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灯戏,是我省梁平县的地方小戏,梁平县解放前名梁山县,故称梁山灯戏.而过去本地人叫它为"端公调","包头戏"或"胖筒筒"调,它与梁平年画.梁平的竹帘并称为"梁山三绝".
梁山灯戏,早于清代乾隆年间在川东,川南一带流传,并以"梁山调","良善调","川调"之名,在临省湖北,湖南广为流传.据一些专家调查考证,它先后传至两湖,江西,福建几省,渗透到许多小戏剧种中去,可见其影响之远,艺术感染力之强,因此绝不能轻视或忽略.
梁山灯戏的剧目较为丰富,总数在两百出之上,最具代表性的有:《赵五娘吃糠》,《青丝泪》,《湘子渡妻》,《裁缝偷布》(《裁衣》),《安安送米》,《驼子回门》,《皮金滚灯》,《雪梅教子》,《请长年》,《送京娘》,《赶斋》,《骂相》等数十出.其中系喜剧,正剧,但也有《赵五娘吃糠》,《雪山牧羊》,《描容启程》等悲剧剧目,这就使它具备较为完整充实深刻的内容,比其他仅以"嬉.笑.闹"为特征的灯戏更胜一筹.
梁山灯戏的主要声腔为"胖筒筒腔",这是一种以民间乐器"胖筒筒"命名的声腔,极富生活气息,简洁明快,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由于梁山灯戏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因而长期以来未被湮灭,且以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始终活跃在当地的山村乡寨,为老百姓种爱而吟唱不绝.首届中国艺术节分会场的观摩演出中,新创作的加工整理的传统剧目《送京娘》,《青丝泪》及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现代小戏《抢财神》,《献宝》等节目被四川省文化厅酃选保留,并且赢得了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