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闲鹤在2008-5-4 11:33:00的发言: “闲鹤”真诚感谢“挑战者”先生不厌其烦地赐教,辛苦先生了! 关于押入声韵的问题,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写出版的《诗韵新编》一书是这样说的: “平水韵中的入声字有十七部,新韵只有八部,旧的通押办法,无论如何,无法照搬。我们认为它们的通押办法不妨同时采取下列两种形式: 1.分类通押:麻、波、歌、皆四韵,是开口呼音素收音,所属入声通押,是第一类;支、齐二韵,是齐齿呼音素收音,所属入声通押,是第二类;姑、鱼二韵,是合口呼和撮口呼音素收音,所属入声通押,是第三类。 2.全部通押:唐代大诗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两首古诗的入声韵脚,都跨遍了我们今天的八个入声韵部,为我们今天入声全部通押开了先河。” “闲鹤”特引录于此,诚向“挑战者”和“瘦李”二位先生请教:一、本人所引,可否作为较有权威的依据;二、具体怎样准确理解所引依据。 因为昨天上科技论坛去了,所以迟复,请闲鹤先生见谅! 《诗韵新编》虽然不能与已经流行了七百多年`至今海内外诗词界仍奉为圭臬的平水韵相比,但是,它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对于当代写旧体新诗的人尤其是这样。 押韵是为了产生声律回环的美感,当然通押的范围越小效果越好。入声韵通押有两种主张:一种是分为三组,各组通押;另一种是凡入声字一律通押。我个人的看法是:在一般情况下,小令不通押,中调分类通押,长调全部通押。因为小令用韵不多,一个韵部的字一般都够用,没有必要跨韵通押;中调在一个韵部的字不够用的情况下,可以分类通押;长调用韵较多,有时分类通押可能字不够用,为了避免重韵,不得已而采用全部通押的方法。 既然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已不存在,为什么还要在现代新韵中保留八个韵部的入声字呢?因为有些诗体和词牌是押入声韵的,如果把入声字废弃了,这些诗体和词牌就不能用了。我们在欣赏古典诗词的时候,必须要弄清楚哪些是入声字,不能把已演化为平声的入声字错当平声,否则就弄不清这些诗词的平仄韵律了。 上述意见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