腊,过目就忘。这就是写诗填词难的

地方。现在喜爱诗词的朋友不少,多苦于没有受

过专门学习,也就是自学,各人的方法不一,深

浅不一,包括本人出格失律在所难免。我想,只

要多学,多写,只会提高的。

喜欢这种讨论,也是学习的机会。

谢谢瘦李先生!

赞同!!1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在2008-5-7 22:51:00的发言:

谢谢“秋”的光临!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