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作风绝非朝夕之功,绝非搞几次学习、搞几次培训、搞几次公益活动就能解决传统陋习。改作风没有完成时,过来,一些“认认真真走过场、轰轰烈搞形式”现象值得高度警惕。
思想认识“一窝蜂”全部提高了。思想认识是个无形的东西,一个活动方案、一次动员报告、几次学习培训、几篇学习心得就能解决思想问题,往大的说,那是痴人说梦。思想认识怎样去衡量,恐怕谁也说不清,谁也定不了这个标准。个人认为,最直接的评判,就是看我们的领导干部敢不敢在问题面前说真话,在和群众打交道时敢不敢“不顾样子”——卷起裤脚、甩开膀子。但目前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看思想认识就是翻翻活动方案、查查“一把手”动员报告,看看单位组织学习培训次数,听听党员干部学习汇报等等。方案搞得好,就认为活动有特色;学习培训多,就定义为高度重视,心得体会写得好,就评价为认识高等等。“纸上得来终觉浅”,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关键看行动,用这些来定义思想认识“一窝蜂”全部提高了,恐怕有失偏颇,只能助长一些领导干部的“闯关”思想。
作风建设“一阵子”全部变好了。“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特色”,中央说的很明白,但到一些地方确实揣着明白装糊涂。有些地方,兴许出自于“夺人眼球”原因,不仅规定动作做到位,而且还“超量”,活动是动员再动员、推进再推进、学习再学习、培训再培训,有些基层干部感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来,反而会是更多了,领导们振振有词“不开会怎样提高思想,不开会怎样出成绩”等等。一些地方把教育实践活动单独“立项”,与部门单位常规工作剥离开来,不求实际,闭门造成,以求在自选动作上“出新出彩”。教育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改好作风,然而,正如人民日报强调的那样:有的一味赶活动进度,学习刚“敲锣开张”,意见还没听几句,就准备“鸣金收兵”;有的不顾具体差异,照搬第一批活动的方案,认识问题“上下一般粗”、查找问题“左右一个样”;有的只关心效果宣传,中央精神还没吃透就锁在抽屉里,大把精力都用在设计“花样载体”、打造“响亮口号”上,这种“还没有扎好马步,就去研究十八般武艺”现象最终打出来的必然是花拳绣腿。现在,只要在“摆渡”上输入“党的群众路线”,各地的“好做法”就应接不暇。
工作成效“一刹那”全部出来了。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视开展以来前后多数还不到三个月,但在各种媒体报道上,成绩是“大大地”,不由得“佩服”和“崇拜”,深为感慨自己落后、落伍了。有的地方干部是一窝蜂下基层,却忘记了自己的那份“责任田”,群众上门办事找不到人发点牢骚,负责人振振有词“我们慰问去了,亲,你办事下个星期来”;有的单位是“闭门修炼”搞学习,办公室空无一人,美其名曰“我们在搞学习,亲,你办事等明天”。规定动作做到位,对教育实践活动来说,这是前提;对衡量抓落实能力来说,这是标尺。明白人都知道,短短的两三个月,作风建设还在起步之中,经验做法是自己在忽悠自己,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别忙着“出成效”,还是先把问题找准、找实,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向问题开战。别忙着“出成效”,还是先经营好自己那份“责任田”,履职尽责就是最好的改作风,让老百姓少等几分钟,别让老百姓再找不到人。
最后,还是别让教育活动的主体转移,谁要摆问题,应该是我们的领导干部;谁要改作风,还是我们的领导干部。上行下效,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真正提高了,自然而然就带动了一班子、整个干部队伍。问题的枪口要对准自己,拿枪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通干部,说的直白一点,如果越过你们,由你们拿枪,我们还真的有点不服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