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沟 人迹罕至的“小峨眉”
郁郁葱葱的杨柳沟
沟里生长的小野果
蓬安县新河乡境内,有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山沟,它就是当地人称的杨柳沟。受地貌限制,同川北一带农村众多山沟一样,杨柳沟属于深丘司空见惯的一类沟壑。
然而,地处蓬安县最东南的这里,因受毗邻白云山次生林的影响,加上逐渐远离人类生产生活圈,到目前为止,已成为人迹罕至的植被天堂和天然氧吧。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几人曾到过那里,最终因林密无路可走,没走多远就折返了。”蓬安县委报道组原组长、八旬老人沈光勋说。当年,与他一道前往杨柳沟看风景的,还有他的同事、如今蓬安县政协主席陈鹏泉,以及南充新闻媒体的记者。
一条看似再普通不过的小山沟,为何会远离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人迹罕至。在这个山沟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和自然奇观呢。
Par1
沟内沟外温差两度以上
与蓬安县城相距45公里的新河乡,同周边相邻的银汉、南燕、罗家等乡镇相比,名气小得多。
4月17日上午,记者驱车前往杨柳沟,差点走错路——车子一头撞入广安市境内,幸好在当地村民的指点下,车过福德地盘后,终于开上通往新河乡的公路。
新河乡林业员冯彬十分热情,他领着记者前往野鸭子村,杨柳沟就位于该村中间。新河乡场通往野鸭子村的村道公路,去年才建成水泥路,通往杨柳沟长5公里的水泥路中间,还有一段长500米的土路未硬化。还好天晴,我们小心翼翼地前行,终于将大坑小包甩在身后。
车抵杨柳沟,高高的白云山就像一幅巨大的丹青画,悬在天际,而山脚下的杨柳沟,如小鸟依人般横卧在白云山与陡坡之间。由于当地植被很好,山与沟植被交织在一起,远远看去,犹如一幅森林油画。
离开村道公路向右,拐入一条若隐若现的林间小道,便进入杨柳沟。一路钻沟,前面已无路可走。密林中,生长着大片大片的似草似树的植物,叶子很绿,形状有点像桑叶,枝上长有刺。同行的野鸭子村党支部书记周辉光介绍,这种草可作饲料,猪很喜欢吃。
在密林里穿行,忽而听得流水声,但就是看不见溪流的身影。林中的树木大多不粗壮,但却很高。刚才还汗水不断的我们,在树荫的庇护下,感觉不再热了。我们一行几人的共同感受是,沟里较沟外温度低至少两度以上。
Par2
百年柏树与“樟树王”
进入沟深处,我们几乎在灌木丛中探行。此时,一座石桥出现在眼前。
石桥的桥面由两块石板组成,周辉光大致量了一下,一块石板长近10米,宽1.2米,厚0.5米。桥架在小溪上方5米高处。桥面长满了青苔,只有中间部分露出石质。桥下流淌的溪水是从山里浸出的。它一路流出山沟,流向福德乡后再流向渠县,最后与渠江会合。因此,杨柳沟属于渠江流域。
为了走出山沟,我们将正前方一座山头作为参照物。该山头系白云山最高峰双包岭。从距离白云山越来越近判断,杨柳沟的尽头不远了。
此时,我们已在沟里钻行了大约1个多小时。抬头一望,我们吃惊地发现,山涧间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凌空突出于山体上,犹如一道天险。奇特的是,岩石腰间的石缝中,竟然长出一株柏树:它高约十六七米,笔直的树干在密林中刺破天空,约30公分的胸径,向世人证明着它的年龄。
“据传,这株柏树的年龄至少上百年。”白云山林场场长雷亚林说,这株柏树究竟生长了多少年,已无从考证,但依据林业专家现场查看并分析,在缺少土壤、水分及养料的石缝中能长成如此大树,没有上百年时间是根本不可能的。
与这株柏树相距二三百米远,有一株需二人合抱的香樟树,在四周松柏的簇拥下,它如同鹤立鸡群,以60余公分的胸径和20多米的树高,被称为这片森林中的“樟树王”。
据蓬安县林业局原局长、七旬老人王永智介绍,杨柳沟属于次生林,即人为植树造林的产物。它与毗邻的白云山次生林一道,形成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49岁的周辉光说,在他的记忆中,他还是小娃儿时,杨柳沟良好的植被就已形成。
“沟里没有一户村民,没有一分耕地。”周辉光说,这里已多年没有几个人来过。
Par3
川东罕见:次生林地被物
我市境内的次生林比比皆是,诸如嘉陵区的猪山、高坪区的青松林海等,无一例外系人工造林的产物。而相伴这些山林的山沟,也不胜枚举。人们钻入这类林间或山沟,却始终找不到森林的感觉:没有森林的层次感,地表没有成片的灌木林,林间的地面上不见苔藓,更有甚者,林区连空气都是干燥的。
杨柳沟的与众不同在于,进入其间,仿佛来到峨眉山间,又似走入青城山的原始密林:林间的地面覆盖着厚厚的枯枝落叶,踏在上面感觉就像踩着一块松软的地毯;林间基本上没有路,偶有的能供人们穿行的地表,已被疯长的植物遮盖;林间的空气充满着潮湿的味道,不知名的蝉鸣此起彼伏,仿佛在吟诵它们美丽的家园。
冯彬介绍,去年3月,省林科院专家来这里考察,发现这里以松、柏、杉、桤、樟等乔木为主,与白云山次生林一道,伴生有灌木、藤本、花草共400多种植物。同时,生活有白鹭、岩鹰、猫头鹰、野鸡、狐狸等30多种野生动物。
2004年夏,来自广西的一支采松脂队伍,进入白云山林区采松脂,工人们在林区和杨柳沟相继捉到过果子狸、白头翁、野猪。同时,还发现有啄木鸟。
那么,杨柳沟的植被是如何形成的呢?野鸭子村8组84岁的村民吕通除说,上世纪50年代,杨柳沟和白云山一样,遍地是庄稼。“当地的农民为了生存,开荒种地,向山要粮,见缝插针地耕种,一度将庄稼种上了山顶。”吕通除说,后来白云山上办起了林场,情形大变。他说的办林场,是1960年的事。
林场建起后,植树造林活动在白云山一带形成规模。林场最盛时人员达到127人,加上当年在山上改造的几十个“右派分子”,形成一支颇具规模的植树大军。当年的植树活动延伸至杨柳沟,成就了如今在川东罕见的次生林地被物。
Par4
垮石岩是杨柳沟“气象站”
杨柳沟最令当地村民称奇的,是沟北边山上的垮石岩。记者看到,青山秀美的陡坡靠近顶部处,有一块面积不小的褐色。当地村民说,那就是垮岩后形成的。
“久晴后,岩上的石头就自然而然地往下塌。”家住垮石岩附近的村民刘勇说,垮岩时声音很大,有时就像打雷。令当地村民不解的是,每逢垮岩后,天就要下雨。在吕通除的记忆中,这个现象在他儿时就有了。“村民们至今闹不明白原因,但却将该石岩当作天气预报。”
杨柳沟的神秘之处,还在于陡峭的山腰300米高处有一山洞。当地人相信,山洞与山体相通,从洞口进去钻出来即到了本乡的另一个村。周辉光说,他11岁时,与几个小伙伴进洞玩耍,见里面一团漆黑,走了三四十米后不敢再向前走,只好折回。虽然野鸭子村至今无人走通该洞,当地村民仍将此洞取名“穿光洞”。
南充晚报记者 李波 文/图